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歲末回顧 — 年度展覽精選
一起來看看2018年的展覽帶給觀眾哪些體驗吧~
策展人們致力於從設計思維切入,觀察每位觀眾在展覽場域的需求點並加以優化改善,試圖透過策展的方式,使理念獲得實踐。策展人們接下來將推出一系列《觀眾日Cracky Conviviality》的體驗,把我們所發掘的問題以及我們提出的實驗性方法,在展覽中與觀眾一起尋找答案。
在2018年度台灣的眾多展覽活動中,也預示了觀眾口味的走向。策展人們整理出了幾個受大眾歡迎的展覽,當中的策展理念、展場設計模式等與策展人們所思考的層面不謀而合。就讓我們在2018年的歲末之時,一起回顧這一年帶給我們觸動與衝擊的展覽,重溫觀展時的體驗感受,同時看看哪些元素和概念也會在《觀眾日Cracky Conviviality》中出現吧!
蜷川實花 IN MY ROOM | 潮男群像展
關於語言
超越語言
在這個展覽中,除了日文原文與羅馬拼音外,沒有任何中文文字,台灣觀眾走入展場,彷彿來到一個失去語言、只剩色彩和影像的世界。沒有了文字敘述與解釋,是否能讓我們更貼近攝影作品本身,去細膩地感受每個光影、線條所傳達的情感,暫時逃離文字賦予我們的既定觀點,在欣賞作品上摩摯出更多的可能性。
如果想要到一個什麼文字都沒有的美術館呢?
策展人們的「看畫解釋」活動項目中,你將來到一個沒有語言的世界!將文字從欣賞藝術的過程中抽離,在作品沒有任何語言媒介的解釋的情況下,促使觀眾主動去理解、感知藝術作品。「讓觀眾願意打開以及相信自己,能夠詮釋藝術的第一步」,觀眾一旦踏出這一步,也就拿下了在欣賞藝術時的主動權。這代表著作品與觀眾間的距離縮短、更加親近,形成藝術與人能夠對話的模式。也許我在試圖向作品尋求解答的同時,也將自身經驗放入作品中,成就了更多相互理解的機會。
台南《街道美術館 PLUS》
關於感官
看見聲音
海安路的主題「城市的聲音-輕輕敲響海安路」,展開一連串實驗性的聲音互動藝術。例如「城市報時鐘」集結各種藝術作品,透過色彩、光線等呈現「台南的聲音」,用藝術為城市報時。另外,藝術家姚仲涵的作品「光電獸」,收錄播放台南街道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把雨聲、人車喧囂以音樂、聲光的形式創作,轉化成為視聽覺共震的藝術燈光秀。
如果想要試試體驗視覺元素被移植到更多其他的感官呢?
在策展人們的「創意調酒」活動中,就是把視覺所見,轉移到味覺、嗅覺,讓三種感官能同時體驗到一個藝術作品,與街道美術館將視覺轉化為聽覺的規劃,都是感官移覺的應用。透過另一種感官元素,將原來的單一感受放大,產生類似共鳴的加乘效果。對觀眾而言,這種移覺的手法,可以讓不只一種感官接受訊息,因此感覺會變得更加強烈、觸動更深沉。
白晝之夜 Nuit Blanche
關於翻轉
重新定義
這一屆白晝之夜的主題是「顛倒之城」,和2018年的年度代表字「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顛倒」和「翻」的概念提供了不同以往的詮釋方式,重新探索兩個對立的端點間的相應關係,像是傳統與當代、移動與固著。城市這個藝術場域中,公共空間被私密化、而私密空間又被公共化,將我們所熟知的絕對印象,用藝術顛覆,翻新舊有觀點。
那要如何把「重新定義」的概念搬到展場裡呢?
在策展人們的「Self-Artpiece」即讓觀眾成為展覽中的藝術家者與作品,觀眾可以在展場裡把另一位觀眾當作自己的藝術創作,用身旁的媒材在另一位觀眾身上發揮創意;而被裝飾、作畫的觀眾能感受到自己成為了一件藝術作品,與展場合為一體。這樣的體驗項目希望給予觀眾、藝術家和作品一個新的關係藍圖,使原本固著的身分流動,激盪出對立概念的可能性。
除了按照展覽時間排序,把白晝之夜放在最後一項的原因是,《觀眾日Cracky Conviviality》與今年主題「顛倒之城」的反轉的概念相像,這場展覽本身就是要重新定義觀眾與展覽的關係。我們提出問題,難道展覽就是一個提供資訊與展示藝術作品的空間,而觀眾則是被動接收訊息的、或是僅僅欣賞他人的創作的人們?有沒有可能將這兩個看似對立的端點模糊,使觀眾融合為展覽的一部份,實驗性地證明觀眾能自發詮釋、構思藝術作品的內涵,或觀眾本身成為創作者與展品,這樣的翻轉就是《觀眾日Cracky Conviviality》想做的。
最後做個總整理:
#你將會在《觀眾日Cracky Conviviality》看到
- 關於語言:「看畫解釋 」讓你在詮釋畫作時不受語言限制
- 關於感官:「創意調酒」將視覺以嗅、味覺方式創造新的感官體驗
- 關於翻轉:「Self-Artpiece」重置觀眾、藝術家與展覽的角色位置
- 還有其他更多很特別的實驗,歡迎持續追蹤臉書粉專、IG 和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