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Podcast 上傳到 YouTube 上的心得

從發案、草稿、定稿,到自動化上傳

Denny
The Bayesian Trap
8 min readJun 11, 2020

--

Affe Liu 製作的預覽圖

前言

在去年的時候,我跟 Affe Liu 開始了自己的 Podcast:頂樓加蓋;還沒有收聽過的人,誠摯推薦你給我們一個機會聽我們說話一下;這篇對於我們以及各位聽眾來說算是一起成長的紀錄(自己說),而不是啪喳的一聲頻道就變成現在這樣。

頂樓加蓋/Overbuild 的 YouTube channel

為什麼

不知不覺也錄了快一年,在一個月前也開始嘗試把節目上傳到 YouTube 上;只是在做這件事情之前,其實問了很多次「為什麼」,但這個「為什麼」多道完全可以獨立講一整集(或是一篇文章),所以這篇文章中只會講到那個最大的「為什麼」。

YouTube 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優勢就是擴散容易,你不需要多裝一個 Podcast 的 app 就能夠開始收聽,還有「可能」的 SEO 效果,本來以為使用網頁也可以達成一樣的效果,但是播放器的成熟度差太多(舉凡章節、timecode、留言管理),更不用論如果在網頁上要加上一樣品質的播放器又要多加上載入的時間,這就是現實。

最後我們在思考的是上傳的好處會不會多過壞處(麻煩),如果會,那真的沒有理由不這樣做。

而上傳到 YouTube 比較麻煩的是下面兩件事情:

  • 將聲音檔案加上畫面轉成影片
  • 將影片上傳到 YouTube

在經過大概五分鐘的思考後,這兩件事都能用一點點程式就自動化,所以現在缺的就是畫面;但「美感」這個元素,從以前到現在一直都是我們所缺乏的,基本策略就是繞開不要做,或是交給專業的來。

考量到在 YouTube 上要吸引到其他人,只有封面可能不夠,畢竟這是一個影音的平台,跟純粹的 Podcast 不ㄧ樣,所以比起只放個 logo,我們選擇交給專業的設計師來把畫面生出來。

自動化

技術上的細節習慣會放在另一個英文的部落格,通常中文只會留下怎麼做的想法(個人主觀覺得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很無聊,而且 medium 上看 code 實在太痛苦了)

總而言之,我把做法分成三個步驟:

  • 搜集:聲音檔案、影音檔案、這一集的標題、描述
  • 處理:將聲音和影片壓在一起變成可以上傳的影片
  • 上傳:將剛剛產出的影片上傳到 YouTube 上

第一步,幾乎每個 Podcast 都是有 RSS feed,裡面就包含了聲音、標題、描述,搞定!

再來將聲音和影片壓在一起可以用 ffmpeg 來處理,沒問題,Open Source 最高!

最後上傳就是用 YouTube Data API 來做,完成了,好簡單,謝謝 google!

設計——所以我說那個畫面呢?

台灣的 YouTuber 跨足到 Podcast 時有所聞,畢竟很多知識或講故事型的內容去掉畫面後再重新上傳就變成 Podcast 了;但反向從 Podcast 到 YouTube 的內容, 能參考的例子並不多,何況我們沒有把我們在錄音的畫面給錄下來(如百靈果的做法),所以問題會在於我們要呈現給大家什麼樣的畫面。

在眾多諮詢之後,喜愛 lo-fi music 的 Affe Liu 找到許多 YouTube 上面的 lo-fi music video,主體都是聲音,但是搭配了吸引人的畫面⋯⋯這不就是我們要的嗎?

於是乎,我們從這些 lo-fi MV 底下找到了這些動畫的設計師們,最後選擇了 Nuša(這是他的網站,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他的作品),Nuša 的英文很好,溝通起來非常的順暢!

