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大多數人的理財索引 — Part 1 (財務規劃流程簡介&事前準備)

[2023更新]

無更動

[前言]

誠實說,寫太多主動投資是幫助不了太多人的。

主動投資本質上就是零和遊戲,扣掉所有相關成本,注定只有少數人是贏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需要的從來不是主動投資,而是接受被動投資、接受一份合理的報酬,並透過適度財務規劃,來規劃、完善自己的人生。

之前開設Blog有個目的就是要彌平財經知識差距並提供工具給一般民眾,所以,本文就是嘗試想要達成這個目的,秉持著不重複造輪的原則,我只會簡單的介紹各章節重要的基本觀念,其他會大量的引用和借用我認為不錯的優質文章、書籍,與其說我嘗試寫篇指南,不如說我這篇想做到的是提供解決財務規劃上各個坑的優質資源,當個索引,並適度的解釋我個人跟引用資源一些比較不一致的看法跟原因

整篇文章我會預設大家至少對該主題有一定的理解,如果對該章節的內容不夠熟悉,會十分建議先閱讀各章節推薦書籍及網路資源後再繼續閱讀下去。

[財務規劃流程摘要]

大致上我會拆成7~8篇去寫,本篇是第一篇,包含事前準備流動性規劃

一、事前準備:

  1. 整理相關資料 — 收入、支出、已有保單、資產、負債、理財目標。
  2. 自我的認識 — 風險承擔能力&意願、潛在的心理偏差。

二、流動性規劃:

保留3~6個月的生活必要支出放在活存。

三、風險規劃(保險):

透過合理規劃保單,轉移重大風險給保險公司。

四、理財規劃:

追求”合理”報酬 — 選擇低成本工具、專注資產配置。

五、定時 or 發生重大變化時重新審視財務計畫

(P.S 對少部分家庭/個人來說還有稅務規劃,但本文不討論稅務規劃。)

[本篇重點]

  1. 整理收入、支出、家庭成員、保單狀況的狀況
  2. 保留3~6個月的生活必要支出放在活存
  3. 評估自己承擔風險的能力和意願
  4. 認識自己的不理性,讓財務計畫能長久維持

一、整理資料

這邊的重點是整理好目前家庭在各方面的現況,以方便後續計算。

我借用TRFP最佳財務策劃師競賽2014年的題目中的插圖,來簡單介紹大致上會需要哪些資料:

家庭狀況:

要確認出誰是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哪些人是需要撫養,撫養期限大概多長,這是計算壽險額度需要的相關數字。

示範圖 — 截自TRFP最佳財務策劃師競賽

收入、支出、資產、負債狀況:

在這邊要做的是了解:

(1)收入的穩定性

(2)支出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3)資產的相關限制和負債的性質

都需要註明清楚,例如很多人會不願意賣掉起家厝,這都需要標明出來。

另外在這階段也會建議結合後續的評估自我風險承擔能力與意願,去審視自己的收支、資產負債狀況,可以的話把財務狀況調整到穩健的水準。

具體數字需要考慮處於哪個生命週期階段,例如:

剛出社會時,大多數收入都會花費掉,在收入提升潛力很大的情況,不應該過於節約強求支出壓在收入之下,投資自己追求本業收入提升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而當事業進入穩定期,難以透過自我提升增加個人收入時,就需要去控制支出,並留存一筆結餘,留作日後使用,整個重點在權衡所有資訊、長期角度思考,把自己的財務現況調整到合適的狀況

示範圖 — 截自TRFP最佳財務策劃師競賽

了解保單狀況:

如果保險是一片空白、從頭起步的狀況下,保單規劃並不會太複雜。但台灣幾乎所有人都有人情保單,很多時候會需要依照現在保單做調整,所以也需要把目前保單狀況整理好。

示範圖 — 截自TRFP最佳財務策劃師競賽

了解理財目標(夢想清單):

這部分建議區分重要性,並且把時間點點出來

示範圖 — 截自TRFP最佳財務策劃師競賽

整理好資料後,就能正式進入規劃。

二、流動性規劃 — 活存放3~6個月的生活資金

流動性規劃最簡單,一般來說在這塊會建議留存3到6個月重要性高的支出額度,作為緊急預備金,放在活存或其他隨時可以提領的地方即可。

三、評估承擔風險的能力、意願

承擔的風險能力:

