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怎樣的二十五歲

Denny
The Bayesian Trap
Published in
7 min readFeb 4, 2018

最近是一個一直說再見的季節,跟住很久的城市、跟朋友、跟家人、跟女朋友,最後在跟故鄉說完再見以後,終於也該對二十五歲說再見了。

除了祝自己生日快樂之外,也想在這個各種離開前個階段的年紀紀錄一下,等到未來要前往下個地方時,可以拿來檢視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長進了。

身為一個經過台灣考試洗禮的人,當然是先決定好要怎麼寫後才開始動手,下面就是本文的四個段落,嘛⋯⋯這是個現代人沒辦法讀文章的時代,所以當然要提供 Lite 的版本,以下就是各段的標題以及內容概要:

  1. 為什麼留在台北 :因為我有很多在乎的人在這裡
  2. 為什麼離開:因為台灣不愛我、一些馬斯洛的自我實現
  3. 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也不是什麼壞事
  4. 近況和新希望:不懂日文很不方便、頑張ります

為什麼要留在台北

答案其實蠻簡單的,就是太多我在乎的人留在台北。

從大三開始,我開始在一間大學學長的公司工作;升大四的寒假則是到另一個公司去做資料視覺化的實習。到大四畢業前,仍然是兼了這兩份工作,但是在畢業之後只能夠選一邊當作正職。

讓我糾結的點是在學長的公司(簡稱 W 公司)工作是很快樂的,雖然公司為了生存時會需要接案,而接案的窗口是可怕的大嬸型 PM,但至少大家對外的口徑都是一致的,至少那時候是啦⋯⋯

另一邊做跟「大數據」相關的公司(簡稱 M 公司),工作其實也是開心的,只是大家不會像朋友一樣喇賽,年紀也差的比較多。更現實一點的考量是,這個題目是在浪頭上(當年所謂的 Big Data,現在改做 AI 了 ker ker),薪資也是比 W 公司高出很多。

最後在要決定前的下午,在 M 公司負責帶我的小主管跟我說了一個小故事:他因為猶豫要不要念博班,故意延畢了一年,回想起來這一年根本就是在虛耗,想一個禮拜都沒辦法決定的事情,想一整年也是一樣。 最後他說:「不管你要做什麼,不要因為猶豫而停下來。」

這句話影響了我很多,尤其是在我無法做決定的時候,訂個死線就可以搞定了。

總之最後我選擇加入薪資比較低,但是工作起來很開心的 W 公司了,主要還是很主觀的因為我比較在乎 W 公司的大家,不管是我當時的老闆、主管、合作的設計師,後來才進來的 Henry 和愷開;就算我是他們之中第一個離開的人,我仍然覺得加入他們是一個很正確的決定。

從十八歲到現在,唸書加上工作,在台北已經是第八年了,幾乎所有認識的人和朋友都待在這個城市裡面。

我很幸運地一直不是一個人住,而是跟認識的朋友住在一起,從學校宿舍、文山區,一直到剛畢業工作時住在一間水源路旁跟鬼屋一樣的房子。(牆壁長滿青苔壁癌、下雨天漏水、平常房間裡會有蜈蚣⋯⋯etc.)後來甚至還跟室友開了一間公司。

這就是為什麼不管冬天的雨再怎麼煩人,我仍然是選擇留在那裡,我猜很多人不回故鄉的原因也是這樣;薪資、工作固然是一個考量,但更多的是生活已經跟台北緊緊地綁在一起;當遇到什麼鳥事時,馬上就能約到朋友出來聊天;過什麼節日的時候,能找到朋友一起慶祝;儘管在離開之後已經知道哪裡是故鄉,但在這個充滿這麼多熟人的地方,要暫時逃避一下是很簡單的事情。

偶爾逃避一下有多有用應該不用多說

為什麼離開

無可避免地要講到自己和朋友一起開公司的這件事。(公司結束後的幾篇就看他們什麼時候寫出來吧 XD)做「求職天眼通」的這一年,我們始終選擇相信的都是「是自己不行,不是台灣不行」,後來一定會有人能把這件事做地更好。但有些在這裡發生的事仍讓我感到厭煩,且讓我從小地方到大環境來舉一些例子。

