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乎想像的新創故事』─ 生命中有太多的插曲,但有些故事卻註定要寫一輩子

小亨
小亨大傳
Published in
9 min readJul 26, 2020

大四在歐洲時一直想著回台灣後要追逐些什麼,如何重新找回生活的實感。我不願意逼自己做些好像該做但卻不喜歡的事情,也不想要留太多的選項來猶豫不決,於是就給了自己兩條路。

一是去考調查局的財經實務組。當初被媽媽遊說一番後頗有認同,想法很單純,既然不喜歡金融產業總是業績至上的氛圍,也覺得傳統金融人員容易被淘汰,乾脆來當這個產業的主管機關。大四下回台後也沒課業壓力,就能全心準備考試,大概是我從小到大最擅長的一件事。其實一直都喜歡偵探、懸疑、政治這類的電影和影集,要是能像主角一樣偵蒐破案的話,應該也是充滿挑戰和成就感吧!

二是加入新創團隊。即便會充滿不安,大概也不太符合家人朋友的期望,但我知道自己還是喜歡追尋未知、與眾不同的刺激感,不然當初應該會選擇警大而不是台大了。我開始找些有興趣的題材,再從中挖出一些吸引我眼球的新創團隊恣意翻玩、想像。或許是想說即便畢業仍沒有方向,還是能投入調查局考試做為備案,我反而在這條路上踏實許多。

幸運地,經過兩輪的面試,被我挑中的團隊也選中了我,是幾隻美國海龜所創辦的量化交易團隊。

狠狠地把價值觀打碎,再辛苦地拼湊出新的自己

2017 年 2 月正式加入這間對沖基金,從遠距離實習生到執行長特助,再到負責營運事務和投資人關係。我第一次將自己曝露在人工智慧技術與金融交織的大量資訊當中;第一次學會和一群工程師從全然不同的視角,交流彼此對於一個事件或是一條策略的想法;第一次密集地訓練自己說故事的能力,如何把 AI 講的貼近又不失逼格,如何將自動化的邏輯套入金融交易中,並反覆做各種假設和驗證,去串聯成一個承先啟後的募資簡報。

我第一次碰觸到所謂私募金融圈,參與各式投資說明的會議,有幸到上海的對沖基金論壇說明產品,甚至因為老闆的人脈,受邀參觀了羅斯柴爾德家族位在上海佘山地下酒窖的私人俱樂部;第一次體驗到會議中被眼球掃射,一舉一動都不得輕忽;第一次在實戰中演習中國式的餐桌禮儀,從座位、送菜位置、敬酒時機與技巧、到確保茶水酒水不能見底…原來吃頓飯也會精神耗弱;第一次瞭解到酒膽比起酒量更為重要,那段時間大概把一生該吐的酒都吐完了。

我享受著認知自己不斷在前進的快感,那段時期獲取的新知實在太多元又太密集,做事的方式太自主又太自由,老闆們那種洋派的作風是我從未體會的被領導經驗,我真的很享受。

記得有這麼一段時間,我不斷被一位後來因為理念不合而離開公司的合夥人 J 罵說:「趕快丟掉你那個傳統台灣人的思維!

自此我便努力地把自己完全掏空,嘗試去質疑所有習以為常的想法,硬是塞入扭曲的狼性和冷酷的理性。接著大概有半年左右的時間,我簡直就是個自大狂妄的渾蛋。

我自發性地成為 AI 傳教士,在醫院、在家裡、在系籃、在臉書、甚至在約會,我都努力宣揚著自己所信服的理論,我到處逼著所有人聽我說話,逼著大家跟我辯論直到被說服為止。我開始變的非常偏激與易怒,我曾經在家裡跟那位離開的合夥人通電話時,附和著大罵不想改變的人全是笨蛋,也讓家人開始不願接觸工作狀態的我。

有次聚餐喝醉後,我甚至在捷運上對同事大聲地嚷嚷「這節車廂裡未來有多少人要失業、又有多少人每天都在重複著毫無意義的規律,大家都不知道嗎?」那時的我,幾乎快失去了心中原有的關懷與人性。

