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該如何發掘自己的使命?

Xueying Chen
Spike Lab Chinese
Published in
Dec 15, 2020

這篇文章是由The Spike Lab的CEO兼創辦人Lloyd Nimetz所撰寫。Lloyd是一名連續創業家及新創投資人,他曾經在美國、台灣、阿根廷、印度創建五個營利及非營利事業。Lloyd擁有Stanford University MBA學位、Williams College經濟學士學位、亦曾獲選為Fulbright Scholar。

尋找人生的使命,其實就像是找尋能夠開啟快樂和滿足之門的鑰匙,以突破人生這場遊戲的最終關卡;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亦將自我實現放在最頂層。當今世上最重要、最具韌性的組織,例如宗教、家庭、國家等,其核心都含有使命這項元素。但我們的學校、政治和工作並沒有系統性地培養使命感。使命感危機愈來愈嚴重,就連成功人士也無法倖免。研究顯示,對於沒有宗教信仰、或是和家人朋友分隔兩地的人來說,使命感危機格外明顯。孤獨、憂鬱、肥胖、藥物濫用、自殺等問題,在許多社群皆處於歷史高點。危機之下,亦有許多不同的課程嘗試填補這樣的空缺:幫助你找出使命。有些課程彷如邪教,但也有許多非常棒的課程,例如Project WayfinderThe Future Project、史丹佛的Purpose Learning program等。Purpose Learning Program更預測,未來的大學生不會選擇主修,而是選擇他們的「使命」。當然,我認為The Spike Lab也是屬於後者這一類。

目前的教育系統擅於訓練年輕人追尋學位、職位、工作、金錢和權力(外在動機),但沒有辦法有效地幫助年輕人追尋意義(內在動機)。The Spike Lab的核心任務之一,就是讓使命回到教育的中心,其關鍵即為從孩提時代就及早開始發展使命感。研究顯示,我們其實沒有辦法「找到」使命,而是得「發展」我們的使命。愈是投身於你重視的領域,那個領域就愈有機會成為使命感的來源。

以發展使命而言,波里尼西亞尋路是個很不錯的隱喻,使用這個隱喻的例子並不難找,例如身處此領域尖端、為教師舉辦使命發展工作坊的Project Wayfinder,甚至是迪士尼的動畫電影《海洋奇緣》。《海洋奇緣》是部成長電影,以找尋使命(當然,還有拯救世界)做為劇情主軸並不令人意外。要在人生這片大海中航向你的使命,你需要「北極星」和「方向舵」:

  • 北極星:為你指示方向的、對更美好未來的願景。換句話說就是,想要擁有使命,你必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往哪裡前行。這代表你必須找出你想為這個世界帶來的改變,例如,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在長大之後,能夠安全又快樂,或是避免無可逆轉的氣候變遷成真。
  • 方向舵:擁有相關技能,讓你能夠找出務實的做法、朝北極星前行,並在過程中主動採取行動、轉向和調整。而在The Spike Lab,我們稱它們為創新技能

沒有北極星方向舵,你可能會漫無目的地漂流,或是容易到外在因素的影響而改變方向。「漂流」的人,常會尋求金錢、地位、權力等其他短暫快樂,好掩蓋心中的迷失感(或者說是空虛感)。若是刻意為之,就是所謂的享樂主義。所有的嚴謹研究都顯示,比較幸福的人是以使命做為生活(包括學習、職涯和家庭)的指引,而不是任由外在環境推著自己前行。

The Spike Lab相信,開始發展使命的最佳時機,就是自我認同正在形成的高中時期。在這段時期,學生有比較多時間探索,而這個過程也有機會在他們申請大學之時成為助力。發展使命的最佳方式,就是實際推動我們稱之為Spike的使命專案。這個過程並不是那麼容易明確定義,但我們還是嘗試將它簡化成4個步驟的架構,讓我們的學生更能依循。不過,在解釋這些步驟之前,我們得先定義「使命」這個詞,因為它常常被過度使用,含義也可能因人而異。

使命的定義。我們依循史丹佛青少年中心對使命的定義:「使命是具有前瞻性的、達成目標的意圖,而這些目標對自身具有意義,對自身以外的世界亦具有影響力。」換句話說,如果你是有意圖地行動以完成未來的目標,而且這些目標有意義(你內心能感受到)、有影響力(對外在的其他人來說有價值),即代表你擁有使命。它與單純的目標不同,它是種引導、是種方向,是在點出一條從現在通往未來的路經。記得,旅程和目的地同樣重要!

