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X物種瀕危X生物藝術:我們與物的距離

《 土地 thóo-tē 》
thoote
Published in
9 min readJul 19, 2019

2008年,一項對「112種常用中藥材野生資源狀況」的初步統計顯示,其中22%已列入瀕危物種名錄、51%趨於瀕危。近期的數據則顯示,有2%的藥用植物屬瀕危物種、30%的藥用動物屬瀕危物種。

無法避免的濫觴?中藥裡被消失的動植物

「被消失」聽起來很聳動也很熟悉,正是因為這是中藥材的真實處境,是確確實實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事。

因此,這次《土地 thóo-tē》想要與大家一起來了解中醫藥材「被消失」是怎麼回事?和在土地上的我們有什麼關係?以及,我們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別讓他們消失?

人無完人、藥無完藥

中藥的使用已經深植在我們的日常飲食之中,而中醫醫療體系的藥草治療、經穴按摩和拔罐針灸等更是我們早已習慣的療法之一。中醫藥的成效固然有所表現,像是女性在坐月子時,便會飲用許多調理湯藥來恢復身體的元氣;抑或是冬病夏治的三伏貼,則是許多在對抗過敏、氣喘、異味性皮膚炎等疾病的民眾的首選,用來調節身體、提早預防症狀的發生。

但是,中藥材卻是把兩面刃。

由於中藥材的生產鏈產線相對較長,對於藥材的品質就需要相當講究其產地來源、成分含量等,例如食用了重金屬含量過高的中藥材不僅無法達到進補的效用,反而會患上疾病。

再者,中藥材也同時受到醫學界和保育界的指責,前者表示部分中醫藥材在現代醫學的應用上並沒有實際效用;後者則抨擊許多藥材是以瀕臨絕種的動植物為原料,將擴大瀕危物種的市場需求、威脅他們的生存。

危機解密

據調查,中藥製品的大量需求已經對好幾種野生動植物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在某些例子中,盜獵者會針對特定動物的身體部位進行盜獵,像是犀牛角、虎骨、熊膽、龜鱉、穿山甲鱗甲等,這也是瀕危動物面臨被消失的最大主因。因為這些部位製膏入藥後,具有特定的宣稱療效,儘管部分案例有安慰劑效用 (placebo effect),仍缺乏現代醫療科學證據。

除了直接剝奪野生動植物的生命安全外,部分中藥製品的需求同時也導致動植物們慘遭不人道的對待。像是商人獵捕或人工繁殖亞洲黑熊,以利汲取牠們的膽汁 — — 經科學實證有改善肝臟問題和其他疾患效用的淡黃色液體。汲取過程中,牠們受困於狹小的籠子,身上還插著鏽蝕的導管,好方便榨乾牠們的膽汁。

儘管現在西醫藥的醫療體系已經有相當發達與卓越的表現與成效,中醫藥仍然是許多民眾的求診選擇。而現在,我們可以在世界上180多國見到中醫藥體系的應用,伴隨著的是每年超過600億美金產值的產業。這塊大餅便嚴重關乎著野生瀕危動植物的折損。

我們學習與惡保持距離

「如果尊重一個國家的文化信仰,將會讓中國導致非洲生物遺產滅絕,那將是完全錯誤的,」拯救犀牛慈善機構 (Save the Rhinos) 首席執行長 Cathy Dean 說。

那麼,難道我們不能同時兼顧維護中藥文化、照顧身體健康以及保護瀕危動植物嗎?

現況是,許多國家已禁止獵捕和宰殺多種被應於傳統醫學的動物;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CITES) 亦禁止或限制其中特定動物和其身體部位的商業貿易。1993年《中國藥典》從中刪除犀牛角和虎骨;2010年世界中華醫學會聯合會發布聲明,呼籲不使用瀕危物種和其身體部位的中藥製品。

僅管仍有商家和餐館會販售動物性傳統製藥,許多信譽良好的中醫藥從業者已改開立動物製藥的替代品;部分亞洲國家的商人也透過經營政府認證的熊、虎養殖場,作為遏止野生動植物盜獵的解方。不幸地是這些解決方案顯然有問題:證據揭示,這些養殖場的動物來源仍是野外捕獲,並且依舊接受不人道的治療和對待。

當全球保護與維護同時動作時,似乎離我們相當遙遠,那這些和我們又有什麼關係?

我們與物的距離:台灣中藥材裡的身與土

身為中華文化地區的一份子,中藥飲食也深埋在我們的日常當中,那麼,好好認識「平常攝取的中醫藥材來源?」、「吃下肚的藥材們又拉近了多少我們和那些瀕危動植物的距離?」就成為了我們必修的課題。

吃什麼哪裡來?

