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picjumbo.com from Pexels

微行為心理學與體驗設計

Ash.H
Thinkinglab
Published in
Jul 4, 2021

--

從工業革命開始,許多人都認為產品實用比好看更重要。但在蘋果電腦問世之後,人類的想法慢慢開始轉變,開始越來越往『產品好看等於好用』或是 『產品不只要實用而且還要好看』,甚至願意花更多錢在好用又好看的產品上。

但為什麼好看的產品會看起來比較好用?行為心理學中解釋了這個在過去看來有點不符合邏輯的現象。

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來理解人類怎麼使用產品

設計的心理學書中提到,當使用者第一次接觸到產品開始操作時,會以行動七階段,用循環的模式理解及操作產品。如下圖:

體驗設計的行為心理學模型 By Thinking Lab

三個層次:

  1. 本能
  2. 行為
  3. 思考

在發現熟悉的目標後,人類會先以『本能』與『行為』以發散模式去解決問題,像是老司機開車毫不費力的左轉,科技宅知道點擊漢堡選單找到更多功能等…這些行為都是屬於無意識的,人們早已透過生活中反覆學習,可以直接做出反應。

但若是目標是前所未見的,人類會進入第三個層次:『思考』,腦部開始釋放激素,開始進入專注模式,讓我們更容易學習新的事物或是解決複雜問題。

但這跟體驗設計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人類是一種非常仰賴『經驗』過活的生物,我們會有許多既定印象及生理反應,如:曾經考試考不好,一到考試當天就緊張的臉紅冒汗,或是透過電影的劇情,讓人認為看到整齊光亮的街道會感到愉快放鬆,看到陰暗髒亂的小巷會聯想到罪惡等。

所以產品設計來說,我們必須要顧全三個層次的狀態,因為無法確定使用者是老司機還是小萌新,所以要做競品分析、使用者研究,以了解使用者的既定印象、他們常用的產品如何佈局以及用語。

別讓產品只滿足了本能反應

你有沒有曾經因為廣告產品好漂亮,介紹看起來好像很厲害,就買單了呢?結果用沒幾天就覺得:『天啊!怎麼難用成這樣』接下來就再也不想看到那個產品,相信在這個容易衝動購物的世代,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行為。

前面有提到,人類仰賴經驗過生活,所以當產品越好看,越能激發購買慾,但這卻不是一個產品細水長流的方法,做產品的,相信大家都不希望自己的產品是被秒刪的那個,所以,好看跟好用一樣重要。

因為好看只影響了使用者的本能反應,但是好用卻可以影響使用者的高階情緒。

我們要如何讓使用者沈浸在產品中?

有些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常常會覺得這操作超級無敵炫砲,前所未見,這種跨時代的設計,絕對可以超越蘋果,但往往結果卻是造成使用者的困擾。

在過去多次訪談的經驗中看到,遇到操作困難時,多半的使用者都會怪罪自己怎麼這麼笨,甚至不願意承認自己沒辦法完成任務等等。

所以,我們在設計時可要注意以下的原則:

  1. 別讓使用者進入學習無助的狀態 — 找出使用者熟悉的操作模式
  2. 給予正面的反饋 — 錯誤訊息盡量使用正向字眼,適時的引導至正確步驟等
  3. 指出錯誤但不要全面否決 — 例如填寫表格有問題時,單獨指出錯誤不要全部清空
  4. 整齊且層級分明的介面 — 千萬不要讓使用者感到他在骯髒的小巷子裡面

一個好的設計體驗,是不需要過多學習只需要透過本能就可輕易操作的。

--

--

Ash.H
Thinkinglab

The daily life of a product designer, with a little UI/UX, programming,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Life does your best to learn what you want, and leave a t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