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側記】文化銀行創辦人「邵璦婷」專訪:以策展概念提取文化,「有些價值百年不變」

1 / 2 Lucie
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
7 min readSep 19, 2020
Mitchell Luo | Unsplash

關於這篇專訪文

因為複雜生活節的邀請,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很榮幸地參與了「複雜生活節五_自主隔離」Podcast 錄製計畫。一路和文化銀行、啟藝等策展單位聊聊經驗,囊括了步入策展的初衷、堅守理念傳遞、自製展覽策畫、政府標案有趣內幕等等。

除了 Podcast 聲音紀錄之外,期望留下那些在與台灣策展產業深耕的前輩們的對談中、深深觸動我的語句和引發的思考題目。

期待帶給對策展有興趣的人們不一樣的思考觀點,The Curators 策展人們提選訪談內容精華,以文字形式在這裡與你分享 :)

.

關於「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歡迎來到臺灣第一間文化銀行,這裡存有不想被遺忘的記憶」,文化銀行於 2016 年創立,背負著本土文化復興的使命,提供文化保存和提取的服務概念。除了媒體報導形式,也透過策展訴說臺灣土地故事,使本土文化和現代生活產生互動,喚起那些時代流轉背後依然佇立、發人省思的人文價值。

.

和「文化銀行」合作錄製 Podcast 的晚上下著大雨,正當大夥擔心造成雜音時,訪間中的主角「文化銀行」的創辦人「邵璦婷」卻自態神然地說「有雨聲當背景音樂也不錯!」大夥相視而笑,訪間中原來緊繃的氛圍霎時獲得緩解。於是,訪談錄製就在輕鬆的氣氛與雨聲相伴中展開。

創立起源:想讓文化的「價值」被看見

在創辦文化銀行之前,璦婷的第一次創業是 2014 年在永和建置的小背包客棧。那時的她開始碰觸到文化領域,發覺近 5 到 10 年間,老屋拆遷案件頻繁、古蹟被破壞的速度不停加快,璦婷體內對文化保存的使命感在此時甦醒,想做些甚麼減緩老屋拆遷和時代建築流失。

「為甚麼古蹟會一直被消失?因為沒有再利用的價值。」璦婷意識到這些建築的「價格」和「價值」間的關聯,於是決定由此著手,賦予老宅們「價格」概念,讓歷史建築和傳統文化的價值擁有可見性。於是,無形的「文化」和有形的「銀行」這兩個原本八竿子打不著概念,被巧妙地組合起來,「文化銀行」就此誕生。當文化具能夠被存取、提領的價格功能,社會才有機會認識到他們無形的價值。

從「旅宿管理」到「策展」:如何結合空間和理念

除了文化銀行,璦婷還帶領了另一個專做「旅宿管理」的團隊, 目前在九份開設了一間名叫「山經」的旅宿,針對礦業背景調查、和當地博物館合作,以九份當地的文化和歷史元素去做設計規劃,呈現在旅宿中。「⼀本可以住的九份活歷史」是「山經」的設計目標,讓旅行的人不再拂景即逝,而是真正步入九份的生活,體會淘金、礦業堆疊而成的時序脈動。

故事拉回 2014 年創業之初,因為永和小背包客棧的成績,璦婷身邊出現各式各樣的旅宿規劃邀約。其中,一位認識的前輩找上她,請她協助設計規劃一間九份的民宿,對延續在地文化價值充滿熱忱的璦婷自然一口答應了。

「那時候找了超級多資料、在九份蹲點了很久、不斷和當地人『 ㄅㄨㄚˇ ㄋㄨㄚˋ(台語:搏感情、建立連結)』…」花了兩年的時間深入九份、追尋歷史痕跡,可惜當時遇到一些無法抵擋的阻礙,而取消了原訂的旅宿計畫。

「但是在九份這個地方蹲點了那麼久,總覺得也該給這些當地人一個交代,所以就和在地的博物館合作規劃展覽和小旅行的活動,讓山下的人來到山上。不過,我們擺明了不讓他們走老街,而是進入過去在九份的礦工生活和信仰的地方。」

在九份蹲點的時序間,璦婷歷經設計旅宿到和當地博物館一起策畫展覽,「旅宿管理」和「策展」密不可分而相交的關係在璦婷的策展歷程中逐漸根固。

用策展的想法去做「旅宿管理」,同樣需要閱讀蒐羅繁雜而龐大的資訊,將其消化以後,轉換為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給受眾。「一般對策展的想像已經不僅限於美術館、博物館策一個展。有些時候,一場行為藝術或是一個表演等等,怎麼樣跟空間、跟理念去做結合,也可以被叫做是策展。」這是文化銀行在「旅宿管理」基礎下所理解感悟的策展意義和實踐行為,提供了一個策展過程中切入的視角與想像。

