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X藝術X文化符碼:文化傳承火花的探尋之旅

《 土地 thóo-tē 》
thoote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Jul 26, 2019

營養學政治、經濟、社會設計、科技、新興生物學等面向都見到中藥文飲食化融入的蹤跡後,我們發掘到了中藥鮮為人知的藝術性。

「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 — — 白朗寧

一件藝術創作的產生過程,便同時創造及孕育了一個新的思維;那麼藝術和中藥的結合,又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不只是文學記載

從前的中醫藥藝術性

從過去的藝術性創作而言,我們可以見到許多關於中藥文字的傳承。但中藥文字並不僅僅是《黃帝內經》、《神農草本經》、《本草綱目》等文獻記載,明朝文學家 馮夢龍就曾用中藥材書寫情詩:

「你說我負了心,無憑枳實,激得我瞪穿了地骨皮,願對威靈仙發下盟誓。細辛將奴想,厚朴你自知,莫把我情書也當破故紙。想人參最是離別恨,只為甘草口甜甜地哄到如今,黃連心苦苦嚅為伊耽悶,白芷兒寫不盡離情字,囑咐使君子,切莫做負恩人。你果是半夏當歸也,我情願對著天南星徹夜地等。」

短短詩篇就選用了多達14種藥材:枳實、地骨皮 (枸杞皮)、威靈仙、細辛、厚朴、破故紙 (補骨脂)、人參、甘草、黃連、白芷、使君子、半夏、當歸、天南星。入詩的中藥材巧妙地符合藥性,更貼切反映了充滿無限眷戀的心聲,讓原本平實的文字讀起來饒富趣味。

藝術介入的意義

藝術創作本身不只是在表露情感,它的可貴之處更在於「傳遞」情感,是一種相當具有感染力的情感。具有感染力的藝術創作,會突破人間、時間、空間三者的疆界,達成普遍性與永恆,在這之中傳遞的情感也會一直處於不止息的狀態。以馮夢龍的情詩來看,藉由中藥材與文學的交融,便塑造出了這樣的感染力。

俄國文豪 托爾斯泰曾說過:「藝術是人間傳達其感情的手段。」

雖說欣賞藝術始終是相當私人的事情,但是透過藝術本身傳遞的本質,我們更能從中透析出一份共鳴,那是屬於人類的、屬於民族的共同情感。那麼這份獨有的情感認知,也就在傳遞的過程中,讓我們感受到非常親暱的情緒歸屬感。或許進而稱說藝術是可以幫助人找回自己的工具,似乎也有幾分道理。

充滿象徵的文化符碼

找回自我一說,是因為藝術創作所帶有的文化符碼 — — 那份感染力 — — 可以是超越語言的界線,是三間之間無形溝通的廊道。透過閱讀每項藝術,我們建立起反應文化的特有思考傾向、價值觀和行動方式。這樣的理解變建構我們的群體社會以及自我區辨與認知。

而藝術介入能達到的傳遞效應,在過去的文學中我們已經得到體會,那麼,現代藝術為了因應我們生活習慣、習俗流變等因素,又能夠如何引領我們進入深刻體驗文化其中的共感狀態呢?

當代的中藥與藝術交融

擦去藝術與中藥的界線

每個文化都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和緊密的架構,現代以多種手法與藝術創作,打破文化傳承的疆域,跳脫紙本上的黑白,刺激更多感官來體驗不斷流變與演繹的文化。

當藝術和中藥文化發生碰撞,想像力就成了貨真價實的超能力,帶我們以各種形式去認識廣大文化中的各種議題,並能獲得更具象的文化和自我認知;也就是說,中藥文化裡的藝術創作能拉近人類與文化的距離,建立更深層的體驗和了解。

以下《土地 thóo-tē》就將從陶瓷藝術到建築空間美學激發大家的想像力,一睹中藥文化和藝術創作的可能性。

藥與陶瓷

2017年,一場在台北朋丁的展演活動 — — 《金草中藥行 Gold & Green》——就以中藥材和中醫文化為啟發、以「陶土」為媒介,重新詮釋幾近失落的傳統中藥飲食文化。

《金草中藥行 Gold & Green》陶瓷雙人展是由奧地利資深陶藝家 馬提亞斯・凱薩 (Matthias Kaiser) 和台灣土生土長的新生代陶瓷藝術家 陳向榮共同創作。從藥材單到器具,兩位藝術家以最根本的行腳走訪與觀察來研究中藥,讓金草中藥行得以中西合璧的形式,梳理對於藥材與中藥飲食文化的想像。

「(因為這次中藥房計劃,) 我頗驚艷於中醫文化裡高度的文學、藝術涵養以及哲學性的思考。」在一則與藝術家的對談中 陳向榮提到。

撇除安慰劑效應或科學療效等作用,中藥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同 陳向榮所說,這項已有千年歷史的中華飲食文化,富含許多對文學、藝術和哲學的互感關係。過去文字中許多關於中藥飲食文化的療效和奇聞軼事,便透過藝術家巧妙地注入個人情愫與陶土藝術創作,在視覺具象化下得到傳承。

(左) 金草中藥行 Gold & Green;(右) 針灸 Golden Acupuncture Needles,Matthias (photo credit: 朋丁)
(左) 蜂蜜 Honey;(右) 冬蟲夏草 Caterpillar Fungus,陳向榮 (photo credit: The Fruit Shop)
(左) 龍衣 Slough;(右) 靈芝 Lingzhi Mushroom,陳向榮 (photo credit: The Fruit Shop)