回過頭看,我也沒想到自己居然可以做的這麼徹底,當時身邊的人們包含家人,都覺得我怎麼會突然變成這樣沒有溫度、這麼討厭的人。

漸漸地,我發現到連我都有些討厭自己。我已經不像自己了。

於是我開始抽絲剝繭,把這段時間被我硬是培養出的正向思維留下,好比善於論述、敢於發表意見、勇於批判的精神,然後試著把不該繼續存在的部分清除掉,像是那些自大狂妄、毫無溝通意願的壞東西。最後,從遍地的碎片中拾起、拼湊,把一些曾經的自己找回來。

比起加入團隊以前,那個總是躊躇畏縮、滿身包袱的自己,我更喜歡現在能夠更開放地面對內心深處想法的自己。終於,我成為了「真.宇宙霹靂無敵究極品逸獸」!好啦,其實沒有,當然沒有。

不論是價值觀、自我認知的塑造,以至於人們說的生命意義,甚至是玄一些的上帝與真理,我想都會是一生的探索。

我可能永遠都無法自如地掌握情緒、大概也看不見智慧的完整樣貌、也很難成為最好的自己。走過了這段經歷,我想最重要的不是自己最終停在哪裡,而是未曾停下腳步。

輾轉投入一個個未曾想像的領域,我卻總能莫名地愛上、全心地奉獻

金融科技、遊戲化、社群化?所以社群交易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公司一位投資人 L 是成功在數個國家上市的新加坡企業家,在基金業務發展碰上瓶頸後,經過幾次的諮詢與交流,我們決定將交易技術導入社群概念推出全新產品,以提升公司業務多元性與估值的想像空間。我第一次對內負起整個項目的責任,更帶了小小的實習生團隊。經過八、九個月不斷的磨合與修改,我們有了一個五臟俱全的金融交易社群提案,也在新加坡完成兩趟非常成功的路演。

每天一早,L 安排的專車就會出現在旅館樓下,迎接我們的是一場接著一場的 Pitching,對象是所有新加坡頂尖的金融機構和天使投資人。我永遠記得最後一場會議,A 得了急性腸胃炎,苦撐到會議前十分鐘才無奈地告知我必須代替他上戰場,我也不打算讓他失望。

當下雖然緊張也幾乎沒準備時間,但我清楚過去幾個月以來,都是我在主導著所有平台功能、受眾取向、視覺呈現的設計, A 的簡報和講稿也是我日復一日、每個字、每張圖反覆修改的累積。回想系籃大二時的北財盃,會突然受到重用也是因為主力學長受大傷,當時我挺過去了,現在也沒什麼好怕的,畢竟我有所準備。

那兩個星期,有時我們忙裡偷閒吃上香蕉葉包裹的傳統雞飯,有時上星級酒店吃著不大習慣的小而美料理,最愛的還是在地口味的平價好料。每天超過 16 小時的行程和大小會議,點點滴滴都是全新的滋味。雖然現在說嘴起來,當下的感動已經失色不少,但仍是一段十分特別的小篇章。

過程中,我們成功說服幾間券商有高度合作意願。券商希望能導入客戶,並透過我們的產品來活化傳統而無趣的證券交易,喚醒將近九成的沉睡客戶,更甚至進一步發展出新型態的金融服務。然而最終 L 並沒有投入資金讓我們推出產品,雖然很可惜但直到現在,提起這個專案時我都還是會眼睛為之一亮。

我始終關心著產業發展,我仍喜歡觀察市場上的競爭者,即便是「史蒂夫和戴夫(別說你沒看過這廣告)」,我都能有些狂妄地說,一篇文章就能讓訂閱他們的散戶嚇到魂飛魄散,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在這莊家全吃的賭局中是怎麼被玩弄著。

當然,那時的提案還有很多不完善的環節,我也把這些構想埋藏在心中,期待出現對的時機、對的狀態,與對的人,或許還有機會重新開始。

欸!等一下,等一下!現在又要我去做再生能源?

台灣的再生能源一直是全球投資機構熱愛的固定收益商品,受海外基金委託協助研究後,公司就這麼延伸出了這條支線,當初也正是因為 A 帶領著另外幾位同事潛心踏入這個領域,我才有機會一肩擔下交易社群專案的商業開發任務。

我永遠忘不了,第二趟新加坡路演結束後,在飛回台灣的班機上 A 語重心長地跟我說,由於團隊資源有限,如果新加坡的投資沒有確切時程,希望我回台灣之後就跳入能源專案。要知道我當下看待這個社群交易的專案,就像是父母看著自己引以為傲的孩子一樣,尤其路演明明就很成功,老闆卻要我馬上轉換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再生能源」重新開始?

