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策研究:公園管理指標

Allie Kwong
theParkLab-LaiChiKokPark
4 min readOct 11, 2017

“公園實驗室”提倡增加公眾在公園設計和管理上的參與,各界合作令公園變得更好玩,更回應到社區需要。公眾參與的方法有很多,早前公園實驗室兩位成員到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旁聽陳宗誠教授主講,名爲”Indicators for Sustainable Urban Park Management: A Public Policy Research from Hong Kong”的講座,認識了公園管理指標。陳教授的研究嘗試爲香港的公園發展出一套適合本地的公園管理指標,讓管理人員和使用者評估公園各方面的表現。

24個公園管理指標

公園管理指標旨在評估公園不同方面的表現,了解強項弱項並作出改善。現時香港並沒有一套適用於本地的公園管理指標。世界上較成熟的例子有紐西蘭的Global Yardstick Benchmarking Program (https://www.yardstickglobal.org),它協助公園管理者了解使用者的期望,評估公園在哪些方面達到/不能達到使用者期望,從而填補不足。 合適的指標更可監察公園的長遠狀況,或比較各地公園互相學習,從而作出合理的改善和達至可持續的管理。

與公園經理進行了 訪談,收集了超過1400份公園使用者的問卷後,陳教授整合了24個指標,用以評估公園管理,當中涵概了三個範疇: 管理及制度上的指標 (managerial and institutional Indicators), 資源及環境方面的指標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以及社會層面的指標 (Social Indicators)。以下列舉三個範疇的幾個指標作例子:

管理及制度

例子:遊樂設施的管理及維修指引、保安人員的數量、公園開放時間、遊樂設施檢查次數

資源及環境

例子: 植物品種的數量、無障礙設施的數量、公園設施種類、與最接近的民居的距離、公園的面積

社會

例子:關於公園設施毀壞的投訴數量、關於衝突使用公園設施的投訴數量、 公園使用者對設施的喜愛程度、公園内社區活動的數量、環境教育活動的數量

從公園管理指標看管理者與使用者分歧

研究過程中,陳教授發現公園經理和使用者對公園的期望以至表現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多個指標中,公園經理傾向認爲管理或制度上和環境資源的指標最爲重要,例如公園内保安人數,設施檢查次數等,公園使用者則較著重公園環境給他們的感覺,反而指標如保安人數是使用者心目中最不重要的指標之一。

至於評價方面,公園經理和使用者都頗爲滿意公園的面積以及交通配套; 同時兩者都認爲公園教育功能不足。有趣的是,兩者在某些指標的評價落差十分大。例如公園經理在設施檢查方面評分較高,但對使用者來説,設施檢查是指標當中評分最低之一;相反,公園經理評分最低之一的「因公園環境感覺良好的使用者的百分比」,公園使用者認爲表現不錯。

陳教授團隊訪談公園經理中發現,公園經理的工作以行政、報告爲主,而實驗室團隊曾與康文署人員在實驗過程中也發現他們十分注重履行”duty of care (謹慎責任)”,因此,不難想像,公園管理者首要的考慮是公園的基本運作、安全、設施的使用,延伸至規範使用者的行爲。公園使用者關心的是在公園的體驗,但這既不是管理者的優先考慮,亦無暇得知。”公園實驗室”以民族誌方式令管理者與社區和使用者建立關係,而陳教授則用數據告知管理者使用者經驗的重要性,兩者同樣令大家反思,香港的公園管理者除了行政和資源運用以外,可否加強管理者在了解公園使用者習慣,改善公園體驗這個角色呢?

啟發

“公園實驗室”在實驗過程中發現,政府機構接受意見的渠道多被投訴壟斷,公園經理每天處理的公眾意見也是投訴爲主,繁重不堪。公園管理者只接觸負面的評價,不但難以對公園狀況有全面的認知/了解,難以得知公園使用者的體驗,亦令管理者與使用者關係緊張。要改善香港的公園,公園實驗室和陳教授都不約而同認爲增加市民參與是重要且有效的方法,陳教授研發的公園管理指標可以作爲市民參與的第一步,讓使用者同時表達不滿和認同,讓公園管理者接受投訴以外的意見,以一個溫和的方式協助公園管理者了解使用者對公園各方面的意見,再進一步,公園管理者可根據各項指標邀請使用者或持分者給予建議,將現時投訴和被投訴的關係變成合作、共同建設、加強溝通和信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