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與田野對當代攝影的操作

騙子王
藝若是 Those As Art
Jan 21, 2022

摘要

相機的使用如今對於現代人來說是很稀鬆平常的,而田野調查對攝影人來說卻是很陌生又很熟悉的詞彙,從藝術家李俊賢1991年至2001年所創作的台灣計劃出發,討論當代攝影藝術中一種潛藏的田野關係。

前言

田野調查(fieldwork)是人類學學科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它把人類學家從書桌上的學者變成參與當地人生活中的學者,參與與觀察成為田野調查最基本的屬性,透過累積經驗和訊息來達到了解某一群人或事件目的,而攝影術的發明可以作為最直接與最真實的觀看方式,相機成為人類學家除了文字記錄外最重要的輔助工具,從那時起攝影擔任現場目擊世界的功能,蒐集、紀錄、儲存、編目、踏查和分類世界上有形物質拍照,協助我們建構一個知識體系【註1】,蘇珊.桑塔格說:攝影就是收編被拍攝的事物,其意義是使人感覺與世界發生了某種類似知識的關係【註2】。田野調查方法已經被廣泛用於在人類學家、民族誌學者、考古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等等自然科學和社會學領域,現今田野與攝影不是只有作為知識生產的理論工具,而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它也可以是哲學的也可以是詩性的。

關於台灣藝術家的風土踏查,從1920年代起年輕台灣畫家就結伴搭火車旅行寫生,是行旅,也是追尋,他們飽覽各地的風景特色,從台灣的地景生態中,畫出面貌【註3】。1970年代席德進對台灣的民間文化與傳統建築踏查【註4】。1987年解嚴後,台灣藝術自我反思,建立起台灣藝術中的本土意識。1991年李俊賢執行的台灣計劃,可作為90年代後以全台灣的人類學式田野踏查創作計劃。­­­­­

John Lamprey 【注5】
1868-1869 年馬來亞男性的字體和剖面圖

【註1】Gerry Badger 攝影的精神 頁24
【註2】Susan Sontag 論攝影 頁28
【註3】簡秀枝 台灣美術再發現,正跟時間賽跑 yahoo
【註4】陳伯義 啟蒙與復返:從幻燈片的田野研究,投映席德進與林柏樑的建築踏查 典藏
【註5】 John Lamprey 倫敦民族學會秘書,1869年在民族學學會雜誌發表人體照片測量製作系統,此照片為英國皇家人類學會攝影收藏

落實在地的台灣旅程

李俊賢–台灣計劃

李俊賢的台灣計劃進行十年,1989年他從紐約回到高雄,當時台灣正經歷1987年解嚴之後的轉變期,大家都在尋找關於台灣本土自身歷史,充滿自由活力的氛圍正在台灣文藝界瀰漫著,回台灣的兩年後在1991年開始展開台灣計劃,初期是和倪再沁、陳水財、蘇志徹,四人一起啟動的展覽創作計劃,從台灣的偏鄉開始展開,由台東出發,依序到了苗栗、澎湖、花蓮、宜蘭、南投、彰化、雲林、嘉義、屏東、高雄十二個地方【註6】,這個計劃的初衷在於,透過親身行腳方式,實地參與台灣各地環境和文化,並且以在地的素材為創作的激發原點,李俊賢說:田野本身不是藝術,要靠藝術家想辦法才能變成藝術【註7】,從他的自述中說:台灣計劃比較接近一種碎形田野的環境式身體經驗,例如在烈日中獨行澎湖的無人公路中、黃昏時獨坐在台東山腳下的小學教室前、在雲林西北角的貧脊產業道路看到勞斯萊斯汽車、台東富里到泰源路邊看到阿美族豐年祭,雖然有一段時間了,但當時的身體感受和視覺意象還是非常清晰。策展人龔卓軍說:碎形田野對藝術家而言,形塑的其實是特異的感性經驗,而且多為孤獨而強烈的存在。李俊賢的碎形田野並沒有特定強調歷史主題,而是透過直接的身體感官和各地方誌的文獻閱讀,自我內外在對應,把這些碎形的台灣思維聯繫在一起,從地方自然人文和歷史角度探索出發,以多樣異質的自我身體感受和視覺意象化為創作【註8】。在紐約留學的期間,各式各樣的種族和多元文化的刺激衝擊,李俊賢才開始回頭思考:什麼是台灣文化,自己又是什麼個體?在紐約的三年他找到自己作為藝術家的理由,也開始深掘自己對台灣的本土情懷,以前年輕的他都是聽西洋歌曲,到紐約才開始聽台語歌曲【註9】,李俊賢說:美國包容多元的開放性及後現代思潮中回歸人性與多元並陳的觀點,顛覆了他過去對於藝術和文化的認知。在十年的台灣計劃復返踏查中,他也認識一群不同地方與部落的藝術朋友,苗栗他看到了保留大量傳統客家文化與日治時期殖民風格,南投則讓他體驗了與漢文化迴異的原住民文化,對於台灣人文的重新發現,也成為驅動他本土化策略及關照南島文化還有常民文化議題的藝術創作起點。【註10】

