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 — it’s not about us.

Chan On Q
theLIBoratoryproject
2 min readOct 19, 2016

我們都知道要放下偏見。但我沒有。

老人家一定行動不便?八十歲的老人家比許多年輕人還要好動,上山下海。離鄉別井的人就很難融入社區嗎?他卻在自己的社交生活裏樂也融融,大概還比許多港式朋友家庭要親密得多。

直至我面對面從受訪者口中聽到的一刻為止,我的想法其實總是偏頗的。

故事的力量在於,它是真誠的、有血有肉的,才能夠衝破築起來的偏見。

過往我們太習慣「幫助別人」想辦法、找幫助、搞活動。接觸過/讀過好幾個老人家故事,就會發現:

  • 老人家很難約。他們雖有習慣,卻不一定有定時定候(明天四點)的概念。每天的生活雖然大致一樣,卻有很多未知數(身體狀況;或者因為記憶力的緣故,想起來就行動,而不會事先計劃。)
  • 老人家其實沒有覺得很寂寞,就算有,也不會因此想興趣認識新朋友,舒適圈裹面的還是自己的家人跟老朋友。
  • 對好些人來說,一個人「自由自在」選擇想去的地方是一件暢快的事。安排好的群體活動對老人家來說,其實很「不習慣」。

回顧我們現時市面上的服務,可有發現其實所安排的與他們所喜歡的背道而馳?

  • 會他們在指定的時間地點出現嗎?
  • 會要求他們主動認識其他新朋友嗎?
  • 會要求他們集體進行同一組活動嗎?(eg.摺燈籠)

面對我們的想法和新點子,一定要時刻警醒記得我們的最終目的。

舉辦一些有趣的活動似有即時Reward(效果),其實很容易令自己感覺良好;但如果沒有回應使用者/居民的需要,最後還不是一台只有自己喜歡的戲。

電影《桃姐》中有一幕影著老人院的老人家正在笑著跟探訪義工玩燈籠;義工揮手道別,鏡頭一轉,老人家都身心俱疲,想回房休息,誰知駐院姑娘大叫「未得呀仲有下一場呀!大學生呀!」

「哎呀⋯慘啦⋯⋯」老人們叫苦連天。

那場境當時好笑,但卻叫我銘記於心。

還記得我們第一天相聚之時,大家一致認為要達到的是Change;
但其實比起為變而變,(這樣做的人其實也真的很多);
世界也許需要更多願意聆聽的人。

--

--

Chan On Q
theLIBoratoryproject

Dying to put humans back into the an institutionalised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