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cycle investing

推薦書單: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獲利公式

lifecycle investing的中文版,算是這主題必看的書

Lifecycle investing.net

作者提供的網站,有協助書內數據計算的資源

警告:

還是要先強調!!

生命週期投資法絕對不是拿來瘋狂開槓桿的理由,開槓桿是執行生命週期投資法的手段,承擔極高的風險去換取報酬絕對不是本意,作者甚至不鼓勵開超過1倍的行為

邏輯:

生命週期投資背後的邏輯是一個人的總財富其實是手上有的金融/實物資產加上你的人力資本(一生勞務收入扣掉支出的現值),對年輕人來說金融資產通常是比例小的,人力資本是比例大的,所以透過借貸&開槓桿的方式去拉高早期金融資產的比例,提早享受在股市複利的效果,再隨著年紀漸長,減少槓桿比例。

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可以想成這是一種跨期的分散投資、平衡策略,人生早期金融資產比例太低,但晚期太高,這樣會讓這一生的總財富結果被晚年的投資市場表現決定,所以可以透過借貸讓一生的金融資產比例在一個比較平衡的位置,避免結果主要被晚年的投資市場表現所主導

這觀點其實也衍伸出了一句很爭議但我覺得很正確的話 “年輕的時候不應該存錢,甚至還要借錢投資自己”

就比例上來看,投資人力資本在生涯早期是非常划算的(我的定義,大概是35歲前吧,工作的第一個十年),畢竟人力資本佔年輕人整體的資產比例高,投資自己也同時提升生活品質,大多數情況都是非常划算的投資。

大概要開到多高?

這數字被幾個因素所決定,承擔風險的能力/意願、你預期未來的人力資本多少?收入跟經濟和股市表現有多大的關連?

書中是這樣給個基準建議:

1.工作前10年:可以開到200%(作者完全不建議開超過200%)

2.10年後~50歲左右,逐漸降低,介於100%~200%中間

3.退休前10年,不開槓桿

我自己而言,目前只有信貸,同時限制在133%,主要是08年大概跌掉6成,133%就歷史角度我不會走到負淨值,能確保我不會犧牲任何時刻的生活品質,再來我本業就是投資,算是高度掛勾,所以理當要低於建議的200%。

儘管這可能限制了我長期的上限,但就幸福感的研究顯示,錢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減低生活壓力,如果出現負淨值一定會犧牲當時的生活水平,就這角度我覺得先驗上槓桿限制在這樣的水平是我比較舒服的狀態。

開槓桿的方式:

開槓桿的方式很多:

  1. 從銀行 — 信貸、房貸
  2. 從券商 — 融資
  3. 透過市場工具 — 選擇權、期貨、槓桿型ETF

但哪種方法比較好呢?

我認為在選擇槓桿方式上需要考慮幾個問題:

  1. 怎樣開槓桿確保不會斷頭?
  2. 債務的成本不能太高

固定利率來說最好4%內,浮動來說最好無風險利率+3%以內。

前者是考慮基礎利率跟股市表現好像也不是這麼絕對,所以在浮動標準上加一個硬性的固定利率標準。

後者是歷史數據來看股票市場溢酬長期大概是5%~6%,抓2%緩衝。

  1. 資產端要夠分散(如果是走被動投資的哲學,這端一定是投全市場)

那些情況會斷頭?

勞務收入方面:

1.工作不夠穩定

2.工作收入跟股市、經濟表現相關性太高(不夠分散)

執行風險:(人有過度自信的傾向)

1.是否有足夠的知識/信心執行

2.能否在最悲觀的時候堅持下去

3.資產端不夠分散,冒了過多風險

債務性質:

  1. 強制償還風險 — (避免在最糟的時候需要還款)

以上三點中,債務性質/成本比較客觀好說,我目前認為:

槓桿型ETF≥信貸/房貸 ≥ 期貨>深價內LEAPS >IB融資

這反應了我對不會被強制償還的要求>融資成本

槓桿方案的比較:

槓桿型ETF:

槓桿型ETF開始被洗白,清流君也拍了一部科普影片(影片連結)。

主要論點來自於這篇論文:Alpha Generation and Risk Smoothing Using Managed Volatility

槓桿型ETF跟其他類型來說是個比較特別的存在,主要是它是每日槓桿2倍。

其他方式除非一直去調整,不然槓桿倍數會跑掉。

例如:

如果我自有100萬借100萬,買200萬的指數,當下槓桿是200%,但今年漲了1倍,我的部位變成400萬,造成我的槓桿倍數剩下125%。

但槓桿型ETF會每天調整,讓每一天都是2倍槓桿

過往槓桿型ETF的反對者主要都是基於波動會內耗這個理由來反駁這個想法,背後的邏輯其實是很簡單的國中數學。

(1+x)(1-x)=1-x²

(1+2x)(1–2x) =1–4x²

從上式可以知道,透過槓桿的增加,每日預期報酬呈倍數增加,但波動造成的報酬損耗是平方上升,所以反駁槓桿型ETF的想法。但這樣的論點只專注了槓桿造成的內耗,忽略了倍數報酬的優點,而上述那篇論文權衡兩者去計算,發現最好的槓桿比例甜蜜點,剛好就在2倍附近

