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活動─最基本要做到的 3 件事

把創造價值的過程變成正向循環,讓參與者不斷影響接下來的參與者。

林宏儒 Mark LIN
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

--

紅點設計館裡,平面設計區域可以讓參觀人翻閱,但產品設計區域較不能創造互動,產生隔離感。
在本篇介紹,要達成高品質的策展,先確定「適合的策展工具」、「策展人的目的」、「閱聽人(觀眾)的理解方式」三個層面。

以前,策展人這個詞一般會出現在博物館或美術館等等藝文類相關的靜態展覽,在展覽簡介背後都會註明策展團隊的名稱、宗旨、願景、使命...等等敘事性的段落。然而,在博物館裡,觀眾與展覽的互動方式很有限。美術館策展人只能透過自己的作品,還有些許的作品理念介紹文字,讓觀眾去猜測、去捉摸這個畫家或設計師到底想傳達什麼概念。很多時候我們不懂得欣賞當代藝術、水墨畫大師的作品,卻把原因歸咎於「我們的層次可能還太低」、或者「果然人生經驗還不夠多,無法理會」,甚至腦羞成怒,貶低作者的作品,質疑這位作者根本隨便亂畫。展覽和觀眾互動方式時常受到侷限,直接導致觀眾對作品的理解能力、展覽本身的價值和意義。

這些畫家或許本身沒有想讓觀眾全然接受他的作品,或者並沒有想要多做解釋,只希望有知音能與他們產生連結,畢竟知音本來難尋。或許,這些讓大眾看不懂的作品就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地方,也是享受孤獨的方式。然而我們先撇開這些作者本身怎麼想,回到「作品」本身。既然畫家、收藏家、博物館研究員願意把這些作品展示出來,那必定是想讓它們與觀眾對話,或至少,讓觀眾「看到」。但若看到的人不多,而看到並且又了解的人更少,那這樣的策展算不算是失敗的呢? 有很多人擅長寫作,但他們如果不出書,別人就看不到他們的作品,但出了書,是否就意味著作者能夠順利地讓讀者參與他的故事,還是還得看書賣得好不好、文筆有沒有人懂?

然而隨著獨立策展人逐漸盛行、主題性的展覽逐漸變多。

在亞洲,策展已經成為「舉辦活動」的代名詞,很多人辦一場音樂會,就把它稱作策展,藝術季也是策展、年會也是策展,日本的博物館種類繁多,每個同溫層幾乎都能找到自己所愛的博物館主題,而這些主題的策展形式又不盡相同。狹義來看,策展就是比較靜態的地方展覽,但廣義而言,策展已經成為「宣揚個人價值主張」的常態形式。這樣一來,要如何去衡量一場優質的策展和較無實質意義的策展呢?

如果我們把同一個主題交給兩個團隊,一定會有一個能讓觀眾比較多「WOW」,另一個卻讓觀眾感覺是普通的演講活動。比較內容、整場活動的顧客體驗感受都不相同。探討「策展」這個詞,我們就需要延伸到「適合的策展工具」、「策展人的目的」、「閱聽人(觀眾)的理解方式」三個方面,每一個方面都會影響另一個結果。而若要探討策展的「品質」,我們又能深入到「主題內容的傳達方式」、「觀點的多元性和獨創性」、「為個人帶來的具體價值」、「整體活動體驗流程」。(關於品質的部分,我會在其他篇文章中詳細討論。)

新加坡城市展覽館內,策展團隊把整個國家的縮比例模型擺在展館中央,並模擬過去40年到未來40年的城市可能樣貌。

舉幾個可能的策展形式:

如果有一位大師級畫家要策展,難道只能透過「把自己的畫掛在美術館的牆上」這樣的策展形式嗎? 還是說,他能夠創造更深層的互動、更能抓住觀眾眼球的擺放方式、更多作品型態的展現?

