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與議題對於藝術博覽會的重要性-以Bouncing Art Show為例

Jack chen
藝若是 Those As Art
14 min readJan 21, 2022

一、前言

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藝博會)在近十年的藝術市場成為銷售市場主力之一,根據2015年3月荷蘭馬斯垂克歐洲古董藝術博覽會(The European Fine Art Fair)公布《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2015》,內容指出2014年,全球藝博會成交額達98億歐元,而千禧年後 ,多數畫廊仰賴藝博會銷售藝術品,來維持一整年收入。據該報告統計,畫廊在藝博會的成交額約佔整年度收入40%,國際藝博會有21%,當地藝博會則佔19%。而畫廊直接販售作品的成交額只佔整年度收入6%。[1] 近年全球藝術市場調查多倚靠瑞士銀行(UBS)與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在春季都會發表《環球藝術市場報告》(Art Basel and UBS Global Art Market Report),其中針對藝博會的數據,筆者整理如下:[2]

2014年全球約舉辦180個藝博會,成長至2020年的365個。而臺灣2022年預計有15個博覽會產生,本文將從全球宏觀的博覽會歷史切入,約略介紹臺灣博覽會的發展,延伸至探討新興博覽會Bouncing Art Show的發展可能。

二、從全球藝術博覽會歷史看臺灣博覽會發展

博覽會或展覽會(fair or expo)泛指規模龐大、特定主題、展出者和參觀者眾多的活動,對社會、文化以及經濟的發展能產生影響並能起促進作用的展覽會,世界上第一個國際博覽會多半指向1851年的在英國倫敦海德公園舉行的萬國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 of the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

就全球藝博會發展而言,若以展覽形式作簡易區分,大致上可以分為展板式博覽會與飯店式博覽會。展板式博覽會的場地多半為展覽中心、倉庫等較寬廣的室內空間,由活動式展覽板構築展覽空間。世界第一個藝博會是1967年在德國科隆舉辦的Kunstmarkt Köln ’67,即ART COLOGNE的前身,舉辦在Gürzenich 節日大廳。[3]而飯店式博覽會顧名思義就是在飯店,以房間作為展覽空間的博覽會。而全球首個飯店式博覽會為1994年的美國紐約Gramercy International Art Fair,即The Armory Show 的前身。[4]

回顧臺灣藝博會的發展歷史,首次展板式博覽會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1992年於臺北世貿一館舉辦第一屆中華民國畫廊博覽會(Art galleries fair R.O.C. ),1995年更名為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 )。[5]而臺灣首個飯店式博覽會則是由臺灣當代藝術連線2009年於臺北王朝大飯店辦理的臺北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YOUNG ART TAIPEI),之後飯店式博覽會也在臺灣如雨後春筍般興起。

將國際藝博會的發展脈絡與臺灣藝博會的歷史對照,不難發現臺灣90年代才開始有藝博會的藝術商業活動,雖然為亞洲歷史最悠久的藝博會,但也足足晚於西方25年。相對於2000年後藝博會始在臺灣的迅速發展,可以推測出以下原因:(1)資訊的發達,讓國外新興的商業模式引進臺灣;(2)臺灣商業畫廊的蓬勃,表示經濟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始能有大量的商業活動產生;(3)以畫廊作為主要展售與行銷的場域發生變化,開始部分轉向藝博會。

三、臺灣藝術博覽會概況與性質

筆者整理2022年臺灣藝博會舉辦月份如下表:

以下是臺灣藝博會城市分佈比例圖:

以下是臺灣展板式與飯店式藝博會比例:

就數量而言,不難發現臺灣藝博會相當多,1年15場藝博會平均是每個月超過一場藝博會在舉辦;就形式而言,展板式與飯店式幾乎是各半;而就地域上觀察,幾乎都是在臺北市舉辦,這樣的現象也符合一般藝博會都集中在金融發達、人口集中的都會。