生活中很令人煩躁的小事像是打開臉書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的人又在分享什麼「乾貨」,但點開看起來卻像垃圾的文章,近期內比較多像是什麼做 chatbot 突破臉書演算法之類的,幾乎只要是台灣電商的粉絲專頁都充滿著那種留言 +1 或是心理測驗的文章,說這提高了觸及率 blahblah。很多還會提到「華康愛情體」的案例,華康愛情體是將優秀的內容和企劃用 Chatbot 這個工具表現,而這些粉絲專頁則是只剩下工具,表現:「媽的隨便啦快給我觸及率 !」

根據現在情報的 lag 程度,大概再過一陣子就會開始發現 chatbot 不能這樣搞(參考:http://chatbot.fail/),然後開始大談區塊鏈了。

偶爾也會出現一些「土炮社論」,提到現行經營企業有多辛苦、守法有多困難之類的;我能理解經營有多困難,要守法很難就難讓人理解了,許多老闆都認為每個員工都要跟老闆一樣有「Ownership」,但在他們理解中的「Ownership」僅限於精神上的,許多員工根本就沒有持有公司的股份,更別說公司賺錢有啥抽成,卻要在下班、假日仍然一直收到 LINE 或 messenger 訊息;很多人投入創業後都放棄了原本的生活,但沒意識到這不代表員工要跟你一起放棄,這不叫 Ownership,是單純沒同理心的剝削而已。˙

最後是政府和大環境⋯⋯我想這些跟大環境有關的吶喊只會在同溫層裡迴盪,有時候看到很好的倡議也會覺得有點小激動,但最後得到的結果總是令人無力,這些至關重要的事情是市井小民沒辦法理解、在意的。我曾經看過一個關於希特勒的評論,裡面說:「壞人會勝利不是因為好人不作為,而是好人太晚發現壞人是壞人」,年紀到了就會開始理解為什麼屈原要跳江,當個清醒的人果然很悶啊!

最後則是關於自己,除了想要追求更大的 Project 和團隊以外,也想離開台北這個已經變成舒適圈的地方看一看,世界上的其他地方是怎麼開發軟體的,以及如何跟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完成一些事情。

可能就像當初到台北的時候才弄懂原來高雄是自己的故鄉一樣,離開之後才會知道為什麼要回台灣,還有回來之後要做什麼。

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

要說二十五歲體會最多的是什麼,那就是標題的這句話吧!

很剛好的在離開台北前,我跟女友去看了《幸福路上》。

主角說:「想要成為能很有用的大人,改變社會」,長大之後事情當然沒有盡如人意,看完之後不免會想到自己,尤其是在這個不上不下的年紀特別有感覺,因為自己不算是年輕人但也稱不上老。

很多人對於「成熟」的定義,往往伴隨著「冷靜」、「沈穩」的這種印象,以前覺得這樣好像很虛偽,但漸漸理解所謂大人不是沒有情緒,更不是沒有自己的想法,只是生活中更多時候必須要妥協;很多時候他們都知道自己在做錯的事情,但也沒辦法不這樣做。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被社會改變」就已經是一件很難能可貴的事情,也難怪我們會成為小時候的自己不喜歡的大人。

這也不完全是壞事,至少在妥協之後,會發現很多人並不值得你花心思在他們身上,應該要更珍惜身邊的人和在乎的人;同時也因為生活中要妥協的事情實在太多,所以對於想堅持的事情就會有更多餘裕去捍衛它,也算是一種對「成為自己想成為的大人」的妥協。

近況與新希望

現在是來到日本的第一個禮拜,在辦公室裡面大家都講英文沒什麼問題,但如果出了辦公室要自己去辦一些瑣事時,只要開口說:「Excuse me」,對方很容易就跑掉((╬ಠ益ಠ) 真的是有死都不想講英文的決心);現在學乖了要先用「すみません」來開頭對方比較不會跑掉,就這樣靠著自己和日文字典買了洗衣機、冰箱,跟申辦了網路(雖然整整花了一整個下午)。

其實還有好多的地方值得記錄下來,以後再慢慢說吧!

今天雖然是自己一個人過生日,但在跨年的時候女友和朋友們提早幫我過了(大概提早兩個月,真的是完全沒想到 ),覺得像我這樣的人能有這樣的朋友和女朋友真的是太幸福了。

禮物 + 照片 by 子容

接下來就是好好把日文學好、再把工作上軌道了。

希望我二十七歲的時候還能有事情可以寫下來,不知道那時候我會在哪裡。

也希望在離開台灣之後,還是能有這些好朋友。

生日快樂啦!自己!

頑張りま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