李俊賢 台灣計劃-台西海邊 2000

【註6】龔卓軍.許遠達 跟著俊賢去旅行 頁30

【註7】孫曉彤 凝視的身影 頁264

【註8】龔卓軍.許遠達 跟著俊賢去旅行 頁30.31

【註9】孫曉彤 凝視的身影 頁265

【註10】孫曉彤 凝視的身影 頁264

傳承台灣計劃精神的海島踏查

楊順發–台灣水沒

時常謙虛說自己是黑手勞工的楊順發,在自己創作歷程中受到李俊賢台灣計劃啟發影響非常的深,2003年李俊賢策劃的黑手打狗展覽交流中,李俊賢跟他說:藝術家應該要關心在地、關心高雄、要用點時間關懷、觀察高雄的現象【註11】。接著他對自己做了省思:我能為高雄做什麼?高雄的特色是什麼?要怎麼表現高雄與其它地方的不同。

中鋼員工的他開始觀察高雄工業的發展與變化,他用攝影紀錄高雄這座工業城市樣貌,從底層的勞工、工業建築到信仰廟宇,2007年更發起了當時台灣最大規模紅毛港遷村案的彩庄紅毛港活動。從業餘沙龍攝影到當代攝影創作然後進入社區與社會連結,不斷的自我挑戰和自我探索,2015年魚刺客李俊賢發起海島、海民角度,來思考台灣藝術的主體性,身為魚刺客的成員楊順發也拍攝了拆船廠等高雄系列海岸線紀錄創作,同年間的台灣水沒計劃是他跨出高雄海岸線的攝影創作計劃,在視覺方面也突破自己的視覺美學,台灣沿海受到養殖漁業和工業用水,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倒灌的情形,尤其是雲嘉南地區一帶更是嚴重,楊順發觀察到這個現象,並拍攝了沉沒水中的房子,而因為拍攝地緣的關係,又發現到雲林外海昔日做為空軍炸射的靶場及軍用碉堡都沉沒在水世界之中,而進而發展出台灣水沒另外一個系列保家衛國篇【註12】,以及彰化沿岸一帶象徵台灣精神的台灣土狗TAWAN TO GO系列還有海洋劇場系列,立志要踏查全台灣海岸線的楊順發,從南台灣高雄的工業港口出發到台灣西岸的潮間帶,在這6年間不斷的觀察每個地區的海岸線差異性,這不是只有藝術家的個人化和內觀而已,促使他架高梯子在水裡冒險拍攝台灣水沒是一種從地方出發對於台灣土地的一份認同感。

楊順發 台灣水沒 2016

【註11】姚瑞中 攝影訪談輯3 頁174

【註12】陳立民 這是陸地呢?還是一片湖泊呢? 楊順發台灣水沒系列 藝術認證88期

針對台灣環境與時事的田野調查

吳政璋–台灣美景

吳政璋的台灣美景系列曾在國內外獲得不少藝術創作獎項,早期在高中的時候就抱著對攝影的熱愛加入攝影社,而那時候台灣的攝影風氣是屬於比較沙龍攝影風格,大學時期上了游本寬老師的攝影課而打開攝影新視野【註14】,台灣美景是吳政璋長期觀察台灣社會環境變遷,以創作者自己本身入境用閃光燈對著臉連續曝光方式,造成頭部曝光過度而產生的無臉人融入所拍攝地景環境中,第一張的台灣美景創作拍攝場景是在他所任教的學校,那時候用強烈用臉部曝光過度藉由作品來表達對學校的不滿,第二張是拍總統府為了呼應當時後的經濟蕭條、人民苦悶,社會上的種種問題,總統府的政治政策就是影響百姓生活最直接的一個象徵。
透過自身對於台灣這個環境的觀察和體驗,平時吳政璋就在筆記本裡填寫著台灣美景要拍攝的地點和作品中想表達的問題意識【註15】,最遠跑到台東美麗灣,離島澎湖去拍攝【註16】,挑選關於對台灣社會變遷還有環境問題的特殊意義場域,如:八八災的漂流木、佳冬魚塭的水管、為了商業需求設置在路口影響交通安全的廣告招牌、台西鄉與麥寮之間的六輕汙染等【註16】,在結合閃光燈讓臉部曝光過度讓人感覺視而不見且盲目的觀念行為,台灣美景系列的地景考察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土地以及台灣社會現況的相互關係。