就數據之外,筆者觀察到臺灣藝博會多為綜合型博覽會,美其名「綜合」,其實是缺乏特色,不論從藝術史(現代與當代)、媒材、區域的角度來看。15個藝博會中,筆者整理出幾個稍具特色的藝博會:(1)ART SOLO強調個展類型的博覽會,2014年由中華民國畫廊協會舉辦,僅一屆就停辦,2022將復辦;(2)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首個由外國博覽會公司在臺灣舉辦之國際性博覽會,集合國際一線畫廊;(3)臺灣當代一年展由視覺藝術聯盟主辦,是臺灣唯一以藝術家為展覽單位的博覽會,而不是由畫廊為單位,前身為藝術家博覽會;(4)ART MONSTER前身為玩具博覽會,作品內容多為Art Toy或潮流藝術;(5)ONEOFFS NTF ART FAIR主打潮流藝術,但另一個特色是首個可以運用加密貨幣支付的博覽會。

四、作為考察對象的場域-紐約市

筆者曾於The Armory Show 期間兩次拜訪紐約市,該時段類似於藝術週,有多個規模大小各異的藝博會與藝術活動同時進行。當下思考的問題是,全球目前可以運用藝術週形式容納多個藝博會同時進行的城市大致有:紐約、邁阿密、上海、香港、巴塞爾。不難發現同時多個藝博會進行時,客層導向將被分割的十分清楚,基礎上產品金字塔模式(Product Pyramid Business Model)就會自然成立。[6]另外是,藝博會的特色在此時也會被彰顯,有點近於品牌區隔。以紐約藝術週而言,核心的藝博會即The Armory Show,中堅型的畫廊可能會選擇The Independent art fair,新興畫廊則會參加VOLTA Art Fair,其餘還有以紙類為主要媒材的Art On Paper與相對特立獨行的SPRING/BREAK Art Show,還SCOPE 、Clio Art Fair 、NADA等藝博會。

其中以SPRING/BREAK Art Show的形式與概念較為特殊,以下大致介紹一下該博覽會。SPRING/BREAK由Andrew Gori和Ambre Kelly共同創辦於2009年。不同於一般博覽會的架構,每年活動並無固定的展演場地,像是過去在St. Patrick’s Old Cathedral School、James A. Farley Post Office、雜誌出版集團Condé Nast大樓、聯合廣場大樓,2020年則是在麥迪遜大道上的辦公室。一般博覽會都會長期在固定的地點舉辦,例如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就固定在臺北世貿展覽館舉辦,或是Art Basel HK固定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KIAF舉辦在首爾COEX一樣。固定舉辦場地的優點在於,增加消費族群對於品牌的辨識度,SPRING/BREAK以遊牧的形式在紐約市活動,但似乎這也製造出他與其他藝博會的差異性。

另外一個特別之處在於每個「展位」或「單元」都是由畫廊、藝術經紀、非營利藝術組織、獨立策展人或藝術家策劃的。每年主辦單位都會發布一個策展主題,例如2020年的主題是In Excess(過剩),然後對提案者進行挑選,該年 Spring / Break 展出800多件作品,共有100多個策展項目。[7]而一般藝博會多半是在展會內去作項目劃分,以2021年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為例,即分為「藝廊集錦」、「國外畫廊」、「藝枝獨秀SOLO」 三個項目,或者是如Art Basel HK則是分為「藝廊薈萃」、「亞洲視野」、「藝術探新」三個單元。相較之下SPRING/BREAK更接近以一種策展的方式去執行博覽會,這在博覽會執行上較為罕見。

綜觀紐約在The Armory Show 期間的藝術活動量能非常驚人,但是否能為臺灣所效法,值得討論。但舉例來說回顧臺灣藝博會歷史脈絡,僅有2019年1月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在南港展覽館舉辦,同時周邊有三個飯店式藝博會舉辦:ONE ART TAIPEI、ART FUTURE、WHAAAAAT’S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已改組),看似已初具藝術週雛形,但仍然難以達到應得效益。這有以下可能,即(1)藝術人口(參觀與消費)是否還不足以支撐藝術週形式的活動;(2)各藝博會難有明確的特色,品牌不易區隔;(3)各藝博會並無串連合作,效益難以加成提升。

五、嘗試製作新的藝博會-Bouncing Art Show

由於2020年開始全球被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國際藝術交流在成本與可行性上備受挑戰,故筆者於該年6月在疫情相對穩定的臺灣開始籌備新興的藝博會- Bouncing Art Show,並於2021年3月與臺南藝博會同時舉辦。以下為計畫籌備期所思考的幾個問題:

