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Mentorship 曼陀號領航計畫】 UX-Jill Team Meetup #1 筆記與心得

這是一篇 UX 專題聚會的分享文,內含許多資深設計師的貼心提醒

前言

本文是以重點摘要方式作為自己的備忘筆記,同時希望可以對未能參加聚會、正在自學 UX 或初踏入 UX 正在浮沈摸索中的朋友們有些幫助;各段落末也附上講者分享的完整內容及參考資料連結。

Photo credit: Eugenia Chung

大綱

一、UX 用戶研究

二、UX 自學方式

三、設計寫作

四、設計管理

五、心得分享 & 延伸閱讀

UX 用戶研究 — Yen-ting Chang 章雁婷

雁婷學姊具社會學及人類學背景,曾於美國念書及工作,做過社會企業新創和跨國集團使用者經驗研究,現從事科技人才培育訓練,同時為 20–20 Women Lead Podcast 主持人之一。

雁婷綜合多年訪談經驗,精要地分享如何定義目標用戶、何謂用戶研究、有哪些研究方法、各自適合在什麼情況下使用、實際運用上要注意的地方、並以其在美國通用汽車旗下品牌 Chevrolet 工作時所做的研究為案例,說明用戶研究為產品定位及走向所帶來的影響。

隨時要回頭去看現在到底在解決什麼問題

在做用戶研究時,有可能會遇到迷失方向甚或意見分歧的情形,這時候就需要回頭去看看,我們現在到底在解決什麼問題。作為一個 UX 設計師或研究員,必須清楚知道自己為何選擇這樣的研究方式、其是否符合預設的目的,才不會偏離研究目的而失焦。

至於在公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去說服管理者投注資源來做用戶研究?重點在於要證明用戶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找到產品的意義及價值,而不是純粹為了研究而研究。可以去思考產品對使用者造成何種影響、使用者對產品的認知為何、以及產品是否「依照我們預想的方式」幫助使用者解決問題,如果不如預期,再去找出原因。

在不同的開發階段採取最適合的研究方法

問卷、焦點訪談、一對一訪談、情境觀察及使用測試等各種用戶研究方法的進行方式、目的及特點各不相同,因此也適合用於不同的開發階段。原則上,問卷及焦點團體適合於產品開發初期、對產品的掌握程度還不高時使用;如果發現其中有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點,再針對該問題點另做一對一訪談;而使用測試則是產品原型完成後做的。

專注在使用者的經驗及行為,不要問假設性的問題

訪談時一個重要原則是,要避免直接詢問使用者「你想要什麼」,也要避免詢問假設性的問題,因為使用者並不一定可以有條理的講出自己的經驗觀察,也不一定知道自己的想法需求,而且,無論有意還是無意,他們說的和做的也可能不一樣。因此,訪談時最好專注在探求使用者的經驗及行為即可。

訪談精髓 — 抱持著聊天的心情,但不能有聊天的心態

無論是何種研究方法,事前的準備工作都極為重要。首先要確認我們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為何這樣解決,並從各行為面向及使用習慣去了解潛在受訪者,做背景調查,接著做流程設計,設想如何幫助受訪者進入情境,訪談設計做得足夠詳盡,實際進行訪談時才不會流於只是聊天。

訪談時可以抱持著聊天的心情,但不能有聊天的心態。要儘可能讓受訪者可以自然、自在的受訪、幫助受訪者放鬆心情,但如果聊得過於放鬆,就容易流於漫無目的的閒聊而錯失重要細節。

因此,“Active listening” 是訪談成功與否的關鍵,不要預作假設、不要覺得自己有聽懂,即使覺得自己已經懂了,還是要持續追問細節,讓使用者儘量完整描述使用情境。

案例分享 & 小結

雁婷曾參與 Chevrolet 所開發 mobile app 的用戶研究工作, 那是一款為了降低事故率、維護行車安全而設計的 app,目標是以遊戲化的方式,利用同儕壓力,減少駕駛者於行車中傳簡訊的情況。當用戶(駕駛者)於行車中觸碰手機時,手機便會發出警示,以用戶的親朋好友事前預錄的錄音提醒用戶不要用手機。

由於 app 的概念產生及開發是源於 hackathon ,開發前沒有做太多的用戶研究,因此 beta 版開發完成時,Chevrolet 希望能以用戶研究來做驗證,看看是否需要調整產品方向。

會中分享了整個研究過程,包括實務運作的各種情況,生動有趣。而最終研究結果發現,當初所定義的問題實際上過於狹隘,該產品的目標,應該不僅僅是減少駕駛者於行車中「傳簡訊」的情況,而應該是減少其行車中「使用手機」的頻率;另外,原本所作的假設也和實際情形有出入,原本設計是利用朋友同儕壓力,讓使用者減少使用手機,然而實際上,更多人會選擇使用家人的錄音,認為更具有提醒自己珍惜生命的提醒作用,而除了同儕壓力,其實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社會道德的壓力。

這些差異看似細微,實則可能對產品走向及是否能夠成功帶有決定性的影響。用戶研究的價值,就在於可以幫助我們定義問題、聚焦產品定位,提供充足的資訊與洞見給設計及商業決策。

