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獨立音樂地景

Orbis Bo
the wall
Published in
6 min readOct 15, 2016

文 / 日日春放送局 하루하루하루방송국

Indie 一世代的建制

2015 年韓國出現了一張《INDIE20》紀念合輯,顯示出韓國的 Indie 起源不是模模糊糊的「90年代末期」,而是有個明確的時間和事件。1995年韓國第一間 Live House Durg 誕生,起先這裡比較像個「有表演的咖啡廳」,直到1995年4月,一場紀念 Nirvana 主唱科特柯本逝一週年的紀念音樂會開始,Live House 的展演功能、樂團、歌迷三者互動漸趨完備,標誌著 Indie 一世代的誕生。此時出道的樂團有:Crying Nut、Deli Spice、姐姐的理髮廳,特別是龐克樂團 Crying Nut,他們的人氣飆升,漸漸使得 Drug 變成以龐克為主的表演空間。

在 Indie 以前,韓國也有也有被稱為“underground“的音樂類型,但是到了 1992 年起受到徐太志和孩子們,結合 Rap 和舞蹈的表演形式,加上 underground 給歌迷一種較沉重、重視技巧的形象(在韓國的脈絡是如此),到 1995 年前後時 underground 已經一蹶不振。Indie 一世代的橫空出世,不只是強調「獨立製作」,在韓國的脈絡裡還有以 Live House 為中心、比起重視技巧重視做自己想做的音樂。除此之外,當時的韓國剛由文人掌權(1992金泳三,1997年金大中),文化風氣較過去開放。加上 PC 通信技術(類似台灣的BBS),加速音樂愛好者交流和互動,例如姐姐的理髮廳成員們就是透過音樂相關的 PC 通信站而結識。

姐姐的理髮廳 — 美麗的東西

然而韓國 Indie 音樂冒出新芽後,沒多久又碰上亞洲金融風暴,韓國政府必須透過各種樽節挫施換取 IMF 巨額疏困,即便韓國在 2001 年就還完全部的貸款,但諸如派遣制度等禍根仍然影響致今。除此之外,2005 年樂團 The Couch 在音樂節目直播中忽然全裸演出,引發保守社會的一片嘩然。連帶使得所有 Indie 樂團都沒有出演電視節目的機會。這一切的反挫一直要到 2008 年,張基河與臉孔們帶起 Indie 二世代才有所轉機。

Indie 二世代的復興

比起一世代那場傳奇的紀念音樂會,有明確的時間可追溯。Indie 的崛起則是張基河與臉孔們、花椰菜你也是 (Broccoli,you too)等樂團專輯銷量破萬張,這些亮眼的銷售成績(同時期 Wonder Girl’s 銷量不過5萬張)才讓韓國聽眾和樂評家回頭分析這一波的熱潮。

張基河與臉孔們 — 廉價咖啡

Indie 一世代當時韓國才剛接觸獨立音樂,每個樂團都急著想成員第二個 Sex pistols 或 Nirvana,急著想把歐美獨立音樂介紹進韓國,有很強烈的翻譯性格,形式上也和主流音樂畫清界線。即使到了 2004 年前後,韓國經濟好轉,弘大周圍的 Live House 再度捲土重來,FF、打、GOGOS2 等接連成立,然而 Indie 音樂仍然無法擴展至大眾。

Indie 二世代的成功,最主要的就是音樂內容貼近大眾,像是張基河引起話題的〈廉價咖啡〉、花椰菜你也是的〈安可禁令〉,歌詞比起一世代更貼近口語,同時上接70、80年代韓國大學校園的民歌運動的傳統,張基河也曾在受訪時表示自己受70年代民謠組合”Sanulrim”影響很深。即使沒學過韓文,對於張臉淘淘不絕的流暢歌詞也一定會留下深刻印象,張基河也曾表示他在創作時,為了表現韓語獨特的發音、呼吸而費盡心思,也因此韓國 Indie 二世代漸漸促成 Indie 的在地化。近年來韓國也越來越多樂團使用傳統樂器,或是將傳統的說唱藝術融入現代音樂之中。

Broccoli,you too — 安可禁令

千禧年前後,全球的音樂產業都受到 P2P 或盜版的威脅。然而到了2008年韓國的音源銷售已經建制化,數位下載不僅不是威脅,反而是音樂人的機會。在臉書還沒興起的時代,NAVER Cafe (類似於奇摩家族和部落格的混合體),成為樂團最佳宣傳平台,幫助樂團凝聚社群能量。網路科技的發展,也使得樂團經營即使不用砸大錢,也能慢慢找出自己的聽眾。2008 年的台灣電視圈,還是大嫂團、B咖當道的時代,台灣的獨立樂團的身影持續在電視圈缺席。然而從2008開始,韓國的電視界解除了對樂團的禁令,在廣度上張基河參與綜藝節目《無限挑戰》的錄製,二年一度的「無挑歌謠祭」更是捧紅不少獨立音樂人。在深度層面也開始推出《Space 共感》、《柳熙烈的寫生薄》、《文化演唱會 亂場》等讓 indie 樂團表演、受訪的節目,使得樂團和聽眾之間的鴻溝逐漸縮小。

台灣與K-indie短暫的交會──咖啡王子1號店

獨立廠牌的出現,使得樂團不再是自己孤軍奮戰,有些獨立廠牌漸漸走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形塑出明確的分眾。像是張基河早期參與的 BGBG Records,以表演風格獨特(ㄎㄧㄤ)的男性樂團為主。而 Pastel Music 則有點類似台灣的前衛花園(事實上兩者也曾經合作過),推出 Yozoh、Zitten、Epitone Project 等形象清新的文青偶像。其它像是 Mirrorball MusicHappy Robot Records 則是比較綜合的獨立廠牌。

Zitten — TV Show

同時期韓劇、韓國電影的原聲帶也開始有 Indie 樂團參與,像是電影《食客》、韓劇《咖啡王子1號店》都能聽到indie樂團的音樂。尤其是《咖啡王子》不只劇情在台灣受歡迎,OST 收錄了有女版 Radiohead 的 AdultChild 的曲子,現在上網 Google 還可以找到不少當時台灣粉絲的推薦文,算是台灣少數接觸到 K-indie 的例子。

Adultchild — Sad Thing

以上所寫的都只是一個大方向,像是 Indie 一世代雖然是龐克樂團為主導,然而其實當時也有後搖團慢慢興起。Indie 二世代採用貼進大眾策略,獲得銷售上的大成功,但其實也有風格前衛實驗的樂團。而且有正式發行過 EP 或專輯的樂團仍然是少數,更多的是到僅在 Live House 表演,作品只在 Sound Cloud 或 Bandcamp 聽得到的樂團。簡單的分析韓國 Inidie 的發展和流變,發現韓國的文化產業在跨部門的整合非常強,這些或許都是台灣可以參考和借鏡的地方。

짙은

資料來源|

한국의 인디음악, 그 발전의 역사를 보자
2세대 인디음악, 무엇이 달라졌나(上)
인디음악 무엇이 달라졌나?(下)

特別支援|교교요람@gyogyoyor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