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經─如何進行參與式規劃?

Loretta Ho
theLIBoratoryproject
3 min readJan 4, 2017

日期:21/11/2016(一)
參與者:Crystal、Hay、Vicki、Sunny、Ernest、Elie、Loretta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老師陳允中(YC)積極參與八鄉菜園新村參與式規劃工作,實驗室團隊拜訪YC問及參與式規劃工作的經驗。

YC及其團隊在菜園村社區營造工作室,以便展開跟村民的規劃工作坊。他指出從策劃到設計,保守估計花了300小時。他們當時的當值方案,長期以2小時問卷方式收集意見,負責當值的朋友有時間表輪更。

工作坊的好處是有互動,但最理想的情況是前題是參加者要互相熟悉,他們都是因為信任:對facilitator及其他參加者信任才會說更多真心話。提升街坊的信心需要用很長時間,更何況是一個外來的facilitator。

作為facilitator,我們盡力去建立街坊說話的信心,如果把海外例子漂亮的相片介紹給他們,這可能會打擊他們的信心,街坊對那些案例感到異化(alienated)。街坊可參與的方式可能是在設計主導時,多做ethnography,把他們的意見收納在設計方案。如果把參與式工作坊有一個光譜:有一個極端是PR的公關模式,而另一個極端是菜園村的deep engagement,Social Lab的方法可能是中間的。我們或者可以在出了一個計劃中的空間設計方案,然後邀請他們出席reconfirm這設計方案。這樣做他們會覺得被尊重,他們看到了這個設計,知道了我們對待他們的意見是認真的時候,才會更用心地跟我們提意見。他們早前的不認真是因為有無力感。

所有用家照情理來說都能夠在設計方案有所貢獻,因為一個原則:

我們知道我們需要什麼(“we all know what we want”)。但因為不同的教育及專業訓練令不同人的表達有所限制。但用家的意見是重要的,這就是參與的精神。當User變作Builder/Designer的時候,這就得到他們真實回應的時候。YC提醒我們,改善空間未必能夠解決社會問題(例如,閱讀人口下降),社會問題需要軟件活動配合。

從現有用家出發思考他們對空間的訴求。年青人並非現有的使用者可能用以他們興趣為本的活動為吸引點,提升他們歸屬感。建議的活動可能是:

第一組:親子空間設計
主要提及親子設施,但這工作坊同時歡迎其他人參加

第二組:長者空間設計
作為facilitator的也就要整合他們的意見,可以先用文字或模型呈現意見,再邀請他們看成果。如何街站的空間能配合的話,可以有個告示版把他們的建議展示。

在這個不太有信任的香港社會,大家都是比較慢熱的,但只要能共同建立ownership,就會有較有質素的參與式規劃。在短時間的計劃中,因為時間有限,同時因為街坊較少參與工作坊,設計師都要介入,引導和協助街坊整理思緒,但預計中間將有很多溝通上的誤解,街坊也可能會隨便說他們的要求,但只要跟他們好好建立信任和關係,都能把做一個較有質素的參與式規劃工作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