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Amanda Gorman的美國總統就職典禮詩,增進你的英文溝通力
最近22歲詩人 Amanda Gorman 因為在美國總統拜登的就職典禮上朗誦一首詩而大紅。你也許沒有聽完整首詩,或是聽了但感覺裡面一堆高深的比喻跟詞彙,但其實,她用的許多技巧不但簡單,非英文母語的人也可以很快應用,加強自己英文溝通效果。
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幾個好用的,從基礎到進階。
*Note:我不是詩人,也不懂什麼高深的寫詩理論,但我過去十幾年幫多位國內外政商領導人寫演英文講稿,倒也領悟了一點東西,今天就從這些經驗來帶大家看這首詩。
在開始之前,你也不妨再讀一次她的詩,也聽一下她是如何朗誦的,感受一下她的節奏感:
基礎技巧:提出問題,帶聽眾一起找答案
她的詩的本質,其實就是問答。她在詩的開頭提出一個問題,然後透過詩的過程,帶大家一起尋找解答。
開頭兩行:
When day comes we ask ourselves,
where can we find light in this never-ending shade?
美國處在一個如此黑暗的時刻,光到底在哪裡?結尾三行給了答案:
For there is always light,
if only we’re brave enough to see it
If only we’re brave enough to be it
這是演講最簡單有效的技巧之一,我卻非常少看到非母語的人使用:在演講的開頭,提出一個在場的大家都非常關心卻沒有好答案的問題,然後用演講的內容,帶大家一步一步找到可能的解答。
不過,要有效使用這個方法,有兩個重要元素:
- 了解你的聽眾:如果你不好好了解你的聽眾,你根本無法提出一個大家會真心 care 的問題。
- 提出獨特解答:如果你提出大家關心的問題,但答案是大家本來就想的到的,那當然馬上弱掉。Amanda Gorman 的詩結尾有力,就是因為她加了個 “twist” — 不只是 “see the light”,還可以 “be the light”。
中階技巧:用節奏帶動聽眾的情緒
我們培訓過大部分演講的人,可能因為本身很緊張,一開場就直接劈哩啪啦開始說到結尾,或是很放鬆,從頭到尾都有點沒精神,催眠大家去睡覺。但一個好的演講(註:一對一聊天也是)跟一部好電影一樣,有節奏的變化。
回去聽 Amanda Gorman 的詩,節奏在中後段明顯變化,就算光看文字也看的出來,尤其是多少句子用同樣的開頭 (這個用法叫做 anaphora)。
一開始,只有連續兩句有同樣的開頭,頂多三句。
如:
We’ve braved the belly of the beast
We’ve learned that quiet isn’t always peace
或:
Somehow we do it
Somehow we’ve weathered and witnessed
還有:
That even as we grieved, we grew
That even as we hurt, we hoped
That even as we tired, we tried
如果我們把這些句子想成心跳,這個時候,詩的「心跳」還不是很快。但到了後半段,就不一樣了!
we will raise this wounded world into a wondrous one
We will rise from the gold-limbed hills of the west,
we will rise from the windswept northeast
where our forefathers first realized revolution
We will rise from the lake-rimmed cities of the midwestern states,
we will rise from the sunbaked south
We will rebuild, reconcile and recover
連續六個 “we will”,連她朗誦的速度也加快了,聲音也亢奮了,我相信在場的聽眾,心跳也跟著加速了。
這幾乎讓人想起 Martin Luther King Jr. 的 “I have a dream” (他連續用了八個)。*MLK 後面還更誇張,另外追加了八個 “let freedom ring”。
當你在規劃自己的演講時,記得問:我演講的節奏是什麼?我是要讓 high 翻天的同事們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個問題,然後再 high 起來?還是讓一群快睡著的人,慢慢亢奮起來,然後再冷靜下來?
決定了,就可以用幾個比較長而且平順的句子,來讓大家靜下心來,或是用一系列短而有力的 phrases 來打節奏,讓大家心跳加速。
一旦聽眾的心跳與你同步,你就突然變成領導人了。
進階技巧:核心觀念的對比
你要跟大家說的話,有沒有一個最核心的 “core idea”?這個 “core idea”是否有另一個與它對立的idea?許多讓人難忘的演講,都有這樣的對比:
- MLK 的演講:not free vs. free
- Michelle Obama 最有名的演講: 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 Steve Jobs 的演講,也都有以前的科技 vs. 新的科技
Amanda Gorman 的詩帶出了一系列有強烈對比的字,一邊是負面的,一邊是正面的:
That even as we grieved, we grew
That even as we hurt, we hoped
That even as we tired, we triedA country that is bruised but whole,
benevolent but bold,
fierce and freeour people diverse and beautiful will emerge,
battered and beautiful
When day comes we step out of the shade,
aflame and unafraid
我覺得她整首詩的核心訊息是「黑暗中,其實一直有光明」,所以這些字的對比 — 如 hurt & hope、或 battered & beautiful — 就完美的襯托了這個核心訊息,告訴大家美國也許現在很慘,但在慘淡中還是有很多希望的。
你當然不用做到那麼 over (她真的很誇張),但還是可以鼓勵自己找出你最核心的訊息,還有與它相反的那個東西。比如:
- 以前是做「封閉式」的,現在是「開放式」
- 以前是「效率至上」,現在是「創新第一」
- 以前用「經驗」,現在用「數據」
找到了,就有整個演講的脈絡了。
*高段數細節一:你應該也注意到,她用的許多對比字組中,很多都是同一個字母開頭。不妨試試,但就是… thesaurus 要查很久…
*高段數細節二:一開始,她兩個相反的字中間大多是用 “but” — bruised but whole。但到了後面,“but” 變成了 “and” — battered and beautiful — 似乎在跟聽眾說,這些看似相反的概念,其實是一體的,也反應了近幾年美國社會強烈的 ethos:the imperfect is in fact perfect,呼籲大家擁抱自己與眾不同,不完美的地方。
Bonus 1:省略 “is”、“are”、動詞
有一個很簡單的句型,可以讓你突然英文好像變得很好:講幾句結構一樣的句子的時候,後面的句子直接省略 “is”、“are”、動詞等等,如她寫的這段的最後一行:
If we merge mercy with might,
and might with right,
then love becomes our legacy
and change our children’s birthright
因為前面已經有 “love becomes our legacy”,所以後面就不用再寫 “and change becomes our children’s birthright”。“Becomes” 直接省略。
Example:Fashion is my passion. Beauty is my obsession,就變成:
Fashion is my passion,
and beauty my obsession.
然後很重要的:講完了要撥撥頭髮。
Bonus 2: 押韻很好,但別太過火
大部分人開始寫詩或是寫英文標題的時候,都會把注意力放在讓句子的結尾押韻。但說實在這很容易做的太 over,就變得很單調。
舉例來說,Amanda Gorman 的這兩句:
We lay down our arms
so we can reach out our arms
如果我們下面再加一兩個 “arms” 結尾的,什麼 “charms” 之類的,就開始 low 掉了。所以她沒有這麼做,反而把 “arms” 的音,放在下一段的開頭:
We lay down our arms
so we can reach out our arms
to one another
We seek harm to none and harmony for all
在聽眾期待下一個 “arms” 的時候,她來個變化,讓大家驚喜一下,反而更能抓住注意力。
動人的溝通就是這樣,不斷建立新的期望,然後把它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