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的自有品牌在國際上發展仍受限?

CHC
The Spor
Published in
Jul 6, 2021
[Photo by Fakurian Design on Unsplash]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截至2021年Q1的資料顯示,台灣的GDP高達31.72%仍由製造業領銜貢獻。過去二十年來,媒體或業界經常揭露OEM/ODM業者邁向自有品牌之路,不論是進行式或是未來式,台灣業者正試圖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台灣的技術能力與發展潛力,舉例來說,在IC、電子用品、機械器具、材料開發應用等各項領域的設計代工已受到國際認可。然而,部分具備自有品牌的企業,在國際的能見度卻總是有限,其產品並非消費者的首選,更無法在市場上佔據領導地位。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品牌,如Nike、Toyota、Apple、Panasonic…等等,全面佔據了生活中每個面向,台灣製造商在這類品牌的背後負責供應技術或是原物料,卻無法以品牌之姿在全球市場扮演要角。

台灣企業真的辦不到嗎?

最根本、也是最難解的議題就是:

創辦人/老闆本身就是企業發展的天花板。

這裡並沒有要貶損各位老闆的意思。服務各產業客戶的這些年來,每一位創辦人/老闆,都是偉大的企業家,他們披荊斬棘、身經百戰,對於產業動態與技術開發的了解,甚至比了解孩子還多;當企業隨著時間發展,老闆們也陸續面臨轉型與傳承問題。身為企業經營的旁觀者,團隊的任務就是討論並推演各種可能性,向客戶提出適當的建議,可惜有許多議題是我們使不上力的,尤其是組織管理最為艱難。當自己身在傳產環境的那些日子裡,面對公司營運、組織變革、技術瓶頸、市場變化後,終於歸納出幾個關鍵問題,同時透過一些正在傳產服務、或是曾經走過這條路的朋友們,得到相似的看法。

問題一:過度重視硬體設施資產,忽略人才培育與適才適任。

台灣企業往往將「成本控制」作為績效表現的首要指標。當公司營收遇到問題,老闆往往先砍人事及研發費用;但是在投資土地、設廠擴廠、添購設備時卻毫不手軟。當生產自動化、產能與效率提升、營收成長,員工待遇仍然捉襟見肘。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人才」與「研發」雖然被歸類在費用裡,之於企業發展卻是一項長期投資。營收下滑是一時的,僅為了短期的變化卻犧牲真正能產生企業品牌價值的資產,損失可能比營收減少還來得嚴重。

此外,人才進入企業後,在對的位置上便能發揮所長與即戰力,為公司貢獻其價值。可惜的是,當人員到任後,被指派前往的部門或是工作職掌,卻與當初面談時的不盡相符,這類情況時有所聞。最常見的就是要求品牌行銷人員或是研發人員同時負責業務推廣,這會導致人才無法聚焦自身專業以發揮功能,還必須花更多的時間適應陌生領域的知識技能,浪費企業資源。

問題二:追求大規模擴展,管理效率卻嚴重落後。

能擴大本業以外的事業經營,展現多元能力,是許多老闆的夢想。台灣普遍製造業的經營觸角相當廣大,而且往往與本業無關,例如材料開發商經營休閒娛樂機構、紡織成衣廠經營餐飲事業、電器製造商跨足土地開發…,在追求拓展商機以增加營收的同時,卻不見管理思維跟上腳步,導致效率低落、流程混亂,影響所有事業體的營運成效。

尤其是有著家族傳承這個沈重包袱的企業,往往較不易接受外來的專業經理人進入體制。胳臂總是往裡彎,有利益當然是皇親國戚一同分享,哪裡有外人分食的道理。然而家族成員不見得具備專業管理能力,更多的是只為了眼前利益加入但不願付出心力,於是造成組織內耗、團隊士氣大受影響,最後企業拿不出像樣的成績單。

問題三:提升眼前的營業額往往是第一順位,難以長遠經營顧客價值。

銷售固然重要,但是若不瞭解客戶習性、無法傾聽客戶真實需求,只想追求短效業績數字,要從客戶身上賺到錢的難度會越來越高。今天,B2B、B2C、C2C、O2O…不論是哪一種商業模式,「長期經營客戶」必定要擺在第一順位,這是企業永續經營的秘訣之一,任何企業或產品的本位主義已不再適用。提升營業額的前提是要能供應讓市場買單的產品或服務,當這個條件成立後,數字攀升、客戶滿意、企業賺錢,由此建立品牌價值。

問題四:製造量能是關鍵,市場需求卻是老闆說了算。

產能,無疑是企業最重要的實力。在製造的背後,研發與市場行銷部門扮演了最具影響力的角色,站在前線觀察、理解客戶需求,提出產品應具備的功能與價值。老闆的位階通常已無法時時在前線了解實情,第一線人員的意見通常也無法立即反饋給老闆。當訊息好不容易經過層層企業關卡走到老闆眼前,內容也不見得能完全忠實呈現當下樣貌。當時空落差越來越大的時候,老闆必須認知到自己原本對市場的了解可能已經脫離現實,堅持己見對企業毫無幫助。此時若能虛心傾聽團隊的意見,並從經營品牌與顧客關係的角度思考長遠策略,企業發展將會有更異想不到的可能性。

問題五:老闆的決策永遠是對的,員工只是拿錢辦事。

一言堂的管理方式在當今職場已不適用。遺憾的是,台灣多數企業的老闆仍偏好雇用順從聽話甚至只說好話的員工,也不願意接納實話實說或意見不同的員工。最常聽見企業老闆提到「我喜歡認真又聽話的員工」。試想,如果一家企業老闆認為員工只要聽話順從指令、乖乖領固定薪水就好,不需要鼓勵員工從自身專業的角度提出建言;一旦專業人才意識到無法讓自身專業貢獻企業、心灰意冷導致缺乏動機、士氣大受打擊,造成企業原地踏步或甚至開倒車,那麼企業又如何能取得顧客認同、又如何能建立品牌價值?

問題六:誤將威權治理當作效率的方針,認為授權會拖垮營運效能。

老闆的工作是拍板決策,然而在此之前會有許多來自團隊的意見攻防。當企業規模擴大到老闆再也沒有時間力氣顧及每項任務時,便要適時將決策權交付給適當的人才。經營企業就是經營團隊,並非一人獨大,因此威權主義並無法提升企業營運效率,反而會養成團隊無法承擔責任的軟弱心理與被動心態。一項任務的進行,需要通過審核的層級越少,能按計劃完成的機率就越高,對於企業營運效能而言,長期來看利大於弊。

企業的成敗,端看老闆的心態與觀念能否與時俱進。當老闆享受著因為員工、投資人與媒體造神而產生的光環時,能不能保持初心,為公司找出一個能立足國際舞台的關鍵呢?當盲點與問題一直存在,若老闆能調整心態與腳步,虛心傾聽來自各領域的專業人士或年輕世代的建議,找到衝出天花板的新契機,展現全新企業品牌價值的那一刻,指日可待。

--

--

CHC
The Spor

設計專案管理 | 營運流程建置 | 品牌知識分享 | 職涯規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