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檢討

[今年結果]

超額報酬: -8% (相對於SP500)

[明年要調的地方]

有個習慣可能要改,小倉我會只掌握最核心的邏輯(後面紛紛帶到),不管短期資訊怎麼走,這習慣過去問題不大,但今年就嚴重拖累績效,這部分或許會透過順勢去解決,畢竟小倉還要花跟大倉一樣的心力不太可能。

投資層面加個風控,從論文裡選了三個資料比較好拿到的:

(連結) 理論每月更新,但實際狀況是想到才會更新(咦?)

  1. 波動度有無超過歷史的第80分位
  2. 價格有無超過200MA(低於200MA不佳)
  3. 所有股票報酬的四分位距有無超過歷史的第80分位(超過不佳)

選擇權

我發現今年幾個表現不錯的前輩,可能看好的東西差不多,但和他們的績效有些差距,很大部分的差異來自於我直接買股票,但他們會一路往下sell put。

我對衍生性商品的想法一直都比較中性,主要是正常的狀況下沒有任何資訊優勢,不能期待衍生性商品訂價是錯誤的。那如果我只在我有優勢的情況下去做決策,何苦去選擇看對獲利小的sell put呢?(雖然理論上賣方有超額報酬)

但最近想想覺得基於兩種原因或許可以嘗試:

  1. 從以前就有發現我算是天生比較樂觀的逆勢者,aka我很容易買的過早,這種偏差不是很好改變,所以這樣的作法或許反而是對我行為偏差的一種改善?

2. 衍生性商品畢竟是中性訂價,正常情況只有在有資訊優勢才會使用,但在極端情境下,真實世界的報酬分布可能極端到風報比可以接受了

或許可以嘗試看看。

[受傷比較重的幾個小倉]

房屋建造

大概跌了20%,買入的理由也是基於很長期的房屋建造量從08年後就不足,需求一路積壓到了今天,從可以看到即使因為抵押貸款利率大幅上升,成屋庫存仍然再歷史最低水位附近。比較負面的是潛在供給再建屋數來到偏高位置,需求被高昂的利息壓抑著

股票PE是個位數,代表市場認為是週期性原因,認為這邊有個理解跟市場有點差異。

那既然已經抱過整個升息,現階段升息尾聲,壓著股價的抵押貸款利率應該也偏尾聲沒啥好動了。

車的狀況也很像,大概跌30~50%。也是升息&衰退預期造成短期動態不利於車廠的情況下拿得過久。

這邊主要是認為:

1.整車廠庫存水平很低,隨著疫情緩解,二手車價格倒掛的情況應該要正常化,新車應該要相對於二手車表現好。

2.平均車齡一路往上走,維修那邊可能有機會。

同時要避開烏俄戰爭對歐洲供應鏈的影響,所以主要是美系的整車廠(GM&F)和比較穩定的維修、換油相關業務。(VVV、VNT)。

高估值股票

大多是跟單,大概就是知道公司在幹嘛,但沒有太多跟市場不同的想法,甚至估值自己也不是很舒服。純粹的小倉跟單,目的是讓投組更分散化點。

這邊有SE、CPNG、SQ、BGNE、PTON,大概除了CPNG狀況比較好,其他都蠻慘的。

影視媒體

PARA、WBD,跌了40%~50%,這兩個主題其實不複雜,認為行業的價值來自於內容,那如果看手上握有的內容/price,PARA和WBD大概是最有潛力的兩個媒體。(畢竟歷史悠久,派拉蒙跟華納兄弟是美國第二、第三老的電影公司,最老的是comcast旗下的環球影業)

空方的想法也不複雜,這兩家仍然太依賴線性模式,尤其兩家都在轉型的初期階段,如果線性衰退的太快,OTT這端一開始又需要大量的資源砸內容/行銷/建設平台,很容易資源騰挪上出問題,尤其WBD的債務還偏高。