臺灣的中藥材有九成仰賴國外進口,其中的八成來自中國。境外輸入可能產生諸多問題,如藥材源頭難以管控、市售藥材良莠不齊、重金屬或農藥等殘留超標等。而這些問題就可能潛藏在我們平日吃的滷味、麻油燉雞、烏骨雞湯、羊肉爐等等的美味料理當中。

慶幸的是在台灣食用中藥,仍然相對安全有保障:中藥商可以分為大盤商 (進口商)、中盤商 (藥廠及食品業) 和中藥房,從進口開始便經歷許多嚴格控管和查驗機制。對此,林佑彥中醫師也強調「來路不明的中草藥並非中醫藥」,中藥應指依據合格的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的藥物,要確保中藥飲食的安全,便要尋求合格的藥商或中醫藥師的指示。

中藥材保育在中華

據報調查,以台灣中藥材進口主力的中國為例,正面臨中藥材產地遷移與環境保護的挑戰。不少藥材農地已開發為工業園區或新興城市,這表示著許多優良的中草藥面臨滅絕危機;部分中藥材因為供需訊息不對稱,造成以單一或違背自然規律的方式栽種培植,讓品種面臨連作困境。

中醫出身的馬光中醫醫療網執行長 黃福祥認為,好中醫選好中藥,應以注重安全、有效和環保為原則。以養生常食用的人參為例,順天堂藥廠在中國的中藥材種質地採取契作來規範農民,種植六年後收成便會改種細辛三至四年養地,接著種松樹還地於林。

台灣中藥材的把關

除了人類濫捕外,氣候變遷、棲地破壞等因素也會威脅這些可藥用動植物的生存。

為了因應保育這些瀕危動物,台灣訂定《野生動物保育法》,表明禁用保育類動物中藥材,也提升動植物棲息地保護。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組長 夏榮生表示,野生動物保育原則是建立在「永續性」之上,是強調合宜地運用這些動植物藥材;由於過去的過度使用,現在人為干預的防止便是必要手段。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長 黃怡超表示,衛福部遵守《華盛頓公約》規範,將2000年公告中藥藥品許可證中的穿山甲、熊膽、麝香等保育類動物的成分刪除。此外,對於民眾用藥安全則對中藥材包裝標示進行規範強化、明定可平時食用中草藥和醫藥用中草藥、亦嚴格限制中草藥的異常物質限量標準。

中醫藥方面,也採用替代藥材進行開立與治療,以熊膽的功效為例,則可以常春藤、蒲公英、菊花等中草藥取代。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陳旺全表示,如今世界人口數量眾多,不少物種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甚至走向滅絕,因此中醫也須重新思考用藥方式。

台灣中藥現在正在進行現代化的變革,從產地條件、採收、運輸倉儲、到炮製等都朝更精細規範的方向努力。而在政策法規以及醫藥單位之外,還有其他解方正在訴諸行動⋯⋯

中藥材的生物藝術行動 — — 虎鞭計畫 Tiger Penis Project

沒有看錯,就是「生物藝術」。

簡單來說,生物藝術 (Bio Art) 是透過「藝術」視覺化或物質化的表現形式,轉化抽象艱深的「科學」理論,藉此挑戰生命的定義、批判人類與其他物種的關係,並透過生物藝術創作來探討從生物科技延伸出的文化議題。

來自台灣的牙醫師兼社會設計師兼生物藝術家 — — 顧廣毅 — — 就利用了生物藝術的專業,對瀕危中藥材動植物的保護提出了「虎鞭計畫」。

(photo credit: KUANG-YI KU)

中藥裡健康、文化與環境衝突的另類解方

許多文化都有特有的醫療系統,但療效多並沒有受到現代科學佐證,例如中醫藥文化中,有使用虎鞭 (老虎陰莖) 能增加男性雄風之記載與傳說。同時,人們對中藥的龐大需求構成了對瀕危物種的多種威脅。

那麼有沒有辦法能透過對中醫的新詮釋,解決健康、文化與環境保護間的衝突?

《虎鞭計畫》提出了以新興人造生物技術創造中藥材特定動物部位,作為命題的解方。這種新的混種藥物將結合中西醫的技術,可防止動物和傳統文化的破壞,並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共存提供更多可能性。

計畫執行方式和應用辦法

以食用虎鞭製成的中藥製品作為起點,這項新興生物中藥材的醫療效用概念便以增加性能力為主。

概念是將三種具有增強性能力的象徵動物部位做結合 — — 日本文化中食用的章魚意象、中藥文化中食用的虎鞭意象、和食用生蠔中鋅元素的意象。

製作方式是利用合成生物學將三種動物的基因結合,並以組織細胞培養的方式創造全新的物種。細胞將放置在 3D 生物列印技術製成的新興生物中藥材結構中進行培養。這個新興生物中藥材可浸泡在酒精中,和草藥一併食用來提升性能力。

預期效果及後續影響

建立在理論性上的《虎鞭計畫》的實際效用就和生物藝術的創作定位一樣 — — 利用藝術創作激起對生命文化議題的探討 — — 它打破了中西藥的分界,並透過「安慰劑效應」來達到治療效果。即使創作獲得極具爭議的兩方評價,卻也確確實實將我們看待「生物環境、健康科學、和傳統藥食同源文化」一題的視野帶到另一個層次。

(photo credit: KUANG-YI K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