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大多數人的理財索引 — Part 4 (規劃投資組合)

投資沙岸的揀貝人
投資沙岸的揀貝人
10 min readFeb 6, 2021

[2023更新]

1.更新各機構預期報酬/風險數字

[2022更新]

1.推薦魯爸的財富自由之路文章 & 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提供很多英國ETF資訊。

2.更新各機構2022預期報酬/風險數字

3.更新懶人方案-加入搭配國內定期定額複委託,讓整個流程更簡單

4.把英國ETF設定為預設版本(但國內複委託定期定額沒有英國,小資懶人方案仍使用美國ETF)

[本章重點]

  1. 擬定資金投入計畫 — 定期定額、再平衡
  2. 分散投資 — 把資金分散到不同的資產上
  3. 成本非常非常重要
  4. 要有心理準備面對未來的低報酬環境
  5. 英國ETF稅務負擔較低,建議去英國架構ETF

[小資懶人方案]

目前包含永豐、國泰證券都有針對特定股票、ETF的存股方案,按照自己風險的承受度,以下ETF直接選一個無腦買:

AOA (股8債2)

AOR(股6債4)

AOM(股4債6)

AOK(股3債7)

1. 資金分配方案 — 定期定額、再平衡

資金投入計畫我認為抓緊最核心的定期定額和再平衡即可

其中:

定期定額 — 固定時間投入固定的金額到資產配置中。

例如每月投入1000元到投資組合中

再平衡 — 固定時間去把權重調整到預設的比例。

例如年初有20元,預設比例是股債各半,代表股和債都配10元。

一年後股票漲了1倍而債券不動,就變成了股20元債10元,所以把股票賣掉5元配到債券上,這樣股債都各15元,讓比例回到預設的各半。

很多機械式的方法其實並不是全球適用或本質上屬於傾向某種因子的做法,像等權重、風險平權什麼的,其實就是在投規模因子跟低波動因子。

常聽見的均線系統也是一例,美國S&P500回測起來均線系統雖然無法提升回報,但可以控制回撤,但個人試過台灣,就無法提供一樣的效果。

其他還有像定期定值,除了計算麻煩外,還要求在投資部位外有一筆能隨時調節投資部位的限制資金,我個人認為這會加大規劃的難度,其實也不是適合所有人。

所以總體而言,個人會建議先抓緊再平衡和定期定額的概念,有餘力再往其他方式探索

2.資產配置 — 分散投資

由於放棄了挑選個別證券,資產配置就是最重要的議題

這邊有個細節要注意,財務規劃是需要全方面的思考,所以分散是同時需要考量收入性質、單一鉅額資產(房產、開公司)、負債的

例如假設我在券商上班,我的收入其實跟股市表現高度掛勾,這時候可能我在配置上股票就該稍微低一些。

3. 成本很重要

如同前述,由於很少主動基金能贏被動指數,大多數人也不具備選擇優質基金經理人的能力,成本對大多數人來說才是最重要的議題。

Vanguard放了一張圖讓大家感受高成本投資工具對長期的危害。假設你一開始投資100,000,每年回報6%,放了25年,投資無費用的工具和2%費用的工具可以差到接近帳戶的1/3

From Vanguard Impact of costs

Vanguard也有另一個網站讓你可以自行調整投資年份和金額,告訴你投資低成本的指數,可以省下多少錢。可以更直觀的理解低費用率在長期造成的影響。(BTW,Vanguard在比較時是用美國的平均費率0.57%,台灣的管理費….應該是遠高於這數字)

了解預期報酬:

了解預期報酬,才不會對市場有不理性的預期,比較能幫助長期理財計畫運行下去。

按照各大機構的預期,大多認為未來的回報會遠低於過去,未來整個分散化的投組年化報酬可能只剩下2%~5%左右。

1. Yale Investment office

數據為實質回報,需要另外加上通膨2%。(仍使用2020數字,因為2021年沒有提供相關數字,如果2022年仍沒提供就會拿掉)

作者整理自 2020 Yale Endowment report

2. JP Morgan每年的 Long-Term Capital Market Assumption

From 2023年J.P Morgan LTCM Report

3. AQR — Capital Market Assumptions for Major Asset Classes

數據為實質回報,需要另外加上通膨(2%)。

From AQR — 2022 Capital Market Assumptions

4. Vanguard

From Vanguard — market perspectives December 2022

經過2022的修正,大多機構都上調了未來的長期報酬預期

投資工具 — 市值加權指數、低成本的英國ETF為主:

個人認為在投資工具上,優先選擇較透明的市值加權的被動投資或者是基於規則的因子策略會較好(多因子策略之後討論)

發行地考量:

由於美國是需要預扣30%利息稅的。基本上都會建議往稅率較低的地方配置,尤其是投資工具較多的英國(基金註冊地為愛爾蘭)

英國買ETF面臨的稅務負擔會小於美國,但代價就是比較差的流動性、較少的選擇跟稍高的費用率。但以被動投資的狀況下,總費用幾乎都是英國較低。(基本上只有"純美債的ETF"在美國買會比較便宜)

(按照魯爸的財富自由之路股票ETF成本差異計算債券ETF成本差異計算,除了單純的美債ETF,其他ETF在英國購買整體費用都比美國還要低!)