藥與建築

2019上半年,台灣致力於傳承漢方文化的中醫藥行 意一堂攜手日本新銳建築師 片桐和也 (Kazuya Katagiri) 策劃了《漢方:找回生活與身體的秩序》,從中醫師看診方式,讓大家反思生活中漢方文化的細節與習慣,並期待觀眾由中藥材最初的樣貌中,和精氣神合一的自我相遇。

繼去年和 片桐和也以及 質物霽畫共同打造《THE CONTEMPORARY CITY:中醫美學新邊境》一展,帶領大家在傳統中藥文化脈絡中發掘生活美學;此次《漢方:找回生活與身體的秩序》同樣由 片桐和也操刀,解構傳統中藥材,並以空間美學來為中醫進行重新詮釋,新舊並存的中藥行因而形塑,讓觀眾在展覽空間中切身體驗互動式的新中藥美學世界觀。

新興架構的中藥行場域裡,觀者可依測驗了解自身的五行類型、由「子午流柱」認知依時間作息調理養生的重要性,學會找回和自我身心共處的方法 — — 與展覽主題相互呼應。中醫藥飲食文化在深入淺出的展演空間裡,得以延伸傳統文化觸角到我們的現代生活當中。

(左) 塔形展示台 Tower Display;(右) 意一堂 江錦輝醫師 (photo credit: 意一堂)
(左) 花形展示台 Petal Display;(右) 小裝置 Assembly of Small Units (photo credit: kad)
(左) 1毫米真空包裝 Ultra Thin;(右) 透明與柔軟的燈具 Lightness and Softness (photo credit: kad)

一趟探尋自我的過程

除了陶瓷和空間建築所建構的中藥文化探尋外,我們也在 謝宜潔於2014年發表的論文《中藥元素置入角色造型設計之創作研究》裡,遇見視覺藝術擬人形象化的中藥文化。

視覺藝術裡的中藥文化傳承

中藥至今一直仍是許多台灣民眾尋求治療病痛的辦法,再加上藥食同源的飲食文化,日常飲食裡我們也相對在意其中的保健與養生,讓中藥文化的燭火即使面臨日漸黯淡卻仍然不滅。再者,近年來「養生」意識抬頭,讓「漢方、中藥」等詞彙,和健康幾乎劃上了等號。

然而,幾近斬斷的根源讓我們無法明確理解中藥文化,許多與時俱進的觀念若沒有持續更新和應用,便有可能致使災難性的後果 — — 對文化傳承、抑或是人類自身皆是。這個根源就如同前述所及的民族情感,座落於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共感之鏈,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根。

面對這樣的文化危機,創作者思索視覺藝術介入其中後,能否有更寬廣的作為與表現?能否更普及地宣揚與傳遞中藥學理與知識?能否以圖像學、視覺美學和哲學的角度,為文化根源進行闡釋?

不一樣的妳:擬人化的中藥材角色

對抽象概念的具象化闡釋,創作者以視覺圖像、擬人形象、社會潮流演進等發展創作,從藥學系統架構、五行五色藥性與性味等進行洞悉,最終擷選十種中藥材:五味子、烏梅、黃連、側柏葉、人參、枸杞子、麻黃、川芎、鱉甲、珍珠母,擬定擬人視覺角色設定以及肖像創作。

五種顏色、十項藥材、十個主題、十件創作、二十件作品,以人物設計的方式讓觀者可以趣味性的角度認識人型化的中藥材,並藉由此系列創作建構人與中藥文化的新關係。

【五味子】屬木、色青、志怒,有改善眼疾之療效。
【黃連】屬火、色赤、志笑,黃連多切片製藥,以此製成髮飾配件。【人參】屬土、色黃、志思,多產於天冷環境,以服飾呼應產地特性。
【川芎】屬金、色白、志悲,川芎切片製藥後的紋路頗具特色,以髮飾強調表現。【鱉甲】屬水、色黑、志恐,鱉甲為動物背甲,花框以整隻鱉和鱉甲圖串連動物和身體部位的關聯。

與藝術性的呼應

透過視覺化的角色呈現中藥材的「個性」,視覺圖像中散發出的是「她們」各自的氣息,讓對於認識中藥材一事能有不同於以往的感受和衝擊。此視覺藝術裡的層次正好反應了廣義藝術的「傳遞」情感作用。

正如前言所述,當藝術與中藥文化的交會之時,有許多得以發揮與延伸的機會隨之而生,讓沈重又繁雜的文化議題在創作過程中,產生新的思辨與闡釋,並且以更通俗、更順應當代自然社會發展的表現方法,重新勾勒文化的樣貌、串連起我們和中藥飲食的關係。

相關網站

▶︎ 朋丁 Pon Ding
Facebook|朋丁 pon ding
Instagram|pondingspace

▶︎ Matthias Kaiser
Facebook|The Loyal Exports
Instagram|matthiasjosefkaiser
Website|The Loyal Exports

▶︎ 陳向榮
Facebook|The Fruit Shop
Instagram|hey_hsian

▶︎ 意一堂
Facebook|意一堂中醫診所
Instagram|essentia.officia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