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後的台灣藝術脈絡

林心衡Ellen
藝若是 Those As Art
Jan 18, 2022

台灣座落在亞洲太平洋之上,比鄰於中國、日本等歷史悠久的強勢國家間,以及其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在16世紀中葉便成為東亞貿易樞紐,台灣也在這樣的歷史、地理背景上上時常「四面楚歌」。

本文將試圖爬梳台灣經過數百年殖民下的藝術脈絡,並著重以近代中國崛起後,台灣當代藝術在特殊的歷史地理環境下,如何發展的可能性預測。

一、文獻探討

(一)早期的台灣美術

經荷蘭殖民、鄭氏王朝侵台帶入大量漢人移民,台灣住民的社會關係逐漸複雜,而到了二戰日本殖民時代,則首次引入「美術」概念,為台灣的藝術揭開歷史性的一頁。

彼時大日本帝國進入「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結束鎖國政策後積極接受西方文明,畫家們也紛紛旅行歐亞大陸,學習新知識記錄各地風情[1]

以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為首的駐台日本藝術家以「西畫」作為主要表現形式,更教授陳澄波、倪蔣懷、李石樵等台灣名畫家(以上皆師承石川欽一郎),影響台灣美術甚深。

(圖一)石川欽一郎《福爾摩沙》,約1907年
(圖二)陳澄波《淡水夕照》 1928–1936年間
(圖三)倪蔣懷《八堵橋》,1929年

然而,二戰過後,國民政府佔領台灣,時代和政權的挪移,也在藝術家的作品中出現端倪。在李石樵的《市場口》中,一名打扮時髦,身著旗袍的女子闖入畫面正中央,與周圍環境產生對比,戴上墨鏡遮蔽眼神,也為這位『外來者』增添不少神秘感,同時也給觀者一中不安的感覺。

李石樵《市場口》,1945年

而過兩年的作品《建設》中,畫中人物也轉換為勞動者,是李石樵假設國民政府來台後努力建設的情形,兩者在不同的層面反映了台灣的社會現實,甚至隱含著批判的意識。[2] 但值得注意的是,《建設》畫面左後方的紅衣私菸攤販,也表達了李石樵對228事件的強烈控訴。

李石樵《建設》,1947年

(二)「中國」局勢與台灣的關聯性

在1945–1947年間,彼岸的大陸(地理意義上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兩大政權政爭,國民政府節節敗退到台灣島上,並進一步「自我宣言」式的佔領,強行將「中華民國」和「台灣」綑綁。

在種族上,國民政府在種族上(不是民族上)與台灣人同屬漢人,但在民族上已有了「台灣民族」即「中華民族」之別。[3]

佔領台灣之後,民國政府實施極權統治。1947年的228事件、1949年起的台灣白色恐怖,足可見當時政府與台灣人民間的不對等關係。

而在1971年,中華民國正式退出聯合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此事奠定了爾後「正統中國」的政治的正當性,中華民國在國際也幾乎泡沫化。

時至今日,我們依舊以中華民國為正式國名,也意味著台灣始終無法跟「中國」脫鉤。無端被捲入鄰國內戰的台灣,至今仍未擺脫殖民,而共產黨所領導的「新中國」,更一步步擠身「超級大國」,為中華民國台灣帶來巨大威脅。

從1978年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2001年,中國加入WTO,正式進入國際貿易市場,憑藉廉價的勞動力,中國成為世界的代工廠,從 1979 年至 2006 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平均增長 9.7%。中國經 濟的崛起已是無法否定的事實,甚至不少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已逐步超越西方工業 國家,逐漸邁向全球第一。[4]

經濟局勢的扭轉,連帶改變了政治、社會體系,中國所信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一黨專政』,與歐陸及美洲的民主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甚者,習近平執政以來,中美關係逐漸惡化,甚至比六四屠殺之後的那幾年還要冷淡[5]而從2010年代起全面開啟『新冷戰』,令世界陷入二元對立的態勢。

