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伯 — 他的驅殻裏住着一個少年

Chan On Q
theLIBoratoryproject
11 min readOct 27, 2016

故事收集員:Alice, Q, Vanessa
日期:2016年10月8日

談笑風生的吳總理

住在幸福邨旁的居屋十多年的吳伯伯,今天剛好經過廢物回收商的街站,看見我們三人在廢物回收車的旁邊搜尋訪問對象。

幸福邨旁的廢物回收商的街站

這時,廢物回收商的眾人一見到他的身影都紛紛稱他是「老闆」,意指我們應該訪問他才對。吳老闆聞見我們的來意是想了解一下住在這區居民的生活後,就豪爽表示「街坊傾吓計有乜所謂」。吳老闆更自況「自己住喺幸福邨真係好幸福」。剛看完電視節目,正要落街鬆一鬆筋骨就碰到我們幾個。

我們急不及待好奇地問為甚麽大家都叫他老闆,究竟他是不是真的老闆呢!?誰知他說自己不止是老闆,還是官!「量地官個官!」更反問我們幾個年輕人知不知道甚麽是量地官!吳伯再笑說當官不特止,還當總理 — 笑指自己「咩都『唔』理」。然後就拿出自己長者咭,介紹真名之餘,說自己的年紀其實都八十多歲了。「你睇我可以生存到今日,做人最緊要傻,咪會襟老囉。」

再了解之下,吳總理告訴我們以前為了生活,原來在香港住過好多不同地方,四海皆是朋友,十幾年前才搬到長沙灣住。吳總理細數以前電話號碼由五個變七個,還要再加電話字頭。如果要搬屋就要付錢把電話號碼一齊搬,所以那個年代相識的人很容易失聯。

著他比較喜歡那一區多一點,他直言這個屋苑已是他的「終點站」,不會去想甚麼滿意不滿意。「呢個年紀,好多朋友都唔喺度咯-幾年前仲有成枱(一整枱)人吃飯,而家得返一半了。既然可以周圍走,做自己鍾意嘅嘢,閒時同朋友食飯,仲奢求啲咩?」在長沙灣區,他雖說沒有特別喜歡的地方,但吳總理還是覺得不錯,喜歡到不同的酒樓飲茶,甚至跟朋友打麻雀,又提到這裡有許多不同的食肆選擇。(說是遲那時快,就接到朋友邀約他飲茶的電話!)

酷愛自然的探險家

吳總理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露營,甚麼西貢、鎖羅盤等地偏遠地方,到處幾乎都留下過不少足跡。他形容那時候的生活節奏「好恐佈」,假期不多之外,工作開八點,收九點,下班後坐「白牌車」就去露營,到目的地都接近凌晨了。第二天就大概下午三四點回到家。吳總理認為每次露營最好不要超過五個人,因為有時要搭「白牌」(即非法載客營利的非商業用途車輛),才能到偏遠的目的地。

最難忘的登山歷程是那一次呢?吳總理說跑山太多都記不起了,但說着又提起小時候帶三個兒女跟妻子去遠足露營,顯得眉飛色舞。通常吳總理帶著一家五口,全家總動員由北河街總站先搭小巴到聯和墟, 即現在的粉嶺,再轉「白牌」到鹿頸、鶴藪、南涌屏南石澗等等「山旮旯」地方。有時又會在山澗捉魚,還要徒手捉,(大兒子喜歡釣魚,吳伯卻說沒耐性!)然後帶回家養,最厲害的試過找到小鯊魚, 他用手比著有兩呎長!阿仔阿女都玩得樂而忘返。(家中排行最小的兒子吳先生也幫我們更正不少地名,可見也是專家!吳伯伯對此也露出自豪的笑容。)曾經有段偷渡潮時期,行山的時候會見到海面浮屍,不過熱愛郊野的吳總理不曾被嚇到過!他認為「只要問心無愧,做事行得正企得正就無有怕。」就算七月十四鬼節也會去,太太甚至會幫忙燒衣紙給那些無名氏的亡魂,當作是一種便心。「我尊重佢哋,佢哋係幫我嘅,唔係我爭佢嘅,所以我心安理得!」

吳總理提到自己年輕的時候是參加行山旅行團而認識不同的路線。一些名叫「山海之友」、「海風」的團體會在報紙登上一些遠足團的活動資料,他會報名參加。那時候只需要「大概四蚊」車費。他都喜歡選不同而且偏門一些的路線,先跟別人去一兩次,第三次就自然認得。以前吳總理行山行程都預算至少來回各三小時,所以多是一大朝早就出發。他有時會幫手負責帶隊,「要識多啲,又要抵得諗,保護隊友安全。」他除了帶備自家設計的不銹鋼行山棍之外,沒有地圖,就靠一句「黑泥、白石、光水氽」的口訣走遍香港。現今吳總理依然會留意潮水漲退(說著又興高采列跟我們解釋節氣、潮汐、通勝等等),或者叫兒子用手機幫他找街渡的班次。但說到路線,則依然記得很清楚。「腦裏面會見到路仔的影象,但有時去到啲樹生得高大晒,感覺係會唔同咗,好有趣㗎⋯⋯最開心就係諗呢啲嘢!」而那個年代的行山隊伍原來已有社區分享,「嗰時荔枝窩有班沙頭角鄉民坐住『街渡』(即由本地艇家經營的航線)過嚟,我哋就煲多啲蕃薯糖水,同佢哋一齊飲囉!」而且還支持本土小店-「啲嘢我哋唔會買齊先起行㗎,就咁入到去先幫襯佢哋買罐頭、酒水囉!」

