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為何被喻為史上最偉大領導人之一?溝通能力是關鍵

Andrew Yang
The Core Message
Published in
9 min readJul 25, 2021

不知為何,幾天前我的 Youtube 突然推薦了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 (Lee Kuan Yew) 接受西方媒體採訪的影片。

我知道很多名人說李光耀是他們最敬佩的領導人之一,但我從來沒看過他說話的影片, 我就決定來看看他是否真的很會溝通。

結果,我的天啊,太強大了。

就算影片是幾十年前的,影像跟聲音的畫質都不是很好,你還是可以感受到他講話的力道、威嚴、還有魅力。

我們就來解析他的一些溝通及說話技巧吧。

*Btw 影片在這裡,你不妨自己體驗一段:

如果這是你第一次聽他說話,你第一個注意到的,很可能是他的英文有多流利。畢竟人家可是在英國劍橋大學受教育的,英文根本就是母語。

但除了口音之外,最能展現語文能力的,是他的用字遣詞。

選擇有效的字眼,及潛在意義

當第一位記者問他,他對美國在越戰使用武力的看法時(有點敏感啊!),他的回答,每個字都選擇的很巧妙。

*我把值得注意的幾個字,用粗體的字標示起來:

I would like to see a great deal more caution, a more selective exercise of your enormous range of weapons you’ve got, and more brains and feet — preferably Vietnamese brains and feet — rather than more power and gadgetry.

他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當然要小心,不能過度批評美國政府,所以他選的字,也符合了這位記者想要表達的 “restraint” (克制)

  • Caution — 會比 “Should use power more carefully” 要來的更溫和 (你可以自己唸出來看看,連 caution 的字本身都比較柔和)。
  • Selective — 他不告訴美國怎麼使用武力,只是說 be selective,就是要選擇性的使用。
  • Brains and feet, rather than gadgetry — 這邊也很巧妙,把當地的人,用 brains and feet 來代表,更能強調他們的長處,比 “local people” 更能夠有說服力。而且他選擇 gadgetry — 就是 fancy tools 的意思,但其實就是武器,但如果他說武器就太直白了,說成 “fancy tools” 又可以強調這個的短處,讓人覺得沒錯,brains and feet 確實比較好。

他能夠選擇好的字眼的原因,其中當然有他受過的教育、以及過去累積的經驗。但同樣重要的,是他不疾不徐的風格。

如果我們把他現場說出上面那段話的每個停頓點寫出來,變成分行,會變成這樣:

I would like…
… to see a great deal more caution…
… a more selective exercise of…
your…
enormous range of weapons you’ve got, and uh…
more brains and feet…

他幾乎每幾個字就會停頓一下,不但給自己時間思考,也可以表現出深思熟慮的感覺。

適時的停頓,可以讓你沈穩、有力

停頓加上強調字眼的力道有多強大,我們看接下來這段就知道了,這也是我整個訪談中最喜歡的一段之一,在影片中的 17分25秒左右開始。

他對記者表示,他這次來美國,是要看美國人對於越戰,是否真的有決心。

我同樣把他停頓的地方分行,而且用粗體底線的字,表示他特別強調的字:

You must demonstrate, and which…
I’ve really come here to understand better…
is whether
you
as a
people
have got that resolution (註:不是解決的意思喔,是決心)…
that stamina, that perseverance,
and
most important of all…
*這裡明顯放慢速度,還對聽眾眨眼一下
infinite patience, and
*這裡一個超級長的停頓…
the capacity to hold back…
your desire to settle this quickly and get it over with, because this is a very different kind of war…
The other side is not in uniform. You are.

*還記得我們上次提到的長短句交錯嗎?這一段是不是就有用到這個原則呢?