吳政璋 台灣美景 2009

【註14】姚瑞中 攝影訪談輯4 頁41

【註15】姚瑞中 攝影訪談輯4 頁46

【註16】姚瑞中 攝影訪談輯4 頁51

【註17】姚瑞中 攝影訪談輯4 頁47

無計畫的田野漫遊者
陳以軒–遍尋無處

輔仁大學廣告系畢業後,陳以軒到廣告公司做行銷工作3年多,本來是志成為企業家【註13】,當初辭職出國要念MBA,沒想最後是去紐約念了個普瑞特藝術學院的攝影碩士,2011年在紐約聽了Alec Soth的演講,聽他說他是怎麼愛上公路攝影的,公路攝影是多麼浪漫至極,那時候陳以軒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做一個台灣版的公路攝影,同時也想更認識台灣這片土地。

2011年是他出國後第一次返台,接著台北出發開啟他的公路攝影環島之旅,從台灣的西邊一直向下經過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到屏東,接著從東邊而上經過台東、花蓮、宜蘭,最後回到台北,他那時候開著車載著一堆底片,不走高速公路,在路上看到有興趣的人事物景色就下車拍攝,幾天後他覺得所有的城市都長的一樣乏味,偏鄉間也都過於相似沒什麼有趣的地方,反而是城鄉兩者的交界地帶的人性足跡能引起他的興趣,在遍尋無處作品中多數殘破的場景和背對著鏡頭看似孤獨的人群,有一股淡淡的憂傷,陳以軒說:2011年暑假回台灣,我以為公路攝影是很羅曼蒂克的事情,我甚至有種感覺,我覺得我不是屬於這裡的人。接著他便踏上了公路攝影的旅程,或許像公路電影一樣,劇中的主角往往為了某些原因而展開一段旅程,劇情會隨著旅程進展而深入描述主角的內心世界,陳以軒在那些沒有明顯資訊的場景,看見自己的主體性而拍攝了自己。

陳以軒 遍尋無處 2011

【註13】姚瑞中 . 章芷衍 攝影訪談輯1 頁133

結語

田野調查雖然是人類學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可以說是連接人類學和攝影的主要關係鏈,但無論在紀實攝影還是當代攝影領域,對田野調查方法的運用都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我們拍攝的人事物的社會與文化背景。
從李俊賢行腳的台灣計劃用照片或影印拼貼去結合身體的環境存在感受,利用畫筆甩、潑、灑、噴動作或是在俗民地景中的幹譙國罵來圖繪他的旅程,楊順發受到李俊賢話語影響而背負著藝術家要有社會責任的使命,從工業高雄踏查到台灣西岸海岸線的台灣水沒,吳政璋透過身處環境展開台灣地景肖像的台灣美景計劃,陳以軒以公路攝影踏上環島旅程來尋透過攝影來對話找回遍尋無處的自己,這四位創作者雖然處於不同的世代還有學術身分,但在創作的內容上還是以自身生命經驗,台灣自然與人文社會環境的踏查探索,從個人的主體性向外延伸,不斷的反覆消化批判,化為藝術家的創意思考,就像策展人龔卓軍說的:藝術家或許進行的是一種生命的實驗,是一種長時進行的軟田野【註18】。創作就很像跳下大海中前往一個不存在的彼岸,不回頭的往那個不存在不斷往前游,就只有自己才可以摧毀自己的作品。

【註18】龔卓軍.許遠達 跟著俊賢去旅行 頁34

參考文獻

攝影的精神 Gerry Badger

論攝影 Susan Sontag

跟著俊賢去旅行 龔卓軍 . 許遠達

凝視的身影 37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的生命歷程與藝術創作 孫曉彤

攝影訪談輯1 姚瑞中 . 章芷衍

攝影訪談輯3 姚瑞中

攝影訪談輯4 姚瑞中

創作延伸

一路上的風景 - 下南田 /林于椉 2022

鮮少踏出高雄的我,在一次的花東旅途中,突然迷戀起車窗外的景色,
回到家中我用google街景進行模擬的踏查接著截圖並輸出2吋照片,利用燈箱放大鏡近距離觀看更多街景的細節,並模擬移動中車子所傳達的身體感與視覺感,那天在台26線車窗外的南田路段景色讓人想起,忙碌的我們有多久沒有再片刻間轉化成萬物的當下了。

一路上的風景-下南田 全圖
一路上的風景-下南田 局部#1
一路上的風景-下南田 局部#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