如今年紀大了,吳總理坦言沒有太大意欲認識新朋友;喜歡挑戰的吳總理對太大路如普通屋邨舉辦的那些旅行團並不太感興趣。不過,儘管他如今八十餘歲,仍然非常健壯,腰板挺得筆直,說話聲線雄亮,思維敏捷,大概是因為他性格好動,閒時隨了在社區外四處走走,依然會一個人去爬山的關係吧! 比起我們所謂後生女,吳總理的體力真的可以說寶刀未老。不過對於無人陪行,還是覺得有點可惜,知道我們做訪問之一的Labber — Alice的爸爸也退休而且是住附近的街坊,就說有與趣的話我們可以介紹爸爸與他同行!「而家用長者卡搭去馬鞍山站都係兩蚊,幾時都可以出發!」

嗜好多多的「電視精」?

吳總理稱自己沒有去晨運的習慣,因為比較晚睡看電視,平常跟朋友家人飲早茶都是例牌八九點左右,居處附近的茶樓都會去。吳總理強調自己喜歡看電視卻絕非追劇迷,反而問我們有沒有看J2台的節目。他自言好喜歡看《叢林的法則》這類野外求生的真人秀電視節目,因為內容好實在,提起裏面的人物如何在沒有豐富經驗的情況下適應野外生活,就覺得非常欣賞和佩服。「求生本能好重要,對自己人生都會舒服啲(有益處)。」他又表示喜歡節目是「自然發生,唔到你人手安排」。另外 ,例如31台一些討論環保(《小農夫大作物》)或者科學微距離等等介紹資訊性節目,都會引起他收看的興趣。談到附近的圖書館和活動中心等設施,吳總理表示不太會去,問他原因他面有難色地說「唔習慣」。喜歡「自由自在」的吳總理,大概不喜歡困在一個室內空間裏的感覺吧。然而見多識廣的他,閒時的嗜好興趣更是一籮籮。吳總理不但懂得捉魚,對養魚也有一番研究。家𥚃曾經有個大魚缸,「夜晚燈光仲好靚架咁話!小朋友細個時都愛偷偷餵魚,魚都大得快,很快就跟魚缸一樣長了。」養過的錦鯉,他雙手攤開示意身長有成五十幾公分,魚差點轉不到身呢!長大之後孩子各有生活,吳總理也覺得大家需要不同,各散東西也似乎無可厚非。不過家人還是偶爾會回到長沙灣來,到家裏或者到茶餐廳晚飯,見見孫兒,吳總理也覺很不錯了。

幸福邨的 DIY 環保戰士

訪談到了後段,吳總理提到剛買了一部錄影機卻不懂得如何追高清台,風趣地問我能不能幫忙,遂邀請我們到他家裏,順道可以看看他口中提到的各類盆栽。得到他熱情邀請,雖然不知道能不能幫忙,但我們三都不客氣地去打擾。

吳總理的種滿植物的露台

他介紹家裡露台有不少有用的盆栽,如田七,蕃薯葉等等可供食用的品種。更與我們分享不少栽種技巧心得,逐一解釋每一棵植物的種類和用途:有三年才開花結果的火龍果,也有可以隨時擇下來煲糖水的蟑螂草。有趣的是他的相識裏面有一位園丁,吳總理叫她「花姐」,沒有經常見面,但遇到時兩人會交換植物和心得。「花姐上星期同我講佢有啲巴西植物,每日食一片可以防治疾病⋯⋯我又同佢交換囉!」他又提到「花早樹木都係人哋心血、財產⋯⋯一定唔可以亂搞人哋啲嘢(破壞環境)!」他又喜歡用「天水」,即天降的雨水,颱風天他會用水桶收集雨水,認為最適合種植又不會浪費。可見吳總理真是個環保先鋒!