對台灣而言,美中關係與國共關係千絲萬縷,更與台灣的未來息息相關。

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連戰正式訪問中國,「連爺爺,您回來啦!您終於回來啦!」中國的小學生歌舞表演第一句就精準點出連戰此行的目的,中國國民黨與共產黨的「暗中苟且」檯面化,兩個政權互相敵對的狀態走向歷史,中國統一的論調正式拉開帷幕,其中又以共產中國強勢領先。

鑑於台灣與中國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我們身陷的威脅、恐懼,比起東亞諸國而言更為深切。而習近平主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實施有效的極權統治,在文化方面採取『審查式』政策,並加強意識形態的審查,此舉無疑大範圍的限制了創意產業的內容,在中國大規模壟斷市場的態勢下,台灣的創作者如何生存?或者如何用藝術形式表達控訴,更長遠的來說,對抗中國新型態的霸權,如何納入台灣當代藝術的脈絡之中,則是本文所討論的核心問題。

[1] 《不朽的青春 台灣美術再發現》(2020),林曼麗,顏鵑英,蔡家丘,邱函妮,黃琪惠,楊淳嫻,張閔俞(2020),頁38

[2] 《戰後初期(1945–1949)──── 李石樵的寫實群像畫與台灣社會》(2008),議藝份子 第10期,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夏亞拿

[3] 《簡明台灣人四百年史》(2017),史明,頁226

[4] 《中國經濟崛起之全球挑戰》(2007),童振源,頁1

[5] 《走向帝制 習近平與他的中國夢》(2016),余杰,頁388

二、研究內容

筆者立基於羅秀芝所著《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議題篇:文化・殖民》(2003)中的研究,著重描繪在中國壓迫之下台灣美術脈絡,並粗略將本研究分為三個部分:

(一)擺脫「中國」的枷鎖

騙局的揭露,必須先認知到被欺騙的事實。台灣雖已逐步邁向自由民主,但本質上仍未脫離中華民國殖民,若不先將問題意識釐清,則無法進入近一步的討論。

提到台灣當代藝術中的政治批判性,就不得不提到梅丁衍。梅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恰好體現筆者這一論點,隨著孫中山肖像的拼圖落下,底下的毛澤東肖像浮現,意味著兩個中國本為一體。

(圖六)梅丁衍《三民主義統一中國》,1991年

而同樣來自梅丁衍《kiss III》中,著台灣原住民服飾的女子主動親吻京劇裝扮的男性,可以理解為文化的「獻身」,性別角色在這部作品中,似乎也呼應著兩者間的權力不對等。

(圖七)《kiss III》梅丁衍,2003年

姚瑞中也是批辦意味極強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在《萬萬歲》中,演員身著威權象徵的軍服,在巨大國民黨黨徽之下振臂高呼「萬萬歲」,姚表示:

只要以萬歲之名稱呼,都有著君權神授的的封建思想,就算再怎樣萬谷流芳,帝王還不是照樣橫躺陵寢。[6]

雖慶幸我們已不需對著政權高喊萬歲,但過去人人將三民主義倒背如流的歷史,還是在這件作品中被保存下來。

(圖八)姚瑞中《萬萬歲》,2013年,單頻道錄像

而近年(2020)他所策展的《犬儒共和國》展覽,則大篇幅的批判「犬儒思想」:

2020年5月,一個虛擬國家「犬儒共和國」(Republic of Cynic,簡稱R.O.C.)在中華民國首都台北成立。採用了相同英文縮寫「R.O.C.」的犬儒共和國,是依附在中華民國的一個平行組織,也是這個政體的幽靈、幻覺、潛意識,自冷戰歷史中萌生,在當代世界中陰魂不散。此「國中國」是由藝術家姚瑞中所創建,以「寄生宿主中華民國」為概念,探討美、中、台自冷戰以來複雜的國際關係,以及當前的新冷戰態勢下,國族認同的魂與體。[7]