因為是我們第一次外包設計案,所以對於該怎麼合作感到很緊張,一開始除了確認我們的需求之外,也詢問了是否要給訂金以及能不能給一個 Timeline ,沒想到 Nuša 直接說「啊等畫完你們再轉帳給我就好了!然後時間的話大概需要給我一兩個禮拜」

帥!這麼爽快就是帥!

在接下來的信件來往中,我跟他解釋了在台灣頂樓加蓋的概念,以及這是兩個人主持的節目。

然後大概在一週以內的時間就拿到了初稿:

第一版線稿

這⋯⋯太 cozy 了吧!我們馬上就再寄信告訴他我們覺得這看起來太舒服!(可能斯洛維尼雅的頂樓加蓋就是這個樣子吧⋯⋯)

也傳了幾張目前住處的陽台給他看,他馬上更改成以下這樣:

第二版線稿

雖然覺得看起來好像還是太好住了,但這種與現實間有距離的魔幻感不就是我們想追求的嗎?在雙方取得共識之後,下一階段就是加上更多的細節。

第三版線稿

加上細節之後,整個就不太一樣了,可是最大的問題是——這兩個人完全不像我們啊!他可能是覺得「哇靠住在這種地方的人一定很 ghetto」才把我們畫成這樣吧⋯⋯

於是我把兩個人分別的背影照傳給了 Nuša,也在兩天內得到了回覆:

第四版線稿

雖然身形有點差別,而且不知道為什麼轉了視角,但這種東西屬於美感的範圍,所以我們完全沒有意見。不過 Affe Liu 看到之後:「這個帽子看起來太像泳帽了」,所以戰戰兢兢地提出了要求:「那個,可以加個帽簷嗎?」

對方直接問我:「Like this?」

能畫到這麼帥我也只能說 Yes 了,接著我們收到了確定版的線稿:

確定版線稿

視角是不是又轉了?雖然抱持這樣的疑問,但好看就好,下一步就是我們很期待的上色,老實說到了這一階段以後,發案的人對於畫面基本上就不知道該有什麼意見⋯⋯

上色版

看到上色版仍然是非常的驚訝,而且是禮拜天的 101,太讚了吧!他問我們有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沒有的話他要加上更多細節了,於是跟他要求了希望能有一塊一閃一閃的招牌上面寫著「overbuild」。

於是我們幾乎收到了完整版的稿子,除了上了陰影之外也加上了其他招牌,整體來說都很滿意,除了一個台灣人一定沒辦法忽略的小細節:

第一版完成稿

簡體字而且意義不明的招牌,我腦袋中突然閃過很多個刺著奇怪漢字刺青的外國人;所以附上了一個我們認為台灣必不可少的招牌給他,並完成最終的修改:

定稿

設計師太神啦!真的完全是魔法師啊!

除了單純的畫面之外,也加上了一些很可愛的動畫細節,如果有興趣的人可以到以下來看一下成品,也歡迎跟我們說你發現了哪些東西會動(真的會比你想像中的有料)

完成品!

結論

相當滿意!

從發案至收到成果,大概一個月左右,而價錢也在 Nuša 的網站上寫得很清楚;如果不介意用英文溝通彼此需求的人,真的可以把觸角和拿資源的地方伸更廣一點試試看;同時也想到了之前看的書:一人公司,現在真的是一個做不 scale 生意的時代啊!

以前在台灣工作的時候,也曾處於公司需要接案的時期,這種經驗應該是可以共通而且是跨越國籍限制的。接案有多痛苦,就能理解要怎麼樣才能好好發案,把眾多心酸濃縮成下面兩點:

  • 說明清楚自己的需求以及為什麼
  • 把專業的判斷交給對方

以上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彼此信任之下,沒有信任的合作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不過看了看 YouTube 複雜的後台以後,也理解到工作還沒有結束,真的是另一個開始,而且其中其實還是有些部分需要人工處理沒辦法自動化的,這一部分如果有什麼解方也會再來跟大家分享。

總之,請訂閱我們的 channel、開啟小鈴鐺、分享!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