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海線安全國際會議

T.H. Schee
TH Schee
Published in
Jun 7, 2024

今天去海委會 (OAC) 的「海線安全國際會議」聽了一下。話說我忘記是從誰那邊知道這訊息,知道後看了講者陣仗就即刻報名。這次主題關鍵字是 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 (MDA)。這主題相當有趣,幾年前從 CSIS AMTI 的計畫 看到他們如何一步一步推進整個區域對於南海情勢的理解,就很好奇身為利益相關者的台灣,為什麼在這方面的公共討論稍嫌貧弱。

(以下省去官銜和敬稱)

海委會的新聞稿標題說「管碧玲:推動海洋技術跨國合作」,但我覺得專注於技術就是台灣的最大罩門之一。比如說今天我聽的場次有 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 (SPF) 的資深代表作為很好的講者,他們在這方面的研究網絡,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海委會本身應該只能跟他們好好求教(或是請海委會圈子的學者多和他們建立正式研究關係)。SPF 代表x2在 “communication” 這一段著墨很多。

Communication 當然有技術成分,但技術只是達到 communication 的手段。真正要能夠判斷和即時洞知 maritime domain 的各種活動,在支持這個 awarenss 的達成,需要有很好的跨部門協調、支持運作的財務模型、對於情資傳遞的技術堆棧、情報分享的準則,還有情報循環各段的保護作為等。對公部門而言,這些環節也都需要有很好法律和法規的支持,不是有技術和合作的備忘錄,或是有技術發展「本地化」執念的政策要求,就能解決台灣在 maritime domain awarerness 在自己內部 inter-government agency 運作應該還不到現代化的問題。

此外,直接從「產業化」的角度去想,去促進產發和產值來談這件事,我認為不是重視安全事務發展的優先考量。簡單來說不是因為有什麼科技領域要扶持,就去兜各種使用情境。SPF 另外一位代表具有海自 JMSDF 的背景,他的談法顯然就和技術無關。

某位印度代表對其他講者的論點掌握的很好,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出身,而且有豐富的海事政策研究經驗。他提到印度洋和漁民之間針對臨接海域視距內動態的通報合作,對台灣來說也是可以思考的點。我之前在 NBR 的線上會議也有遇到不少孟加拉灣諸國在談這件事的研究者,他們的背景顯然都比台灣豐富很多,不是這一輩子就是一種社會身分待到退休。光是在討論階段,我個人的體會是,大家就比較能快速切換領域概念,抓到各自想講什麼。

另外就是這種場合的交流可能也不到 agenda setting 的程度,這或許要看 OAC 自己如何定位這場會議。這場 OAC 是唯一主辦,沒有其他協辦,所以主官意識在議題執行面也可以嗅出純粹的味道。最近不少涉及其他國家官方或是學研單位的會議,會有不同國家的單位共同主辦,或許 OAC 自己這方面的經驗還不足。台灣四周環海,這方面的研究確實需要更多的挹注。

簡單心得觀察如上。

新聞稿: 海委會啟動「海線安全國際會議」 跨印太九國海安機構與會 管碧玲:推動海洋技術跨國合作 台灣是全球海洋安全關鍵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blog.schee.info on June 7, 20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