遺產稅考量:

資產超過6萬美金的朋友可能需要注意一下遺產稅問題。由於美國遺產稅處理非常麻煩,非美海外投資人免稅門檻也很低(6萬美金),稅率非常非常高(30%),這也讓很多人開始避開直接透過網路券商購買美國ETF,包含轉移到英國ETF(愛爾蘭注冊)和使用複委託

需要提醒的是,理論上複委託投資美國ETF是要課徵美國遺產稅的,目前也已經有複委託券商提醒相關風險。

所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全部轉移到英國ETF是個最省事的方式

PTT Foreign_Inv的jrmy大在一篇系列文中提供了在台灣規避美國遺產稅的方法和常見爭議,有相關需求的朋友很值得閱讀一下。

英國ETF大多數人可能比較不熟悉,Foreign_Inv板有很多優質文章討論英國ETF,我推薦三篇不錯的文章:

ffaarr(哆啦王) — 美國、英國、台灣ETF相關股息稅比較

pwseki206 — [心得] 淺談「愛爾蘭註冊的英國掛牌ETF」

HugoStiglitz — Re: [心得] 英國股市上市ETF資訊查詢方式和網站

魯爸的財富自由之路 — 提供大量的英國ETF資訊,十分推薦!

更多文章可以直接到Foreign_Inv版搜尋。

市值加權的ETF:

追隨市值加權的被動投資工具在美國首選都是Vanguard。

英國ETF正在快速發展,最大的是iShare,但大家都開始殺價搶市佔率,2021來看,包含Vanguard、Investco、Amundi、SPDR、Lyxor......都在殺價搶市,建議大家直接去Just ETF,直接搜尋資產類別去找出合適的ETF,以下我提供幾個供大家參考,主要是參考David Swensen對於資產類別的看法。

美國ETF(2021/11/13)

現在我認為英國ETF是更好的選擇,除非會很頻繁的交易,不然長期投資來看英國ETF應該是大勝

英國ETF:

英國股債部分推薦參考魯爸的版本(也能直接去Just ETF搜尋)

GLRE — 全球房地產

建構投資組合:

挑好了產品和對預期報酬有大致上的理解後,就進入建構的階段。我認為這部分不用想得太過複雜,因為仍然沒有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建構方式,掌握適度分散、稅後成本最小化、長期堅持才是重點

我可以簡單提供一個思路,例如可以從傳統的股債7/3、5/5、3/7出發,做近一步修改,REITs特徵上還是比較偏股權,整體上配置可能會長這樣。

(這邊資產的選擇主要參考David Swensen的想法,細節可以看 耶魯操盤手-非典型成功 這本書,但這本其實有點年代,目前來說有一些不同的聲音,例如現在的風向是TIPS就數據來看很難用來對沖通膨預期,但大架構仍然適用。

雪球的阿爾法搬運工,也寫過一篇文章,stockfeel有轉載,40 年量化研究 ,告訴你如何配置全球資產,這篇也蠻值得看的)

懶人選擇:

當然ETF發行公司也知道上述內容都對於大多數人太複雜了,所以iShare就發行了4檔ETF直接幫你所有細節都處理好!!

一檔ETF包含全球股債、不同配置比例、自動再平衡。(懶人福音呀!!!)

這4檔ETF分別為:

AOA (股8債2)

AOR(股6債4)

AOM(股4債6)

AOK(股3債7)

細部配置長這樣:

From iShare product brief

目前永豐、國泰、中信都提供海外定期定額的功能,對小資族十分友善且是最簡單的方法。(手續費都是0.3%,永豐沒有最低手續費,其他兩家最低手續費4美元)

我自己是把這方案當成不想解釋太多但又需要推薦東西給朋友的最佳解答!

懶人方案的問題:

第一個是美國的30%預扣稅管理費稍高,大家需要自己權衡一下

再來懶人方案資產類別只選擇了股&債,而債券接下來在投組的功用剩下多少,是近期資產配置的爭論重點之一,一個資產要在投組中有價值至少需要提供其中一個功能

  1. 進攻性 - 提供長期較高的報酬
  2. 防禦性 - 與其他資產要有較低的相關性降低整體投組波動

我認為目前債券這兩個功能都很有限,就我個人看了幾家大機構的想法,意見蠻分歧的,部分認為債券仍有一定功能,但也有幾家開始思考未來的投資組合債券的部分該怎樣調整。

例如,很多聲浪認為標準的投組應該從傳統的6/4變成8/2,例如T. Rowe Price在自己的產品中,給剛退休的人股票比例是55%,退休20年後股票比例還有20%。也有一些聲音認為傳統資產成為主流後,之間的相關性大幅提升,造成現在分散化能提供的幫助相當有限,投組的架構應該要走的更極端,包含加上少量規避尾端風險的價外Put,和加入一些順勢策略調整

這些調整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太過複雜,所以現階段我仍認為股債還是適合大多數人的選擇(只是比例上會把股票拉高),有餘力的朋友可以去稍微探索,目前相關議題最新的一本應該是T. Rowe Price全球多元資產主管的新書:Beyond Diversification,可以透過這本書一窺大型機構的流程和想法。

最後,我推薦Portfolio visualizer這個網站讓大家可以簡單回測一下自己的投資組合,去思考這樣的波動自己能不能接受、能不能睡的安穩,進一步去調降風險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