結果,我真的就這麼做了。

回到安森租屋處,先是劈哩啪啦地跟魚丸分享路演的興奮,然後宣洩起無奈、發點小牢騷。大概就是一晚的緬懷,就接著嘗試把這個專案從腦袋中覆蓋過去,重新開始。

第一天進公司,我就和原先負責再生能源的同事們交接任務,開始鑽研產業知識、細讀相關法律條文、調研全球生質能源發電設備、參與撰寫商業計劃書;漸漸地,也開始感受到綠能產業的魅力所在。

在募資的嘗試上,我們更踏入 ICO 的領域,那時加密貨幣對我來說不再只是個金融商品,我們設計了與電費綁定的代幣用途,嘗試用最簡單卻緊密的方式連結全民的需求,完成了代幣發行的白皮書,接洽無數的投資人和代投專家。我們綁定綠能、綁定民生必需的代幣設計,更被許多業內人士看好,能夠翻轉幣圈充斥幻想式提案的現狀,有機會吸引大量較為保守的資金。

然而,在我們完成了智能合約及應用程式開發,準備正式啟動 ICO 時,這個名詞在台灣已經成為新聞不斷報導的詐欺手法。目標是全民眾籌的我們這才發現,別說瞭解我們的計畫內容了,大眾根本聽到 ICO 就怕;加上全球市場前一波飆漲的幣開始全面攔腰斬下,甚至有的幣值跌到不剩 1%,直接跌成壁紙。於是在 2018 年底辦了一場大型說明會後,認清大環境早已時不我與,只得喊停。

接著走回傳統融資的道路,更是忐忑的一年;大好與大壞接踵發生,使得團隊漸漸飄離地面、卻也騎虎難下,很快地就是全面失控,我想應該獨立成一篇來好好記錄。在不知不覺中,踏入再生能源的領域也已經默默過了兩年左右的時間,一路看著她從產業研究、專案開發,演變成公司主要發展的業務,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來。

而我又不小心把她當做是自己的孩子,那般地在意與呵護了。

一個懵懂小毛頭與幾個大毛頭的故事,沒意外會帶著走一輩子

我很慶幸自己在最願意冒險、最熱愛追尋的年紀進到這個團隊。很誠實地,我當然會期待搭著團隊的順風車一起雞犬升天,早早財富自由、享受人生。雖然沒有發生,但能夠在這個年紀就經歷這些波折與挫敗,或許也算是種幸運吧!長時間處在逆境中,反而有了更多碰撞、更多嘗試,也才看見更多的可能,創造出更多的想像。

在這裡的故事實在太多太多,許多的回憶、許多的轉折,那些不斷失敗又不斷突破的點滴都一一成了現在的養分。但我也清楚認知,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證明了什麼,我也認為唯有最後成功,背後的細節才值得被分享。如果臉書不是今天的臉書,又有誰會在乎一個哈佛輟學生被指控竊取創業點子這種無聊的故事,甚至還被拍成電影呢?

期待有那一天,我可以胸有成竹地把更多故事寫出來,我會持續努力讓那一天到來。

很喜歡 A 跟我說過的一句話,記得 2018 年初回台大演講時也是用這句話做為結尾送給每個和我一樣懷抱憧憬卻茫然困惑的學生們;今天想要再一次分享給看到這裡的你,也期許自己能夠一直帶著這句話走。

“The current you will never bring you to the next stage.”

如果以中文來解釋這句話,我或許會這樣翻譯:「在你真的成為更好的自己以前,你永遠都不會是那個更好的自己。」除非你開始像那更好的自己一樣地思考、一樣地作為,並且在每分每秒中去實踐,你才有機會成為那個自己。

祝福我們都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找到幾個志同道合或願意陪伴傾聽的人,一起摸索更好的自己,然後提醒自己持續前進。

--

--

小亨
小亨大傳

25 歲成立了部落格,希望紀錄當下的自己,透過文字梳理內心時而偏激、時而任性的想法,平靜而深入地與自己對話。給未來的我回顧也好,分享給有緣的讀者也好。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