2倍槓桿ETF選擇(2022/9/15):

台灣的話就是00631,費用率是1%

SP500來說:

最便宜的兩倍SP500ETF是 SPUU,費用率是0.63%

流動性最好的是SSO,費用率是0.89%

融資成本粗估算法:

槓桿ETF費用率 - 對應的一倍ETF(VOO) (投槓桿ETF的增額成本/隱含借的錢)

所以如果拿SSO來算, 0.89%–0.03% = 0.86%

即使考慮進去槓桿ETF每日再平衡的內耗成本,也是在成本偏低的區間,又不會有被強制斷頭的危險,所以是我認為第二好的選擇。(當然如果融資成本沒有很低,也沒有像我一樣希望保留主動選股的權利槓桿ETF可能會變成優先選擇)

信貸/房貸:

信貸/房貸如果能貸到3%以下,對我來說是最優先順序(但我被提醒大多數人拿不到這樣的利率,所以我把順位往下調),同時我資產端仍然是自己選股,這樣的槓桿方式給了我主動投資的彈性,兼具低成本/較沒有流動性風險,平時留點緊急預備金,就不會在最糟糕的時候被要求還款。

期貨:

成本一般來說非常低(應該都1%以下,但變化較大),畢竟槓桿型ETF底層就是期貨,槓桿ETF不論台美算起來隱含利率都低於1%,投信還能賺你錢,這樣想就大概知道多低了。

期貨聽起來槓桿很高很可怕,但因為其實可以透過存入超額保證金去自行調整槓桿,例如現在大台一點200元,現在台指期是14478,約289萬(小台除4),可以透過存145萬的保證金,調整到槓桿2倍。

但缺點是會在最糟的時候被斷頭(儘管機率偏低,因為作者認為最多就是開200%,所以保證金會準備很多,大概要跌40%才會斷頭),資金需求比較高,小台也要準備大概35萬保證金,還需要自己轉倉,加上自己對斷頭風險比較顧慮,所以偏好槓桿型ETF

課本裡面其實就有期現貨之間的關係公式可以推估利率:

但上述是連續複利的版本,離散化的公式:

可以從這個簡單推估利率,但價差、到期日、股利率一直在變化,十分不穩定。

可以從財經M平方看到台股歷年現期貨價差狀況

SP500過往5年的狀況:

SP500

深價內指數LEAPS Call:

LEAPS全名是 long tern Anticipation Securities,直白點就是到期日還很長的選擇權,選擇權有個特性,當價格走到深價內(執行價<<目前股價),時間價值會趨近0,Delta(選擇權價格波動/股價波動)會趨近1,跟借了執行價以下的錢去投資近乎一樣的效果

好處是不會在最糟的時候被要求還款,但成本一般來說不會特別便宜(4%~8%):

作者網站有提供計算LEAPS的隱含利息excel (連結)

我拿數據算一下

深價內50%的選擇權(C195),大概6%,稱不上便宜,重點這Strike還沒有量:

券商融資:

通常會被我放在最後,會在最糟的時候被要求還款+成本通常偏高(台灣基本上都是6%以上?),但有一家海外網路券商比較例外 — IB,利率通常就是基準利率+1%~1.5%,成本可接受,但跟其他選項比起來也沒有特別便宜,好處就是資產端保留了主動投資的能力。

[管理下檔]

槓桿本身的雙面刃讓任何能控制下檔風險的方法結合都具有奇效,但這邊的結論不如其他部分還要強,只是巨大的潛在效益還是可以考慮看看。目前學術上比較有數據佐證的控制下檔方法大致上有兩種:

  1. 波動率管理(一般人來說比較麻煩一點)

可以設定一個目標波動度,例如我預定整個投組目標波動度是40%,假如目前波動度是20%,我可以開到2倍,但如果現在股市波動度上升到40%,就要去掉所有槓桿。

在槓桿ETF那邊提到的論文,後半段就在討論如何用波動度目標管理來降低風險,可以參考。

2. 順勢交易

順勢交易也是著名的能緩解下檔風險,一般人應該不用做的太複雜,順著均線調整即可,年線或季線應該都可。

這邊有篇論文在討論如何用200天均線管理下檔風險,可以參考。

結論:

Lifecycle investing本質上是一種跨期的分散投資,透過拉高早年的金融資產比例,來避免自身的財富被晚年投資市場的狀況不成比例的影響。

執行上慎選槓桿工具十分重要,成本太高就失去了提前投資的相關優勢,有斷頭風險的槓桿方法也會讓自己曝險在尾部風險之中。

但個人覺得執行起來要有很強的信心,畢竟整套邏輯是以預估一生的總財富為分母,但預期的未來財富難以想像&預見,甚至可能過度樂觀,但自己帳戶的損失卻是真金白銀。

加上槓桿工具資訊變化較快,如果挑選有斷頭風險的槓桿方式,還需要時刻注意帳戶狀況,反而不利於長期投資計畫執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