我相信看上面的一段,就可以感受到他說話的力道,但還是推薦大家去看影片。這段話他 deliver 出去的方式,實在太好了。

尤其是說到 “infinite patience” 的時候,他整個把音拉的超級長,似乎想要讓很長很長的音,來讓聽眾感受到那個 “infinite”。

Note: 這是另一個演講技巧:就是讓你的音調、語氣、音量等等,來傳達字面上的意思。沈重的訊息,就用低沈緩慢的方式來說。要強調時間很長或過的很慢,就把字句的音本身拉長等等。

他連說到這段的時候,臉上的表情都很有趣,好像在跟美國人上一課:

Pushing Back

英文的 push back,就是當你覺得有人對你太咄咄逼人了了,太強硬了,等於 “they’re pushing you”,你如果「推回去」,就叫做 “push back”。(現在也常常被整個變成名詞,如:“I presented my idea, and received a lot of push back”)。

當李光耀不喜歡記者們問的問題的時候,他毫不猶豫的 push back。

在影片的 7:41 左右,一位記者開始「詮釋」李光耀說的話時,他馬上制止記者:

May I say what I mean in my own words?

Americans have this friendly habit for helping a person think for himself, and I’d rather do my own composition if I may…

這裡我們也再次看到他「用字」的能力。

他最後那段 — I’d rather do my own composition if I may — 裡面的 “composition” 就用的很優雅,應該是他英國教育時期的影響,遠比 “I’d like to put thing in my own words” 要來的文雅。

Speaking the Audience’s Language

李光耀也很會看聽眾來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

如上面提到,李光耀上面對西方媒體說話的用字,都是比較有學問的,完全展示他的知識水平。畢竟東方人到了西方,不能被看貶。如果他說的是 highly-educated English,西方聽眾會比較覺得 ah he’s on our level!

你看看他對自己生涯的回顧,寫的多文雅:

I am not given to making sense out of life — or coming up with some grand narrative on it — other than to measure it by what you think you want to do in life.

他不是寫 “I don’t try to make sense of life”,而是 “I am not given to making sense out of life”。他還在後面加個 “grand narrative”。滿文學的。

但他跟自己國家的老百姓說話,就不是這樣了,也不能這樣。

把上面他跟西方媒體訪談的英文,與下面這個對新加坡人民做的演說相比,就很明顯了。甚至連口音也變了!

開頭他說:

I hope to tell you what merger means, why it’s good for all of us, why it’s coming, and why some people are deliberately creating trouble and difficulty…

很白話文對不對?

他就是一個很會看聽眾說話的人。當地媒體就曾經指出:

Working with the labour unions to build a political support base after his return from Britain, he learnt to speak the common people’s languages — Malay, Chinese and simplified English instead of the BBC-standard natural to him.

He took up Mandarin classes again with renewed determination in 1955 at the age of 32, and by the 1959 elections, had mastered it well enough to speak without a script. “I won the respect of the Chinese-speaking for working hard at their language,” he recollected.

把生動的故事融入對話中

不意外的,李光耀也很會用故事傳達他想要說的話。而且他有辦法在短短的兩三分鐘內說完,代表他可以用故事來回答別人的問題。

接下來這個影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被英國跟澳洲記者問到他為何不會支持美國,他不直接給他們答案,反而用一個故事回答他們的問題,大約 1:05 的時候開始:

為什麼這是一個不錯的故事呢?

因為好的故事都有高潮起伏,有轉折點。這個故事在短短的幾十秒內,就有好幾個轉折點:

  1. 美國中情局嘗試要新加坡的情報人員,當他們的間諜
  2. 這位新加坡情報人員,決定把這件事報告給自己政府
  3. 決策點:要把這件事公諸於世,而且把這位美國人公開判刑嗎?
  4. 決定不要,而是跟美國說:給新加坡一億美元經濟援助,我們就不公開
  5. 美國回應:不然我們給你 (給李光耀) 一千萬美元如何?
  6. 李光耀:你這是在侮辱我。錢你留著吧。

我以前一直認為,反正新加坡不算個民主,李光耀完全掌權,當然可以照他自己的意思去做事情。但看完這些影片,讀了一些分析,發現我想錯了。

新加坡這麼小的地方,沒什麼資源,周圍環繞著這麼多的勢力,不但有東南亞的大國們,也有外來的勢力:美國、英國、澳洲、日本等等… 他是如何在這麼複雜的歷史背景下,不只持續掌權,生存,而且還打造今天的新加坡?

我相信他的溝通能力,一定是關鍵:對不同的勢力,在不同的時機點,用對的故事跟語言,傳達他需要傳達的訊息。

--

--

Andrew Yang
The Core Message

Former presidential speechwriter. Now helping CEOs and founders tell better stories. Co-founder of Present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