文化策展牽動著「人」的故事

聊到文化銀行對於九份這個山城的角色、和當地人不停「ㄅㄨㄚˇ ㄋㄨㄚˋ」的故事,璦婷的神情變得溢趣而溫暖。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九份的里長阿公」,在九份蹲點的前段時間,璦婷一直很希望能找到真正做過礦工的當地人、聽他們的故事,以備齊素材梳理地方脈絡,可惜當地遺留的幾乎都是礦工的後代,而所剩不多的年長礦工大多不願意接受訪談,正當苦惱尋無門路時,璦婷的團隊遇上里長阿公的太太。

「原本阿公都不願意接受我們的訪談,但有一天經過他們家門前的時候遇上她的太太,發現她是以前的淘金女,所以我們就很興奮地和她聊了起來。阿公看見這樣的畫面,不想讓太太專美於前,就開始也對著攝影機侃侃而談以前當礦工的故事。」璦婷的團隊和里長阿公似乎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ㄅㄨㄚˇ ㄋㄨㄚˋ」成功,後來仍常常到阿公家坐坐聊天。

直到 2018 年,這位璦婷很喜歡的阿公過世了,消息傳入耳中,璦婷在震驚與惋惜之餘,卻也感謝自己曾為阿公的人生留下紀錄。「過去有將採訪阿公的照片和故事整理成報導放到文化銀行的網站上,知道這個消息以後再回去看,覺得很慶幸自己有將阿公的故事記錄下來。」

原本「ㄅㄨㄚˇ ㄋㄨㄚˋ」的目的是為了提供彌滿展覽內容,但在與人連結互動的過程中,策展團隊和當地人的關係轉為雙向,策展團隊建造了一個故事保存的平台,原本不被注意的、市井小民們的故事能在這個舞台上獲得演譯,激發價值。

除了里長阿公之外,好多好多與人纏繞、連結的故事,使璦婷更堅信自己所做的文化保存與策展功能的價值,展覽不但聯繫了人與人間的感情,一個地域、歷史,以及流轉於其中的生命故事也被賦予溫度重量,得以留下記錄延續流傳。

策展激發的跨時代反思:有些價值百年不變

測量展覽的 KPI 有幾項指標數據,像是觀展人數、觀眾滿意度問卷等等,除此之外,璦婷也和我們分享了過去在測量展覽對觀眾影響力的案例。

文化銀行於 2019 年在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策畫了一場介紹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的展覽 - 《懶雲診療室: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特展》,這個展覽包含了賴和在日治時期的作品以及對哪些作家造成了影響。「其實就算將賴和的思想放到現代,仍然非常有高度;他的某些作品,呼應著當代社會的狀況。」璦婷緩緩向我們解釋。

「當時日本政府為台灣帶來現代化,但你生活不一定覺得快樂,因為你一直被當次等生物看待」,賴和的思想中不斷辯思「時代的進步與人們的幸福」間的關聯,而文化銀行試圖在展覽中傳遞這個思考題目給觀眾,於是他們在展間設置了寫小紙條的機制,讓觀眾回應,進而得知展覽的影響效果。

「如果殖民會帶來現代化,你會願意被殖民嗎?」

「你認為時代的進步跟人們的幸福是不是同一件事?」

簡單的兩個問題,勾起了百年前後臺灣人同樣的思辯,參展觀眾將百年前的問題放到現代觀看,跨越了綿長的歲月和時代演變,卻獲得同等的震撼。

「我們仔細回去看大家留下的紙條,有些人認為他願意被殖民,進步才是第一要件,現代社會殖民和不被殖民的差異其實不高,還是可保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思想;有的人說進步和幸福是同一件事情,像人權進步、思想進步,能解放過去被壓抑的人,建設、醫療的進步帶給我們更好的生活;也有這樣的回應:時代雖然在進步,但我們並沒有因此比較幸福。」

幾千張紙條被留在展間,代表幾千個現代臺灣人對於這個展覽的響應,引發跨越時代的反思。

「無論你走進來看這個展覽之前認不認識賴和,但透過這兩個問題,讓你可以從當代的賴和去思考現代社會上有哪些是可以相互呼應的。那你會發現有很多事在這一百年來改變了很多,但有些價值是百年來不變的。」

回應到當代,這兩個問題有好多不同的解釋,呈現了賴和思想被置入現代所綻放的各種思考觀點,文化銀行一步步設局,除了希望衡量展覽的傳遞效果之外,也期望發揮策展功能中啟發人文思考的價值。 █

Links

文化銀行 Bank of Culture

複雜生活節 5 — 自主隔離 Podcast Episode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