(圖十)姚瑞中,《犬儒共和國 展覽》2020年

吳瑪悧的作品多以環境藝術為主,偶爾也有對時局的批判。《愛到最高點》是借了1989年發行的同名愛國歌曲之名諷刺,展出時擺放製作成國旗造型的蛋糕,並放置到其腐爛、發臭,藉以諷刺『中華民國』像是華而不實的派對蛋糕,時間會體現初期腐敗的本質。

(圖十一)吳瑪悧《愛到最高點》,1990年

(二)直面中國的威脅

梅丁衍在《哀敦砥悌》中,諷刺中華民國不停流失邦交國,而究其主因,仍然是因為國共都各自宣稱自己是『正統中國』,而世界各國也受到中國當局的施壓或攏絡,導致中華民國產生外交的困境。

(圖十二)梅丁衍《哀敦砥悌》,1996年(2016年復刻展覽)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時《哀敦砥悌》曾在台北市再次展出20週年復刻版,當時台北市長柯文哲和台北市議員連聲批評『非常不恰當』,讓梅丁衍不禁感嘆「作品的前衛性居然遲了20年」。筆者則認為這一現象,體現了民眾在「揭露騙局」的意識仍在啟蒙階段,台灣若不擺脫「中國」的論述,便無法在國際中立足。

《決戰境外系列-關於平行思考》中,梅也透過好萊塢式的影像拼貼將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現為總統府)至於海中央,受到四面八方的戰機襲擊,表現台灣幾百年來不停受到外來殖民者入侵,且到如今兩岸更為緊張。

(圖十三)梅丁衍《決戰境外系列-關於平行思考》,2000年

《他玩你死》有著姚瑞中典型的直白嘲諷風格,以「TAIWANESE」的諧音「他玩你死」,搭配著性交的動作,直觀地讓人聯想到台灣受人欺凌的處境。其中頭戴惡魔角的紅色男性正用力「幹」著狗頭人身的綠色女性,想傳達的訊息不言而喻。

(圖十四)姚瑞中《犬儒外史系列-他玩你死》,2004年

(三)建構台灣自主性

經過繁複的解構,重塑台灣主體的美術脈絡也隨之崛起,屏除批判性,將台灣意識內化在作品中已是現今台灣當代藝術的主流,許多年輕的台灣當代藝術家以台灣的生活視角出發,描繪獨特的台灣美學。

張立人《戰鬥之城系列》動畫的第一集名稱即為「台灣之光」,虛構一個世界末日的時空,而主角陳志強(台灣人)竟是導致末日的元兇,社會開始掀起一股「獵殺陳志強」的狂熱,讓台灣阻止世界末日,為地球除害。無釐頭的風格中蘊含著台灣期望登上國際舞台的強烈渴望。

(圖十五)張立人《戰鬥之城系列》,2011年,動畫

攝影師沈昭良則田野式的拍攝台灣特有的電子花車文化,在他的《STAGE系列》中,花車總是明豔耀眼,讓日常中出現的事物更凸現處一股綺麗色彩。

(圖十六)沈昭良《STAGE 系列》,2011年

而與之呼應的是吳天章致力於打造「台客美學」,在《永協同心》、《瞎子摸巷》等作品中,使用近似塑膠的人工表皮、高飽和度的色彩呈現出一種詭異妖嬈感,描寫的台灣底層的悲歡離合,卻獨有一種「俗到發亮」的美感。

(圖十七)吳天章《永協同心》,2001年
(圖十八)吳天章《瞎子摸巷》,2008年

攝影師林柏樑深受藝術家席德進的影響,在《對視》系列中攝有大量傳統廟宇的交趾陶肖像。和沈昭良同樣採取田野式的攝影,但兩人關注的主體不同,也建構了台灣民情的多重樣貌。

(圖十九)林柏樑《對視》系列,2016年
(圖二十)林柏樑《台灣本土人物 系列》,1996年起

楊茂林更是從1990年到2003年間以《MADE IN TAIWAN》為提名進行系列創作,其中包含《大員紀事》、《MADE IN TAIWAN・肢體記號篇》等多部作品,從政治、歷史、文化各種角度,對台灣進行解構及批判,並在2015年策劃了《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集近年作品之大成。