一開始先受到Netflix增速下來整個行業一起估值修正,再來是轉型到OTT的狀況看起來比預期的差,基本上財報出來都不是很好看。

這邊的問題應該是買早,內容/price最高沒錯,但真的要反應在盈利端需要不短的時間,在這之前都只是預期,那也因為買入的理由只是單純的內容/price ratio最高,沒考慮任何催化(這邊應該是OTT狀況良好 or 盈利能力上升?),造成下跌反而讓內容/price更高,就一路往下抱。

產業動態來看,Netflix增速有限,重心往貨幣化的方向前進,DIS已經開始要控制內容支出,接著幾年應該競爭會開始趨緩,甚至出現重新bundle的狀況。(bundle其實比較符合經濟學,現階段內容端這麼碎片化,反而增加用戶搜尋成本)

中概

就結果來說一定會有中概的篇幅,這單一決策差異很大(畢竟整個板塊一個多月彈了50%~70%),沒砍現在會贏大盤,砍了現在輸大盤8%。(看吧 擇時有多爛QQ)

但已經寫了兩大篇在粉專上了,就寫精簡點吧。

[核心問題]

我判斷的核心一直都是價格vs價值,每個風險都有一個價,只要跌過多,可能就是機會。

一般來說我都不會預測太極端的情境,這也是大多教導如何更好預測的書的結論,不要做極端的預測

但這次的不確定性,卻是比較難判斷的人為因素,預測上仍然不會是極端(現在看起來也不是極端情境),但缺乏制衡的情況下,極端情境仍然可能發生,這大概是20大後壓倒我的核心因素。

我不認為我能改變為每個風險訂價的習慣,但我能做的是:

  1. 意識到自己大多時候想法偏長期&偏樂觀。
  2. 以後回想起這段經驗,在主要不確定性是比較沒有規則可循的因素下要克制自己的倉位大小。

[催化體系]

我後來想想,催化體系的大原則應該是這樣:

1.預期催化結束應該要減倉下來

催化劑避免的是在錯誤的標的上投入過高的時間成本。

所以如果是因為失去催化劑砍掉,本身仍然是低估。只要預期的收斂情境又發生,其實應該就要加回來。如果是這樣,那一開始砍掉可能不是問題,問題應該是在哪個時間點可能可以加回來,幅度應該要多少

另外當下有兩個事情阻止了我靈活的轉向:

  1. 10/24心態已經有點炸裂,但仍強迫自己在當天要做出決定(因為我認定20大結果為新資訊),這個過程讓我不想再下一次決策
  2. 公開的討論要把中概砍掉

心態炸裂部分是倉位很重,另一部分是事情一直在往預期最壞的方向前進,思考方式開始往很負面的方向前進。

事後來看可能需要一個更嚴格的程序或另一個人來拉住自己,平常也不是沒有,只是可能人在台灣,對中概身邊大多數人都是偏保守、悲觀的,問一圈大家也是覺得可以砍,尤其在我預期美股有其他可投的東西的時候。

但公開討論這點我需要思考下,有時候就是需要公開討論收集些反對意見,儘管這次看起來有點阻礙到我轉向,但仍然覺得這步驟還是需要,可能以後會更謹慎吧。

[那哪一天或許該加回來]

資訊角度:

其實很混亂,除了股價一直再上漲,消息角度真的不是這麼確定,或者懷疑一點的角度來說,中概這一年來傳過幾次要解封??

到比較明確要放開(白紙運動後)都已經漲了40%~50%了,中間都是反反覆覆,首先是11/1謠傳開始鬆綁,但沒有很具體的行動。接著11/4中美審計團隊提早離港(代表結果不錯),過幾天美國新聞出來證實。

價格走勢:

1.10/24當天急殺急拉放大量收平盤可能就是短期情緒過度極端的一個訊號。

2.下一個可能是11/3號破下降趨勢,接著11/11走出一個上升趨勢。

[附註-背景知識]

中概的背景:

  1. 從直接打死教培到限制平台經濟讓市場失去信心,我的想法是政府想要把資源從社會負外部性強的行業挪出到符合國家利益的領域(先進製造)。
  2. 中美衝突加劇,一開始是中美審計,接著是20大之前的高強度晶片制裁,預期會傷害到出海競爭力。
  3. 不知道何時結束的疫情政策。
  4. 共同富裕的隱憂(仍然認定為是加稅,而非最極端的共產制)。

當時出清的背景如下:

  1. 20大結尾所有催化都沒發生(一開始說會堅持動態清零、20大結果是連習派的經濟官員都沒上)
  2. 預期美國升息到尾聲(美股標的有催化劑)。
  3. 就估值折價幅度來說,我認為中概折價大一點。

儘管這些東西都是確實的問題,但考慮進去後仍然認為中概低估的還是比美國多,儘管當下心態是很炸裂的。

大多時候我都不太預測事情會走得太極端,但我當時問自己:

  1. 對於政治問題和美國後續的動作,你真的有想法嗎?
  2. 你之前有判斷到中國政府直接打死教培嗎?
  3. 你之前有預測到中國政府堅守清零到現在嗎?

如果都沒有,為何這次是對的?

恩….我擅長的是判斷估值和科學、經濟原理,政治什麼的確實不是我的強項。20大當下堅持清零和連習派的經濟官員都出局確實讓我覺得很怪,也讓我思考是不是真的自己錯了。畢竟我出生那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我從來沒有在兩強競爭的世界中生存過,平常也不是特別愛看政治相關的書、資訊。

當下的我已經用很負面的角度去思考了。

明年展望

我個人部位打算放棄美股,會挑個時間把個人部位挪回台股,美股應該只留一些放海外戶頭的緊急預備金而已,但內容應該還是美股為主,畢竟工作仍然看美股,而且寫美股比較不會有法律問題。(應該可以cover的過來吧?)

反正台股就初心者,目前規劃是:

  1. 先全部公司瀏覽一遍。
  2. 透過市場&大環境變化告訴我重心要深入到哪個行業

這決定其實已經醞釀很久了,工作一開始就是看海外,算是隔了7~8年回頭台股。早年會主看美股是比較容易找到薪資滿意的職缺,同時覺得職涯的早期應該要盡可能的擴大能力圈,所以一直都是很有計畫的強迫自己稍微的去接觸海外市場、不熟的行業。

但現在都摸過一陣子後,感覺是時候該收收心,把精力放回最有機會的地方。目前看起來應該就是台股。主要還是台股比較沒效率一點,投入比較看的到回報,同時相對於美股,我在台股的資訊優勢也相對強,而資訊優勢的確定性比分析優勢高太多了。

另外台股相較於美股也比較不用取捨,美股資訊太流通、流動性太好的結果就是低估值的股票大多有什麼問題,幾乎都是取捨。可能是犧牲點品質或成長,或是扛短期營運逆風或一些不確定性。但台股資訊相較不流通的關係,冷門股裡面容易出現不貴,但很快能看到擴廠、展店或利潤率提升的公司。

[方向上]

不一定完全,直覺上比較好想到的。

中國重新開放的影響:

包含自身的內需消費、製造升級。經濟工作會議看起來又開始往樂觀的情境走,折扣打多少就看每個人怎樣評估潛在的中美衝突和共同富裕的影響了。

能源:

供給端有點緊繃(純能源) &2025前的歐洲潛在的天然氣供需失衡(肥料、化工)

半導體:

尤其是Dram,供給看起來收縮的偏樂觀,但需求端比較難判斷。

TMT:

跌很深,一定有機會。

利息&流動性:

升息尾聲是一個機會,被升息影響的公司可能可以喘息,但大概會維持在高水平一段時間,某些商業模式特別依賴低利率&流動性的則可能是潛在放空機會。

健康保險:

市場很樂觀,但如果走到比較深的衰退(失業率上升),那可能是很棒的放空標的。

東南亞:

東南亞很多股票已經非常便宜,應該也有機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