UX 自學方式 — I’m Faye | UX設計師在電商

Faye 學姊畢業於行銷研究所,曾任品牌規劃、科技業PM、工業設計師、汽車UX設計師,現為電商平台資深UX 設計師,活躍於 UX 社群,常受邀分享自學設計經驗及觀點,並有文章收錄於 UX Collective 及 UX Planet。

入職前的自修 v.s. 入職後的自修

在還未成為設計師前,可能僅專注於工具及方法的學習,勤做基本練習,模仿及 redesign 市場上的產品;但在成為設計師後,學習方式及心態都必須要做些調整,才能夠持續進步。

Image from Faye Sung

開始工作後,畢竟時間有限,重要的是累積實戰經驗,已經有了先前建立的一些基本功,現在可以多學習商業策略及所在產業的 know-how。工具本身不是重點,能夠用工具產生什麼價值,並優化自己生產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建議可以試著把自己當成策略家,多從策略面去思考。

Image from Faye Sung

有效的資源分配

UX 的學習資源很多,但我們的時間、金錢、腦容量都有限,要如何分配自己的學習資源?舉一個更實際的例子 — 當我們練習 redesign 時,面對一個網站優化的案例,該從何下手?

重點在於,如何做出最有效益的優化。首先要考量自己手邊有哪些可運用的資源及限制,例如這個 project 必須完成的時間,以及如何使用最少的資源達到最大的效果。

以優化蝦皮網站為例,如果我們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改善蝦皮網站首頁,你會選擇從哪個部分著手?

Shopee.tw

此時較好的切入點是:改善哪個部分,可以看到最明顯的成效?在這樣的思考下,就不會去考慮下方區塊,因為必須要捲下去才能看到,較難看出顯著改善,且人的視線是由上而下瀏覽,通常必定是靠近上面的區塊較顯眼。

而最上方的 banner 最顯眼,那麼我們要選擇改善它嗎?似乎不妥,因為必須要排除一些不是我們所能改善的地方- 搶眼的廣告版面,視覺設計師最能發揮作用,難以看出UX 設計師的價值,因此不考慮。

另外一些重要的考量點是,哪個區塊的每日點擊最高、能創造最高收益?哪個區塊貫穿全站?最後 Faye 建議可選擇 banner 正下方的10 個選項做優化,因為它們的位置很顯眼,點擊率高,可以深入研究擺放的項目及其順序,是否有更好的組合;而實際運作上,會需要和不同部門的人去溝通協調,這些都是 UX 設計師可以發揮的地方。

培養系統思維

UX設計師很重要的一個能力是必須要有系統思維。設計一個產品,首先要畫出使用流程、列出關係人、找出商業模式(亦即如何賺錢?如何成長?對設計師來說,主要是如何增加用戶完成任務的機率、以及如何服務,如何降低流失率),最後才能站在夠高的地方使用鳥瞰視角畫出整個系統,全局性的思考。

即使不在自己工作範圍內,也要刻意學習

Faye 以自己在電商的經驗為例提醒我們,行業相關的進修,才是讓自己突出的關鍵,在工作中要把握每一個學習機會,涉獵所在產業最新的消息與技術,即使不在自己的工作範圍內,也要刻意學習。

小結

Faye 最後以心態的進修作總結,提醒我們莫忘初衷。設計師都希望能以設計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即使進入職場再久,也要記得這樣的初衷,秉持著 UX 設計師的道德觀,也就是永遠以 「不增加用戶的損失」為最後防線。

有時可能會面臨管理者所提要求與用戶權益相牴觸的情形,此時作為 UX 設計師,我們就是為用戶設想的最後防線,比起創造體驗,維護用戶的個資、金錢、人身安全等更是我們不應妥協的事,例如不要為了增加用戶體驗,設計出過度簡化而漏洞百出的登入驗證。另外其實也提及設計師學習運用數據的重要,但因這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將於下次小聚時另開專題分享。

詳細投影片內容在職場自學進修UX篇

設計寫作 — Seal-美術系跨製造業的UX設計師

Seal 學姊是美術系出身,任職於半導體產業的 UI/UX 設計師,據稱本人作風低調,但所撰「用『完形心理學』增加UI介面有感度」一文引起廣泛共鳴,從此以文會友,常發表文章分享獨到觀點及受邀演講,為 AAPD 作者群之一。

設計寫作不等於 UX writing,UX writing 指的是以清楚、簡要、有用三原則來優化引導用戶操作介面的文案,而這裡說的是設計寫作,指的是關於設計心得及研究有關的文字創作。

以設計寫作為自己留下痕跡及交朋友

每個人開始寫作的緣由各不相同,Seal 起初只是單純想記錄,為自己留下痕跡,然而卻因寫作而自我成長且開啟更多的可能性,因讀者回饋而交到許多互相打氣的朋友,以此鼓勵大家開始寫作。