(一)舉辦場域的選擇

多數博覽會的選擇多數為既定空間,如展覽館或是飯店,這類型的場域提供完善的硬體設施,讓舉辦單位能有較方便與安全的使用空間,當然是租賃費用也是比較高的;另外還有是租賃空地,再請大型活動帳篷設備商來搭建帳篷,如香港的Art Central或是邁阿密的SCOPE與Untitled皆是如此,但因為技術或費用因素臺灣目前沒有帳篷式的藝博會。

在思考仿效SPRING/BREAK Art Show使用閒置空間或歷史建物的經驗,在臺南舉辦藝博會時,不得不重新思考因地制宜的問題。且在當代藝術展演中,場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許多作品的合理詮釋是需要透過場域來支撐,這也會延伸到策展主題、場域、申請者(策展人)之間的關係。

臺南作為臺灣第一個城市,擁有大量的古蹟空間,但礙於古蹟的法規與空間侷限,不一定適用作為大型當代藝術展演的場地。而臺南過去作為臺灣製造業的重鎮之一,現今亦保存不少產業閒置空間,但若要選擇鄰近市區與交通方便兼具,需要一定的篩選,還需要安全性問題。

(二)策展主題的判斷

若是要用一個以策展為核心的藝博會,讓申請者(策展人)依據主題去思考與創作,那也需要去回應當代社會。2020年全球都因為疫情去改變生活型態時,當時臺灣相對沒有受到嚴重的衝擊。這有一點如同平行時空的概念,國外的展演活動暫停與藝術機構運作停滯,更遑論一般人無法外出工作與上學。所以當國外的藝術圈已經在討論疫情下的生活時,臺灣因為環境因素,當代藝術圈在2020年時對於「疫情」其實並無太多著墨,於是在規劃2021年3月的Bouncing Art Show的策展主題時,會更偏向朝疫情下的社會思考。

(三)評審機制的再思考

有鑒於國內美術獎項與博覽會的評審機制,多為美術學院教授或所長,其實容易造成學院系統的相互照應,也難有新興觀點產生。故當時在建構藝博會的同時,也認真思考增加外國評審的可行性。同時也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是外國評審,所有文件必須英文化,這對國內的策展人與藝術家是否負荷過重。

六、實際執行與檢討

(一)前置作業

最終,Bouncing Art Show在2020年8月8日開始線上報名,以Doomsday末日作為徵件主題;並於9月2日開始陸續公佈評審名單,如下表:

並於該年11月18日公佈徵件數據,一共15個申請者(策展人),其中臺灣策展人8組、臺灣畫廊4間、香港策展人2組、日本畫廊1間。而全部徵件計畫共包含32位藝術家,其中臺灣藝術家20名、香港藝術家7名、德國藝術家2名、馬來西亞藝術家2名、日本藝術家1名。按徵件計畫作品媒材去統計,裝置作品13件、複合媒材作品11件、錄像作品7件、繪畫作品6件、雕塑作品5件、表演類型作品3件、攝影作品1件、陶瓷作品1件。最終在2021年1月22日公佈入選名單。於同年2月19日公佈地點與日期,為3月11日至14日於臺南市中西區正興街11號(原佳佳西市場旅店)舉辦。[8]

(二)活動執行

由於該場域已多年未曾使用,故累積相當多的灰塵,亦有些許設備無法使用,所幸多處水電與冷氣供應正常。3月7日進入場域內打掃,3月9日所有參展單位入內佈展。活動最終於11日正式開始,期間臺南市長黃偉哲與臺南市美術館館長林育淳皆有造訪,於11、12、13日下午另舉辦直播活動,來賓有前畫廊協會理事長王瑞棋、2021年新藝獎策展人吳介祥、現任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群、當代藝術新聞總編輯鄭乃銘、旅法藝術家林人中。

(三)事後檢討

按活動後數據整理,參觀人數約為400多人,總支出約33萬,整體活動銷售金額約在20多萬元。以下為筆者就該藝博會整體的研究與討論:

1、就臺灣藝術市場而言新興藝博會的可行性評估

目前臺灣的藝博會的數量相當多,但已經出現部分博覽會招商困難的狀態,尤其以飯店式博覽會較為明顯,這有可能是一種供需失衡的反應。舉辦單位需要負擔大量的成本去運行博覽會,而每個參展單位通常都是支付數萬元到數十萬元的參展費。所以不得不去思考,在現行體制中,有無可能進行框架外的博覽會形式。在完整運行一次藝博會後,筆者認為這種策展型的藝博是有空間可以在臺灣執行,但不會是每年都辦一次,而是需要更多時間去規劃,好讓該品牌與其他博覽會的區別性彰顯。另外,這類型博覽會是否能獨立存在,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次活動與臺南藝博同時,原因大抵是為了借助臺南藝博的現有人流,去彌補活動本身行銷費用的不足;故當Bouncing Art Show獨立執行時,是否還能吸引到相對應的人潮,需要實驗。

2、閒置空間作為實驗場域的利與弊

以產業閒置空間作為藝博會場域的好處是場地成本降低,例如本次展演活動租金約為總成本的30%,其實遠比其他類型的博覽會成本低很多。另外,因為場域不同於一般的博覽會或是畫廊空間,裝置類型作品的比例是相當高的,這與一般商業博覽會有很大的不同。就缺點而言,這類型空間會產生一些難以事先掌握的問題,例如設備的良善率,還有觀眾安全問題的考量。最後,由於是閒置空間,業主通常會很希望租出作為商業用途,故很難在活動籌備期就馬上決定地點。整體而言,若是能找到城市中具有歷史與情感意義的場域作為活動地點,實為很好的都市行銷,像這次的佳佳西市場旅店就是相當好的例子,鄰近的古蹟西市場正在維修,而過去佳佳西市場旅店又是文化人相當喜愛下榻的番店,過去也曾舉辦過許多藝術展演。

3、行銷對於藝博會的重要性

這大致可以分兩部分討論,即對於藝術圈內的宣傳,另一部分則是對於一般民眾的宣傳。前者會影響徵件的數量,本次徵件不盡理想,一來可能是第一屆多數人不了解活動內容,再者英文資料的準備對於投件者來說是否難度過高?值得思考透過不同管道對藝術圈宣傳這活動。後者會影響門票的銷售,這次的觀眾多為藝術圈從業人士,一般民眾相對比例較低。總體而言,本次活動並無行銷預算,多使用網路與媒體交換,下屆應該思考投入部分預算在推廣與行銷中。

[1] 數據參考邱家琳、王士源。TEFAF市場報告:藝術市場走向兩極。非池中。2015年4月6日,取自https://artemperor.tw/focus/906

[2] 數據來自巴塞爾網站https://www.artbasel.com/about/initiatives/the-art-market,2020年數據下滑原因為新冠肺炎影響,多數實體活動取消。

[3] 石隆盛等,《全球藝術博覽會指南2013》。(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2013),頁26–33。

[4] Gramercy International Art Fair為紐約第一個當代藝術博覽會,因大受歡迎,1999年場地移至69軍團軍械庫,改名為The Armory Show ,變更為展板式博覽會。

[5] 胡永芬著,《臺灣畫廊.產業史年表》。(臺北市,藝術家,2020)。

[6] 即市場區隔的一種現象,高階產品提供給高端客戶,中階產品提供給中間客戶,一般產品則為一般客層服務。

[7] 陳正杰,〈ㄎㄧㄤ到不行~卻生猛有力的Spring/Break Art Show!〉,《藝志》58期 (2020年3月):頁1。

[8] 佳佳西市場旅店前身為「佳佳大飯店」建築於1970年代, 是臺灣首位女性開業建築師王秀蓮所設計。2018年已歇業。

--

--

Jack chen
藝若是 Those As Art

陳正杰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研究所(就讀中) 淡江大學漢語文化暨文獻資源研究所碩士 淡江大學中文系學士 經歷 BOUNCING ART SHOW 總策展人(2020 - now) 臺南藝志月刊 發行人(2015 - now) 182artspace 負責人(2013 -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