MADE IN TAIWAN」(台灣製造)是國際間行之有年台灣品牌的商標,也是台灣得以宣稱自身獨特性的表徵。楊茂林將之挪用為藝術符碼,揭櫫台灣文化定位與認同的命題,企圖在建構台灣藝術圖像的同時,凸顯台灣藝術主體性的議題。[8]

(圖二十一)楊茂林《熱蘭遮記事》,1993年

曾任高美館館長,同時是知名當代藝術家的李俊賢,在 1990 至 2000 年間,曾展開為期十年的「台灣計畫」,走訪 12 條路線,深入台灣各縣市最本土、在地的台灣文化。並於 2010 年與多名藝術家共通發起壁畫創作團隊,將藝術創作帶入自然與人文景觀,展現藝術走進土地與人民生活。

(圖二十二)李俊賢《高雄意識》,2000/2017年

研究小結

爬梳完台灣美術發展的脈絡,發現有別於香港或中國藝術家對於「共產中國」的批判,台灣的藝術家更聚焦在「民主中國」本質的揭露,這無疑是因為台灣目前仍處殖民狀態所致。且近年當代藝術圈「強調台灣主體性」已深入骨髓,也讓這類型的藝術作品市場趨於飽和,台灣當代藝術如何作爲政治表態?似乎能開創另一種可能性。共產中國無論是政治上、商業上的強勢崛起,已為現時的民主世界帶來威脅,對於極權勢力的洞察及批判可能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6]《姚瑞中「萬萬歲」 / Yao Jui-Chung — Longlong Live (2013)》,姚瑞中Yao Jui-Chung YOUTUBE頻道(2013)

[7] 《犬儒共和國》官方網站(2020),姚瑞中

[8] 《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2015),楊茂林,台北市立美術館網站

三、針對本研究所提出的回應 — — 延伸創作

筆者同時兼具創作者及政治工作者的雙重身分,創作出《支那帝國》系列,主在批判中國新型態帝國主義的無限制的擴張,及其態勢將為台灣造成的威脅。

其中,第一件作品為《火星佔領宣言》,西裝革履的男子,展現出想文明靠攏的模樣,頭上卻蒙上五星旗,去除了可辨識的五官,在這種狀態下,「人性」似乎不再重要。對著剛踏上的土地擺出佔領者的姿態,發表著「宣言」,實際上卻非常野蠻。

(圖二十三)林心衡《支那帝國:火星佔領宣言》,2022年

隨著支那帝國的侵略意圖擴張,凡所到之處都是領土,為了超越美國的登月紀錄,支那帝國率先一步登入火星,並發布佔領宣言,然而,他們真的登上火星了嗎⋯?佔領宣言,又是向誰宣稱?

參考資料

《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議題篇:文化・殖民》(2003),羅秀芝

<藝術─政治─主體:誰的聲音?──論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的政治發言>,《台灣美術期刊》第70期(2007年10月),劉紀蕙 。

《不朽的青春 台灣美術再發現》(2020),林曼麗,顏鵑英,蔡家丘,邱函妮,黃琪惠,楊淳嫻,張閔俞

《戰後初期(1945–1949)──── 李石樵的寫實群像畫與台灣社會》,議藝份子 第10期(2008),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夏亞拿

《簡明台灣人四百年史》(2017),史明

《中國經濟崛起之全球挑戰》(2007),童振源

《走向帝制 習近平與他的中國夢》(2016),余杰

《萬萬歲》姚瑞中/ Yao Jui-Chung — Longlong Live (2013)

《犬儒共和國》官方網站(2020),姚瑞中

《MADE IN TAIWAN楊茂林回顧展》(2015),楊茂林,台北市立美術館網站

--

--

林心衡Ellen
藝若是 Those As Art

政治工作者|藝術研究生|平面設計師|配音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