吳總理的私人珍藏錄影帶

吳總理的家很整齊,放了他向我們介紹的幾部影音器材,他都能一一說出型號。沙發上有一疊馬報,旁邊的CD堆裏放了一隻「賽馬知多少」的光碟。光碟下面放了一個個整齊的紙箱,裏面全是錄影帶,整齊地貼上了標籤,例如1993年大事回顧,親手寫上節目內容,或者從雜誌剪下節目表貼上。他還會細心的把每份錄影帶打開然後清理好收藏。儘管吳伯如此聰明伶俐,他卻重申他只愛簡單,不愛太複雜。說到底,「器材能用就好了,那些預錄呀之類的,我根本不想知太多!」說到智能電話跟網路,吳總理說他都不會用,說到底他覺得最重要的事情,還是能夠跟朋友通電話,看心儀的電視節目就可以了。

吳總理的小寶貝

聊天當中,我地偶然發現他家中收藏了大大小小的螺絲,鐵釘等小型五金。追問之下才知道原來退休前的吳總理是做五金技術的,難怪他心思如此細密,而且有一門好手藝。現在說起他還能清楚記得當時的各種機器,還介紹他的太太是在工場認識的。可惜係九三年退休的時候,已經把昔日的裁床機械器具都丟掉了。現在的吳總理有個小習慣,就是閒時去附近的廢物回收站或者其他地方走個圈,碰巧看到有甚麼有用的零件材料就帶回家,再加以組裝。這邊廂他拿出兩個風扇的網狀外殻,向我們解說如何可以用收集得來的物件製造捉「泥鯭」的筲箕;回頭又拿起兩支舊水管接駁起來展示如何造新的地拖棍,笑著說「還是自己親手做的,才會滿足!」如此一雙巧手加上靈活善變的腦筋,真是一位名符其實活到老做到老的環保戰士!我們問吳總理,如果請你教其他人可以嗎?他笑著說「無所謂,最緊要係志同道合!」還說樂意教我們如何清理錄影帶!我們猜想假如要做個錄影帶收藏館,吳伯一定會是個稱職的館長!

自製捉「泥鯭」的筲箕

如今他已退休二十多年,還坦言起初退休的兩年覺得非常不習慣,而且感到無所事事。他漸漸意識到自己必需找回自己的生活節奏,就開始改變。不論是廢物利用DIY,還是《叢林的法則》,吳伯伯宗旨還是一句:「要務實!」

能夠由播種,然後親手培養待至開花結果,就是最讓他感到快樂的事。
「路,係人行出嚟嘅!」他笑逐顏開地說。
「大自然,最緊要自己親身去體會!」

後記1 By Alice

雖然吳總理兩三次提到現在的人生已經接近「終點站」,他的態度卻不是一般無奈的等待。

從他分享的種種地道生活的小故事,尤其是他那一個接一個的冷笑話,為身邊的人事物釋放著不少正能量。如此風趣幽默的性格,加上靈活變通的思維,不但可以看出一種勇於接受挑戰,永不言休的堅毅精神,而且是富有創造力。吳總理似乎深明活出精彩人生的關鍵,並不一定在乎你曾經有多大就成就,而是在乎你有多盡情地享受。過往的生活即使艱苦,吳總理總是不忘苦中作樂,與自然為伴,用自己的雙手雙腳去實踐,去感受,從而發掘出各式各樣的娛人娛己的樂趣和嚐好。因此見多識廣的吳總理,即使表示自己唔多會去圖書館,求知慾與好奇心並沒有比別人少,得到的快樂更往往比別人多。

吳總理無師自通的故事,令我反思學習的意義。對比傳統在學校裡老師由上而下指導的教育模式,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功能更像是一個培養自發性趣味學習的場所。憑著供應各式各樣的書籍與資訊,為擁有不同興趣的市民提供多元化選擇,目的啟發個人獨立自主的思考,繼而於日常生活中加以實踐利用。

時代不斷進步,耍避免社會出現停滯不前的困境,文化創新是必需的。我們不但要注重傳承知識,更應鼓勵培養個人興趣修養,因為從喜歡做的事情中得到的樂趣與滿足感,往往是激發出各種新思維,新概念的源動力,並且是終生學習的最大推動力。唯有這樣,本地文化才有機會作更廣更深的發展。現代人平均壽命年年增長,退休後的生活其實可以說是第二人生。一個健全積極的社區,必須推動多元文化的持續發展。 有如吳總理的重視實踐的苦幹精神,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並不是紙上談兵的空談理論。

後記2 by Q

我是讀心理系、做數碼(Digital)行業的,平日還要喜歡發白日夢。於是我日常生活裏有種缺失,像是每天做的每一件事,都不過雲煙;我們這年喜歡說ideas, concepts,但一個proposal,一個event,轉眼就過去了、放到一邊、或者做出來了,卻早已偏離原意。腦裏的想像、相信的東西,往往跟現實嚴重脫勾。要開始做,總覺得不知道辦法,就很難去開始。

遇到像吳總理這樣的人,對常常覺得苦無出路的我來說是個榜樣。沒有誰的人生天生就心想事成,千里還是始於腳下。看他這樣積極人生,還是曾經有過失意時候,但就在他開始重拾自己手藝與生活的一刻,人生就開始改變了。我很記得他說著「沒有事情比親手做出來的有意思」那個笑容,我想這也是不少生於數碼年代的人的共同問題,也是DIY手工班受歡迎的原因吧(笑)。

下一次我感到洩氣的時候,我會記起那個不輸少年的你-Never too late!

--

--

Chan On Q
theLIBoratoryproject

Dying to put humans back into the an institutionalised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