大原則是這樣,當收入&資產越多、可以投資的時間越長,承擔風險的能力越強,評估上通常會考慮以下幾點:

資產、收入相對於負債、未來義務的大小

收入的階段及穩定性

投資期限能有多長

有沒有什麼稅務限制

額外的流動性限制

法規、監管限制

個人需求

承擔風險的意願:

在承擔風險的意願上,一般來說都是會盡量透過體驗、學習去克服一些偏差,我認為寫什麼風險承受表沒啥意義,這真的是需要自己感受的,誠實的面對自己,當以前面對大跌的時候,回憶當時的心情、能不能堅持住,或是於配置好投資組合的時候,回測一次,思考自己能不能忍受這個波動,來判斷自己承擔。

經驗上我覺得最有效的判斷方式有兩種:

  1. 晚上睡不好
  2. 日常波動讓你去思考要改變人生的重大決定(遞延退休、多存錢)

如果會,代表你可能承擔太多風險了。

當評估完後,可以把所有人分成4個象限,一般來說資產配置會是能力&意願兩間最低的那個[Min(能力,風險)],但各區塊仍然有可以優化的空間,一般來說意願是較難去變化的,所以主要都會建議調整能力的部分:

高能力/高意願:

問題不大。

高能力/低意願:

問題不大。

低能力/低意願:

整體問題不大,但如果比較早期的狀況,會建議先求保守,嘗試提高自己的承擔風險能力,提升收入、降低不必要開銷或延長工作年限

低能力/高意願:

我認為這種情況最危險,可能會因為一時的衝動做出賭徒般的決策,一般會建議對自己刻意設置一些限制,避免自己一時的衝動做出錯誤決策,同時想辦法提升承擔風險能力,提高收入、減少支出、延長工作年限。

四、行為偏差 — 認識自己的不理性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許行為偏差,這個面向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一個好的計劃,是要能堅持下去的計畫,如果本身能克服行為偏差很好,但如果無法克服,就需要讓理財計畫來配合行為偏差。會更容易堅持下去

對於一般人來說,我認為在理財規劃上最重要的偏差有這幾個:

1.錯誤的錨點

台灣我覺得最明顯的就是大家很喜歡找定存的替代品,所以會喜歡找高殖利率的股票、或是儲蓄型保單,但這種只專注在相似的部分,忽略兩者間的差異很容易造成錯誤的資產配置

2. 心理帳戶

對於不同的支出用途/收入來源,會用不同態度去看待。

3.情感溢酬

對於喜歡/不喜歡,熟悉/不熟悉的東西,會給予一個溢價或折價,或是配置的比例多/少一些。

4. 過度自信&樂觀

認為自己的決策總是比較正確,尤其是在獲取過多的資訊後,通常就越容易做出過度自信的行為。

5.損失規避

面對損失的時候,就會失去紀律,在規劃上投資組合時常會需要再平衡,在部分資產大跌的情況下,不願去再平衡,或是在面對大跌的時候會放棄原先的理財計劃。

但很多時候可以藉由行為偏差去設計一個能長期堅持的計畫,例如心理帳戶,人們對於不同帳戶的現金會採取不同的態度看待,雖然這並不理性,但很多時候這能幫助你堅守住財務計畫。

例如我們可以把整個規劃流程分成3層:

1.最低生活水平 — 低風險資產

這部分需求使用低風險的資產去滿足這部份需求。

2.維護現行生活標準 — 股5債5

使用股債5/5去滿足這部份需求。

3.追求夢想清單的部分 — 股9債1

使用股債9/1去追求這部份需求。

重點在於,認清楚自己的潛在行為偏差,想辦法克服,不能克服的情況就需要在計畫內適度的考慮進去,常見的解決方法像是:

  1. 透過定期扣款來強迫執行
  2. 刻意設置一個不常用的email去收報告,降低觀察投組的次數
  3. 留一小部份的資金去滿足自己的交易/主動投資的慾望

更多行為偏差的部分,維基百科有整理了認知偏誤的列表

書的部分有點多,關於理財的可以直接到投資組合篇,一本好的投資理財書籍一定都會討論到這塊。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我自己會最喜歡這套書,雖然它比較沒有系統,但每一個偏差的篇幅都很短,可以在任何場合、時段閱讀,也沒有太多理論上的東西,適合所有人: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

生活的藝術:52個打造美好人生的思考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