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和俄羅斯「策展界」怎麼回應這場戰爭?

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策展界回應

--

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被公認為沒有合理理由的蓄意侵略。在烏克蘭藝文圈子裡,大家都嗤之以鼻。但是,除了捐錢、投身戰場、釐清俄國假新聞,究竟藝文界還可以怎麼支援戰爭?

來自基輔的藝術家 Volo Bevza 在戰爭開之初,無畏俄國軍隊散播恐懼與開戰警告,執意舉辦自己的展覽。他說:「俄國政府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感到害怕、生活節奏被打亂、從此活在他人限制。因此我把自己的展覽視為一種反抗,讓敵人知道即便是非常時期,烏克蘭人也能正常地過日子,把威脅當作一件小事。」

然而隨著戰爭持續,烏國政府為了保護珍貴東歐文化資產,下令關閉所有展覽館的營業,所有館員停下原本日常業務,先想方設法保護藝術品,例如把作品封存到地下室、移至別處倉庫。原本在三到五月舉辦的活動都被迫停止籌辦,例如年度書展 Book Arsenal Festival。

但令人驚嘆的,藝術家反抗行動卻遍地開花。

雙國籍藝術家 Aljoscha 全裸站在基輔的雕像前面抗議這個權威的世界。甚至許多俄羅斯的藝術家、樂團、策展人都站出來抵制俄國政府的荒謬行為。最知名的反抗包括莫斯科 Meyerhold Center 導演 Elena Kovalskaya 在臉書上公開發表評論:「你不可能為了一位殺人兇手工作,還收他的錢。」

事實上,就我的觀察,絕大多數的俄國藝文團體都反對這場戰爭,但是在政府控制輿論、媒體,並鎮壓遊行的狀況下,他們能做的實在有限。有些藝術家製作 NFTs 籌錢捐款給烏國,有些展館販售烏克蘭藝術品,來支持烏克蘭的藝術社群。

國外展覽社群的回應

除了烏國和俄國境內的藝文能量,諸多國外的單位也響應。例如上百間展館、劇院、畫廊決議不展出俄國藝術創作者的作品,讓俄國的文化影響力瞬間式微。同時,有展館開始做烏國、反戰、反霸凌的展覽,回應戰爭的不合理性。

例如在加拿大 Edmonton 的 Alberta Council for the Ukrainian Arts (ACUA),邀請東歐藝術家展出作品,並藉由販售藝術品籌資,回饋給烏國的人道援助。

此圖為 Derek Robertson 近期的展覽秀「Singing Under The Same Sky」。照片來源: EMER O’TOOLE

又例如知名的蘇格蘭難民藝術家 Derek Robertson 用他長年觀察世界各地難民營的創作形式,為烏克蘭的難民紀錄顛沛流離的生活,反映這些真實的情報給各國的難民收容中心。Derek Robertson 大聲疾呼:「我在跟這些難民聊天時驚覺,他們很有可能是我們的親人、朋友、兄弟姐妹。原本他們過著跟我們一樣的生活步調,但突然間卻陷入極恐怖的戰爭,必須捨棄原有的一切。而英國政府為這群難民做的事卻少之又少,實在太丟臉。」

我從媒體、文獻中發現,藝術界的意見領袖透過自身影響力和社群流量,直接或間接撼動政府不得不做緊急措施,包括支援難民的物資、祭出新的經濟制裁。

未來的東歐策展趨勢

烏國保存著許多東歐的藝文作品,並且擁有極具自身地域色彩的創作元素。面對未來可能頻繁的戰爭時期,該怎麼保存作品的完整性,成為日漸重要的課題。

各國之所以會不斷鼓勵烏克蘭的藝文活動,是因為「創作」這件事本身和槍砲政治很不同,後者容易因為權力轉移很失去影響力,但作品本身是可以不斷被創造出來的。

也就是說,只要藝術家不斷繪製新作品、民間團體不斷關注文化議題,象徵烏克蘭的精神會一直長存,成為長期抗戰的籌碼。未來即使面對更險惡的局勢,烏克蘭的顏色、人民的意念,都會因為一首歌、一幅畫作、一座雕塑或一部電影而迸發,激起人的情感連結,進而造就新的行動和力量。

身處台灣的我們,也能關注近期有沒有烏克蘭的活動,從我這篇週報內容可以看到,任何微小行動都會影響烏克蘭的局勢,甚至有不可預期的結果。而現在對烏克蘭的任何支持方俺,應也算是為台灣開拓可能性。

歡迎來信給我你最近看到的特別展覽案例,
或是想要我寫哪些主題。

若想知道更即時的體驗設計觀察,歡迎追蹤我個人 Instagram @mark.lin24,公開分享!

Mark Lin
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 CEO&Creative Director

--

--

林宏儒 Mark LIN
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

「顧客體驗設計」的實踐者,專精行銷、展覽、零售電商。現為《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創辦人、《XD CINEMA》 主理人、Martech 科技《Omnichat》行銷經理,及女性健康品牌《果然癮 GLOWING》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