看了一個十億的案子之後

T.H. Schee
TH Schee
Published in
5 min readNov 18, 2017

最近看到一個十億(新台幣)的案子,這案子的內容不方便多說,但我想要說的是,認為事情怎麼達成的會有幾套通俗的認知,或是說,大家腦袋裡會有一些定見,而這些定見是怎麼來的,大概比較少受到質疑或討論。我們可以說定見是一個推敲事情會怎麼走的架構,這個架構是在學校學到的嗎?還是在進入社會之後被灌輸的?或是看書才知道?還是有誰跟你講的?這部分如果沒有足夠「警覺」和反省,在面對網路普及之後所造成的社會和產業邊界板塊的挪移,是很不容易看出端倪的。

有定見是很正常的,沒有定見才奇怪,但面對新領域或是不熟悉的現象所帶來的衝擊,什麼樣的定見能比較容易去應對新領域,找出「解題」的方向,這點我認為是判斷一個規模十億的計畫是否能被期待,被投注資源的關鍵之一。例如說,請注意,以下主要的關鍵字我都會用雙引號框起來。談「新創」,那麼新創是以什麼樣的商業組織型態存在,這就有來自不同「世代」的定見在作用著。本週《數位時代》才辦一個 MeetTaipei 的活動,轟轟烈烈,聲勢很高。搭理著這股聲勢,我們可以嗅到新創要如何發展和成長,就有一個被「指定」的脈絡。我用英語的 “narrative” 這個詞來說或許更為貼切。簡單來說就是,新創是什麼,應該怎麼成長,如何被界定,怎麼樣才是新創的成長路線,政府是什麼角色,政策是什麼角色,誰講的話要聽,新創成功的「判準」是什麼,新創公司內的角色應該怎麼在市場上討論這些事,這十年來有幾股風潮在交錯的「型塑」一套很明顯的 narrative。

我們姑且不論這個 narrative「好不好」,但我們只要聽在談這些事的人會怎麼去談,有什麼意見,對這些事的觀察那個話是怎麼講的,多問幾個問題,我們就有很多的機會知道這團隊(不一定是新創)在所謂「新創」這件事上,如果我需要這個人背後所代表的資源,那他能被什麼樣途徑 (approach) 去 engage 和處理。

在台灣,尤其是「網路領域」,要把這個 narrative 打入「人心」,這是相對來說成本低廉而且可以長期透過媒體、活動和敘事來達成的。為什麼要這要做,我們也先不管,但對於從1990年代走到現在的各方利益攸關者 (stakeholder) 而言,理解這後面的 narrative 是如何被構築的,對於「訓練」和「揣摩」然後進一步採用不同手法去伺服 (serve) 利益相關者的整套「訓練」,相信一點都不會陌生。尤其是在那些因為網路普及而侵蝕的原有社會和產業的邊界,在邊界和邊界之中「翻騰」「攪和」,這在一個十億元規模的案子是很容易看得出來的。細節或許非常很多,但背後的脈絡稍嫌單純,而且不太經的起任何型態脫離 narrative 的驗證。

這種「單純」對於 “dominant” narrative 沒有動腦去想,去驗證,去挑選的氛圍,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我猜這也可能是台灣這個地方在近年來面對新興議題時所展現普遍「手足無措」或是「亂無章法」的原因之一。例如我們回溯過去幾週幾個主要事件,從鍾佳濱的虹膜辨識提案(牽涉到生物辨識資料),到鄭運鵬的提案對於 DNS 「管理」「管制」的鍾情,或是輕鬆的「台北國際創業週」,還是「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資通安全管理法草案」的爭議「內政部資訊中心」事件等。在我看來,都有很明顯的「推動路徑」。這幾個「事件」雖然看來無甚相關,但在 narrative 的這個基本層面還缺乏足夠的討論來支撐,有些要不就是繼承過去已經被證明無法運作的 narrative,只是換了新標的,或是要不就這個 narrative 根本無法服務本來想要達到的政策目標,只是徒流於資源的「換手」「換人」發放。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反正做的人最大,沒做的人都不要講話。但上面的幾個「事件」都涉及公共資源的投入,都牽涉到數位社會的發展,如果「做的人最大」是 dominant narrative,那我覺得沒有動手的人也應該要「追上」多推敲和理解後面的 narrative,甚至可以在特定議題動員「抽換」,提供更多的選擇。無論是從什麼角度和立場來談,我認為都是值得鼓勵的。

十億的錢說多也不多,還有其他「症狀」嚴峻但百億千億就如此被編列的政策項目,這在「數位」「網路」「資通訊」領域可以說是盤據已久的「幽靈」,而本來就對這方面沒有研究的政府單位、智庫、企業、非營利組織等,不管怎麼出手都會有這隻「背後靈」跟著而不自覺,或是說,有些利益相關者基於「生存」「防禦」等級的理由,也刻意不認為需要自覺。我的靈就是這一套靈,也不需要再請其他的靈來拜。

很可惜的是,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的社會,大家拜的靈可多了,你的靈還不一定渡的了無涯網海。但用十億的案子所堆積出來的靈,到時候若是人家不信這套,不能信這一套,那就白搭了。那倒不如好好面對現實,對於「新創」是否要有不同的認知。而怎麼才是「幫助」到新創,大概也到了需要誠實檢討的時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