過去我曾經舉辦過TEDxNTUST台灣科大的演講,活動總召習慣被稱為「策展人」。如果比較這種TEDx策展和傳統博物館的策展,我們可以看到

1. 「觀眾的理解方式(媒介)」: TEDx的演講者、博物館不會動的假人和道具

2. 「互動方式」: TEDx的18分鐘演講和Q&A時間、博物館裡的按鈕按下去會產生特別效果

3. 「策展人本身的目的」: TEDx想要提倡地方特色和個人創新的價值觀、博物館人員希望大眾更了解恐龍的世界或候鳥遷徙的過程

又例如,清明上河圖本來是北宋時期的名畫,從最早被收藏在皇帝的金櫃裡,後來開放在故宮博物院展現給大眾看,甚至變成國小社會課本的教材,幾年前結合數位媒材,設計師將清明上河圖裡的人物、船隻、攤販、動物都賦予情境互動程式,讓整張圖還原成當年熱鬧的汴京城。從此我們走進博物館,不會再看到呆滯的說書人和聽客,而是栩栩如生的動畫,我們的眼球會被整張圖的某一位人物的動作吸引,從此栽入圖裡的世界,身歷其境。小朋友去故宮,絕對不是被一幅畫所吸引,而是會動的、會發出聲音的、會變化顏色的、很酷的(如明清時代的寶劍)展品。

從上面幾個例子可以知道,策展主題不同,展品和互動方式自然不同。因此上述當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策展人本身的目的」,我也把它稱作策展的行動概念。

就效益主義導向,只要能帶給觀眾新知識,或者帶給觀眾歸屬感、成就感,就能算是好的策展。至於要給多少、要創造多少價值,這就是品質和內容量的問題了。

策展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要讓別人「看到」,進而觸發交流。看到自己的價值觀、聽到自己想說的話、邀請其他人參與自己在做的事。若鑽研這個概念,我認為策展的強烈目的就是「讓參與者行動」。畫家為了賣出更高的價錢,所以在美術館策展以提高自己的名譽;產業為了刺激消費並讓消費者更了解自己的公司,所以舉辦精品展、世貿展;社會學家、學生為了讓更多人擁有環保意識、對都市改造計畫的注意、對性別多元的關注、對貧窮國家的資源利用問題意識,所以舉辦展覽,讓地方角落被更多人看見。策展人期待更多人因為參與了這場策展,因此改變了某個習慣、改變了某個價值觀、甚至從觀眾轉變成為議題發聲的領頭羊。為了激發觀眾接下來的行動,策展人訂定一整套完整步驟,把參與者一步一步培養成社群內的一份子,讓參與者在展覽中或展覽之後創造更多內容、訊息交流,迎接下一個階段的策展。

如果參與者順利成為策展團隊的一份子(不一定是策展成員,可以是成為社群裡的人),那這個價值主張將變成更多人生活的一部份,而這些新加入夥伴的想法和觀點會是價值延伸的方向,彼此討論出的一套具體可行方案可以真正改變社會問題、創造新的獲利營收、造就新的藝術家或價值主張者。

簡言之,要達成高品質的策展,首先要確定「適合的策展工具」、「策展人的目的」、「閱聽人(觀眾)的理解方式」三個層面,接著再深入到品質的部分 :「主題內容的傳達方式」、「觀點的多元性和獨創性」、「為個人帶來的具體價值」、「整體活動體驗流程」。

而要達到一流策展,策展的強烈目的是「讓參與者行動」,把創造價值的過程變成正向循環,讓參與者不斷影響接下來的參與者。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會探討每一個層面的細節和具體做法,即可預期達到的結果。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可以幫我拍 5 個 like 嗎:)你的鼓勵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

--

林宏儒 Mark LIN
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

「顧客體驗設計」的實踐者,專精行銷、展覽、零售電商。現為《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創辦人、《XD CINEMA》 主理人、Martech 科技《Omnichat》行銷經理,及女性健康品牌《果然癮 GLOWING》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