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別實驗室團隊分享經驗

Flora Chung
theParkLab-LaiChiKokPark
4 min readJun 2, 2017

文章撰寫:Flora Chung 編輯:Loretta Ho

28位公開招募的實驗室團隊與4位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的康樂事務經理組成香港首支民、官、商跨界別、跨年代的公園實驗室團隊,為當代的公園想像出謀獻策!

經過一個多月的公園觀察及訪問,“公園實驗室”團隊成員(簡稱labber)把120個故事整理、分析、分類及討論,匯報各組的觀察結果,希望能在新一輪的brainstorming中提煉出具有概括性和發展潛力的主題方向。經過一個早上的努力構思,每組成員都能夠將收集回來的相片和故事分類並提煉成幾個備選主題,並且通過四組代表的展示,在其他小組的構思中獲得啟發,將其他小組中適用的成果納為己用,相互豐富各自的主題方向。

“公園實驗室”labber Hermie

“公園實驗室”labber Hermie的正職從事樹藝工作,也喜歡鑽研「園藝治療」,她跟大家分享了「園藝治療」和「療癒花園」的概念。園藝治療是一種利用不同植物刺激人不同觸覺,從而幫助精神復康人士重新融入社區的療癒方式,具有鼓勵性和引導性,以人為本,希望在療癒過程中,幫助精神復康人士及其他參與者抒發心靈壓力,面對面地將內心感受和大家分享,提升社交能力及增強與社會的聯繫。「園藝治療」在香港處於起步階段。

“公園實驗室”團隊感謝Hermie的分享,同團隊聯想到這個分享跟其中一組構思的主題之一「視覺以外的自然體驗」有關,導師蕭競聰指出各種植物均散發獨有的氣味,但是四組的構思中並沒有涉及荔枝角公園不同季節的味道,是否可以製作一份荔枝角公園的「氣味地圖」?Hermie的分享補充了團隊在整個構思過程中的思考角度。Hermie的分享對該組可從不同感官觸覺深入挖掘荔枝角公園「視覺之外」的體驗點,也由此可看出:整體來說,labber構思想法時不要閉門造車,而是可以line up 團隊中不同專業的人脈和經驗,相互啟發。

Hermie還介紹療癒花園中體現「以人為本」的空間設計,例如將出入口設計在同一個方向以方便認知障礙症的朋友;又如在花園中設計「靜思迷宮」,鼓勵身處其中的人能夠在寧靜的空間中審視自身。這啟發大家可以從「以人為本」角度出發,思考荔枝角公園在空間設計上的可能性及改進點。

“公園實驗室”labber Eunice

其後,另一labber Eunice分享了她擔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綠化義工的經歷與感悟,啟發大家思考人與樹木、植物、自然如何互動。當城市發展,除了簡單粗暴地砍掉樹木外,人和植物還可以有怎樣的連結?綠化義工的服務內容包括:協助在學校及社區中心推廣園藝及綠化工作、在公園內協助進行植物種植及簡單的護理工作等。Eunice指出,在香港,有很多有趣的植物因為城市發展而“不得善終”,例如香港公園樹齡有400年的棗樹,本來是一項由內地河南省移植至香港公園的送贈計劃,署方多年來一直悉心打理,但因氣侯不同而在香港未能好好落地生根,這讓人十分惋惜。Eunice還分享說,綠化義工另一工作是掛樹牌,參與後加深了她對樹木的認識,肯定了她對於認識樹木不同形狀、觸感、味道的興趣。Eunice還擔任多家環保機構的綠化義工,她喜歡引領別人從自身的經歷出發,從體驗中學習。她認為推廣綠色教育非常重要,只有喚起人對植物的興趣,就能吸引大家去關注植物的處境,關注自身與植物/自然的聯繫。

大家就著這兩個分享繼續討論,有labber憶述起早前認識荔枝角公園時,有人指出在公園附近很多美孚新邨居民會認定“荔枝角公園是他們的後花園”,容後發現有labber回應認為「歸屬感」(ownership)非常重要,當人們認為這個公園是自己的,才會格外愛惜和關注。因此,如何提升整體居民,甚至來自其他區域的公園使用者的ownership,如何增強居民對荔枝角公園歸屬感和關注度,則是各位labber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方向。

#LabProcess

#ParkLa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