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樣投資的

配合書 — <檯面下我是這樣投資>

對我來說最終目標是最大化自由的可能,有選擇和說不的自由&能力

做投資的應該都很熟投報率&複利,所以整個規劃上,我緊抓2個大原則。

1.可以複利的東西越早開始越好,我認為良好的習慣、學習、好的環境都屬於這類。

2.盡可能的最大化報酬,並且讓它們能”累乘”,才會產生飛輪效應。

最大化報酬可以拆成幾種方向:

1. 同等報酬的情況下減少投入

2. 同等投入的情況下增加報酬

3. 提高成功的機率

對剛畢業的人來說,人力資本(自己)應該是投報率最大的投資項,成功機率高,而且基於人力資本的大base,微小的投資就容易帶來巨大的回報。

這邊的提升也幾乎是全方面的,很容易自強化。你會更容易遇到強者,也更容易把握住一些好的機會,而好的機會或認識強者又讓你更容易遇到其他強者和更往上的機會,剛開始一定是往這方向投入。

從殘酷一點的角度來看,這邊的機會也是稍縱即逝,一個大學生可能只要表現出有興趣+能說出書中的名言,前輩就願意跟你分享、教你了。工作後幾年如果沒有表現出一定的天分,前輩基本上連理都不太理你。

所以我在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的錢是全部投資自己的,時間&金錢都沒在省。

投資是認知的變現,學習是最核心的事物

能力缺啥補啥,太弱勢的補到平均值,強項提升到別人沒法競爭。這邊分成兩項,一部分是自身實力,另外一部分是對外釋出的訊號。(學歷、證照、殘酷但很實際的外貌….),我盡量想做什麼的時候,兩邊都盡量顧到。

改善環境、省時間的家具,該買的買一買

我第一年薪水近乎全部拿來換家具,清淨機、除濕機、掃地機器人、換床、換桌椅,維持身心狀況健康,也提升效率。

我自己研究後的選擇是這些,供參:

(1) 清淨機 POIEMA — 濾網要換好麻煩,還能殺菌?

(2)除濕機 LG、三菱 — 安靜

(3) 桌子(可調高度的都可)

(4) 椅子(embody) — 最保險就是去豪優或其他店家試坐一輪

(5) 床 — 之前分享過 medium上爬一下應該還找的到

(6) 掃地機器人(小米)

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的習慣

運動應該比較簡單,我是一周4次重訓,有氧看心情(?)

飲食走個低程度的規劃,對我來說我就是正常飲食、蛋白吃夠,額外吃的只有每天30克藍莓、5克肌酸、400毫克兒茶素、200毫克的咖啡因。(規劃是參考examine.com)

減少難以利用的零碎時間:

像是通勤時間。換工作就會換租屋,只接受走路上班 or 大眾交通20~25分鐘(我認為最好利用的時間,少於或多於這時間都不太好用)

管理注意力

不多工、管理工作環境、習慣化行為。

管理環境:

我實測下對於提升我自身生產力蠻有用的東西:

1.環境太吵可以聽點輕音樂協助(我是用Brain.fm)

2.換個舒適的桌椅,提升生產力明顯有幫助 (人體工學椅是個很好的投資)

3.隔音耳塞 (Ohropax soft)

金融投資:

我的原則是背靠學術結論,跨小步的出去做主動投資,在自認為沒有優勢的地方選擇遵守學術結論,再有優勢的地方主動投資。

1. 積極運用信貸,作法接近Lifecycle Investing,信貸借滿。(但還是要說,這部分審慎模仿)

2. 放棄擇時,全股票,幾乎維持時時滿倉,超額報酬主要靠選股。

誠實說在學術的框架下我這是比較激進的做法,尤其我本業又是投資相關,一般都會建議本業收入,金融投資要有一定程度的分散,就當我過度自信,才敢這樣打好打滿。

策略上偏價投,但細心點的人可以發現我自介都是稱自己為價值"傾向"的實證主義者,代表我遵循的是科學方法,只要證明有效我就會嘗試用。之後會跨更大步的偏離學術理論,主要是從大學以來,一直到今年都是學習為主,這規劃是基於投資就是認知的變現,所以我認為把投資的基礎知識先打好是首要任務。只是原本只規劃質化的部分,理論上會計系畢業+CFA+書應該就結束了,殊不知後來自己又開了量化的支線…..又多花了幾年的時間…

明年除了洗個學歷外,沒有排任何學習。時間空出來了,可以做更高頻的決策,目前規劃會回台股做,回台股的理由也不複雜,台股相對美股競爭壓力小,相對優勢更明顯,作息可配合,免稅,長期來說往這方向走比較有機會最大化財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