藉由寫作把知識內化

現今學習管道及學習資源都很多,我們每天接收很多資訊,但是如何把這些資訊、知識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才是關鍵,而「輸出」就是最有效的方式,透過寫作這樣的輸出過程,才能真正把知識內化,而落實在設計中,同時也可以藉由寫作甚至是讀者回饋而重新認識該議題。

藉由寫作了解自己及經營個人品牌

寫作會讓人更深入去研究及思考問題,進而更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以及學習的方向;若持續寫作,便可以透過寫作打造個人品牌,Seal 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如何開始寫作 — 了解自己並差異化

寫作的第一個問題:我要寫些什麼呢?關於主題的選擇,可以用心智圖來列出主題,從與個人相關的職場、興趣、生活雜談或各種觀察談起,只要努力生活並持續學習,就會從生活中發現源源不絕的主題。

然而許多主題可能已有許多人寫過,重複的主題如果重複寫一樣的東西,還會有人想看嗎?因此必須去思考要如何差異化,形塑自己的定位、背景、所處產業及擅長之處,才能提高記憶點。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仔細分析一定能發現自己的獨特之處,縱使是同樣或者類似的主題,也能寫出不一樣的內容;同時也要思考文章的調性,建議可以用自己的角度和口氣說話,文章會顯得更真誠。

寫作的攻與守

Seal 把寫作分成「攻」與「守」兩大類型, 前者為時事題的知識型寫作,話題性高、具時效性;後者則為個人題,話題性依題目的不同可大可小,時效性長。可以去思考自己的屬性來選擇有把握的主題,未必需要追求話題性高的主題,以自己的方式持續寫作才是重點。

小結

寫作是一種探索,每個人需要去找出適合自己的方式,只要開始嘗試並持續下去,就會不斷進步並且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此僅為速記,Seal 已整理成一篇文章在從「了解自己」到「差異化」,開始你的第一篇設計寫作

設計管理 — 薛佳文

Mentorship program 強調互相學習,一同成長,因此除了航海士(較資深的學姊),也很鼓勵水手們彼此分享。佳文現為線上課程平台的 UI 設計師,對於設計師如何在靈活而變化快速而的新創生存有些心得,這次也準備了簡報跟大家分享 UI 相關的實作問題及解決方式。

如何決定產品的風格

在進行視覺設計之前,首先必須確定品牌的定位及調性,若沒有明確的方向,可以從內部訪談著手,蒐集各方意見,例如請相關的利害關係人說出其認為可以代表品牌的 20 個關鍵字,據此找出品牌 DNA,再用十字座標定位法定義品牌的視覺調性,接著才是決定顏色及整體風格等等。

如何制定設計規範

開發一個從零到一的產品,一開始往往沒有所謂的設計規範,當設計越來越多、設計師越來越多或者換手時,若仍沒有良好的規劃和規範,就會顯得雜亂而缺乏一致性。

佳文分享了從盤點、定義、提煉到繪製的整個過程,以及 icon 的設計框架及類型。關於 icon 的尺寸、形狀及視覺平衡,可以參考使用者介面的視覺效應(給真正的狂熱份子)有詳盡的介紹。

設計師間的協作 — 版本控制的重要

當產品快速迭代,若沒有做好設計檔案的版本控制,就容易在協作溝通上產生問題,耗費時間,甚至發生設計檔案互相覆蓋而必須不斷重工的慘劇。工程師有 Gitlab 或 Github 做版本控制,但設計師似乎長久以來都仰賴自己做好檔案管理,直到 Abstract 的出現。

佳文分享了 Sketch + Abstract 的實作經驗,提醒一定不能偷懶,要確實記錄每個版本修改的日期、修改內容及理由,這樣之後確認或尋找檔案時才會更有效率。

小結

設計師的工作除了視覺上的產出,溝通和流程上的優化也是一大課題,值得花些心思去思考如何能夠更有效率的運作,減少不必要的重工。

心得分享

不同於以往參加過的講座與論壇,通常籌辦單位、講者 v.s. 台下觀眾的角色很相對,這次小聚是小組成員們自主合力完成的,大家平時都工作忙碌,對準備及參與小聚的認真用心專業程度卻沒有因此打折,不只收穫滿滿,也感動滿滿,自覺付出太少,只能來篇記錄分享文,希望有所幫助。

現今學習 UX 的資源很多,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做 UX 設計師,但問題在於,就是因為資源如此之多,反而容易讓人迷失,忘了回頭看看自己站在哪裡、要往哪裡去。這時候如果有一些走在比較前面的人能夠從旁給予建議和指引,加上有意義的討論和回饋,就能很快看到自己的盲點和主軸,對我來說,這次小聚成功達到了這樣的目標,伸展了觸角,也回頭去思考自己的形狀。

最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冒牌者症候群」 (Imposter Syndrome)?當成員們熱情又真誠無私地分享自身經歷時,這個詞不只一次若有似無的浮出腦海,讓人不禁有種「啊,原來大家都一樣!」的莞爾 — 其實每個人都身懷武藝,但每個人似乎都覺得其他人好厲害,而自己還有好多不足。

因此在享受那溫馨氛圍的同時,也想以此篇文章與大家共勉之(我想我很幸運,在「找到同伴」這一項已經可以打勾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