尋找使命的4個步驟

  1. 確立意圖。關鍵在於心理上的投入:為自己訂下尋找使命這個目標,並依據這個目標調整你的生活。如果你不是真心地想要尋找使命,那你就不會去做。只有你能確立自己的心態,沒有人可以走進你的大腦、強迫你全心投入某個目標。不過,研究顯示,確立意圖並結合相關活動,成功達成目標的機會比較高;這其實就是The Spike Lab學生的成功秘訣之一。加入我們的Spike教練課程,代表你決心找尋更重大的意義和使命。當然,其他活動也能有同樣的效果,像是用日記記錄人生中有意義的事物,或是自行著手追尋使命,就算只是去當地慈善組織當志工等單純的活動也不例外。
  2. 找出你的自我認同。仔細地質問自己,藉此找出你最強烈的自我認同。你得想辦法回答那個難以捉摸的問題「我是誰」,並進行那些有助進一步認識自己的練習和對話。我們每個人都是由數種自我認同組成,各種自我認同的強度也會隨著時間和脈胳不停地改變。有些自我認同相當顯而易見,例如「我是個……西班牙裔、佛教徒、科學家、籃球明星和愛狗人。」有些則不是那麼明顯,例如「我是個……減少動物工業化飼養的擁護者、全球主義者,以及『駭客鑑賞家』(我創造了這個詞來描述我的自我認同)。」你比較強烈的自我認同是哪些?把它們全都列出來,愈多愈好。除了那些顯而易見、與個人特質有關的認同之外,也要思考其他的認同,例如與你在乎的議題有關、與你心中的「家鄉」有關、或是與你的興趣有關的……等等。記得,每一個認同都要能放進這個簡單的句子:「我是個__。」
  3. 透過行動追尋意義。找尋有意義的專案,並採取行動嘗試實現它。我先前曾經在一間程式訓練營公司服務,其主張就是「打造有意義的美妙事物」,因為那緊緊貼合了「為什麼」──為什麼學生想要學習寫程式。當然,學習寫程式不見得是你旅程的其中一環,舉例來說,我們的學生Monica成為養蜂人,希望能拯救蜜蜂並對抗氣候變遷;Jackie設計並主掌自衛課程,讓學生在離家攻讀大學之後可以更安心、更自信。我們還有學生曾經撰寫並發表學術論文、開發應用程式嘗試解決網站付費牆問題、組織歌曲創作比賽以推動議題等,領域十分廣泛。根據定義,強烈的自我認同之所以有意義,就是因為它們非常個人;它們就是你!有意義的可以是目標(例如減少為了生產肉品而進行的動物工業化飼養),可以是過程和人(例如當個父親),也可以兩者兼有(例如養育我的孩子,讓他們成長為快樂又富有使命感的人)。興趣(例如烹飪)本身通常不是特別有意義,結合了個人元素(像是為了你在乎的人做菜,或是透過烘焙並販售食物募款,幫助在邊界與家長分離的移民孩童)之後,才會突顯它的意義。這是高中生常有的誤解。
  4. 培養並調整你的使命。嘗試用文字描述你的使命,我們稱之為「使命宣言」。這個設立框架並透過書寫或口說表達的過程十分重要;能夠聽到或看到,有助帶起共嗚感,進而強化並鞏固你的使命,讓它得以成為自我認同的基石。如果你還沒有找到自己的使命,或是還沒有找出培養它的正確方法,也可以之後再進行這個過程。記得,使命是藉由發展而得。此外,我們的使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持續重回這個步驟也相當重要,這樣你才能在必要之時訂下新的方向。有時,北極星指引的目的地會變得更加明確(目標範圍縮小),有時則會出現更重要的目標,改變方向或增加新的使命也十分正常。大多數人想要找出一項使命,但在現實中,我們其實可以同時擁有數使命。英語中的使命(purpose)一詞,常是使用單數(I want to find purpose)而非複數(I want to find my purposes)形態,使命宣言(purpose statements)則是針對某個特定領域描述美好未來的句子,例如,讓克里特島在經濟文化上對敘利亞難民更具包容性。關鍵在於找出適當的明確程度,大體而言,更明確一些會比較好。舉例來說,「對抗汙染」就是不好的使命宣言,因為它不夠明確;「減少五大湖的微塑膠汙染」就比較好。明確性出自兩個面向──「如何」和「誰」。問:你想要如何對抗汙染?答:減少微塑膠。問:這對有益?答:五大湖附近的居民,或是五大湖的環境和魚群

最後一點就是,注意這個過程中的心理阻礙,其中最大的阻礙就是懷疑自己。我們遇見的大部分學生(和家長),一開始都不相信自己可以「找到」使命。舉例來說,家長會問我們:「我的孩子真的可以找到使命嗎?」答案十分明確──「當然可以」。不過,這需要在心態上有所調整、相信那真的有可能。如此信念亦需持續強化,剛開始時尤其如此;等到你體驗到擁有使命的感受之後,就很難走回頭路了。

--

--

Xueying Chen
Spike Lab Chinese
0 Followers
Editor for

Community Manager @ The Spike 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