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影像和裝置述說一個科幻的故事--許淑真《連體嬰共生計畫系列》回憶錄

蔡舒帆舒帆
藝若是 Those As Art
6 min readMar 24, 2018

我在2014年觀看了「許淑真紀念展」,當時的震撼和感動至今依然記憶猶新,除了敬佩她跟拍女子八家將、野猴和貓頭鷹付出諾大的精神和努力,我對於她幾個作品仍然是念念不忘的狀態,包括裸身面對投影的身軀然後描繪出身體的內在消化結構的《自畫像》、再次描寫17年前的微生物筆記的《操作記憶Ⅱ — 強迫性書寫》、自攝於被自己設計的「監控」系統的《告密》,最印象深刻也讚嘆不已的則是《連體嬰共生計畫》。在《連體嬰共生計畫》中,許淑真說:「在優生學裡面,都在建構一個優質的生命,我們整個案子試著在嘲諷什麼是人類有價值的東西。」[1]現在回想起許淑真的作品令我想起《亞人》[2]這部作品--在人類的未來時代衍生出新的品種是得以死後復生,截肢的身體也能萌出新芽般地復元,人類利用亞人的特性對這些稀少的亞人殘不忍賭的醫學實驗,而亞人也利用源源不絕地萌生新芽的身體展開復仇計畫。

往今皆流傳歷史上有幾件不為人道的科學實驗,包含蘇聯毒藥實驗室[3]、41計劃[4]等等,許淑真嘗試了一個既科學又歷史的方式建構了一個偽科學的藝術呈現,像似納粹實驗門格爾的實驗--納粹對集中營的雙胞胎進行實驗,該研究的中心領導是約瑟夫·門格爾醫生,他在超過1500對雙胞胎身上實施了實驗,這些雙胞胎最終只有200多人存活下來。他們還把雙胞胎縫在一起,試圖創造連體嬰。猶記我在高美館的「許淑貞紀念展」中,看著她創造了兔子連體嬰、孿生蛋等看似不人道的動物實驗,在福馬林裏頭的這些胚胎和成品,搭配著牆上世界各地的連體嬰照片,似真似假,不禁雞皮疙瘩掉滿地。《連體嬰共生計畫》裡除了偽科幻之前研究還包含了兩個錄像作品,分別是〈有時差的貓頭鷹〉、〈偽科學小說-非擬人動物故事〉。

「早期的科學是對於想像的實驗,我覺得這點和藝術是一樣的,藝術也是對想像的實踐與實驗。」[5]因此許淑真解釋「科幻」是帶有科學理論的幻境,而在她自己的研究方法中所用的為何稱為「偽科幻」,則是利用真實動物界的「連體雙胞胎」案例、以及被證實的科學理論,再勵用人類用來大量虛擬化的數位工具,大膽推論一個不存在的生物科技技術。從負負得正中獲得而來的幻想實踐。因此,這些雙胞胎是真的,而這個方法是假的,從真實案件中延伸出一個不可能及反人道的生物科技。在這系列中看見藝術家不見得是創作的唯一主體,這些藝術行為和實踐透過獸醫家的研究和理論中得出,在媒材中也才得以突破,這當然也是身為醫檢師的許淑真魅力之所在。黃明川導演也與紀念展的同一年在台北電影節上映了許淑貞的紀錄片《一個女藝術家之死》。

分析許淑真的影像結構對我來說是吃力的,因為不僅錄像作品在網路上難找,紀念展至今也逾三年記憶難存,但就於生態和多媒體藝術我仍然對許淑真念念不忘呢?我思索許久,由於我本身對影像的癡迷,認為許淑真達到了影像與裝置相互等重的平衡。當然顯而易見的概念是她的錄像作品,在時間概念中哲學化的貓頭鷹也好,在進化史中扮演重要腳色的獼猴去到擬人的過程也好,許淑真以一個「大自然教室」的方式問了一些困難的哲學問題,她在談「未知」,同時也是在談生態保育的,進而化約的在「共生」這個大方向裡。到了整個「偽科幻」的故事高潮,連體嬰的真實照片檔案式的貼滿了牆面,孿生卵依序地在福馬林中孵化以及這些動物標本,假使去掉了真實照片留下裝置,或留下真實照片犧牲掉裝置,就完全無法構成「生物科技」這件被假設完成的事。從故事線軸來看,她的做法似乎只留下故事的框架、主角和結局,中間的過程和支線由觀者自動腦補得以完成,牆上的照片是最牆大的助力,它完整了故事的張力。這令我想到小時候去的「世界驚奇博物館」,聽說只要是台灣各大的觀光景點都會有個售票的空間,最大的特點是門口會放一個水逆流直上的水龍頭,裡面則有一些金世界紀錄的影像和人面蛙身類的照片,告訴觀眾這是不可否認的真實故事!影像告訴人們一個關於真實的資訊,黑白的照片更是如此訴說著不容質疑的真實。因此,在許淑真超人類主義式的「偽科幻」故事線軸裡,「過去」不僅成為她擺脫不掉的,同時也成為現材的工具,她拍攝察看時間是否存在的貓頭鷹無非也是她自身,一個把「過去」切碎挪到「未來」的她自身。「裡面有談到『精準』的部分,我試圖在用『精準』,我也試圖在質疑精準這件事情。」[6]

[1]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 — 許淑真【「連體嬰共生計畫」系列──偽科幻之前研究】之訪談影片

https://vimeo.com/56316561

[2] 《亞人》是櫻井畫門的日本漫畫作品,講談社出版。

[3] 蘇聯毒藥實驗室是蘇聯秘密警察機構的一個隱秘的毒藥研究與開發機構。蘇聯將芥子氣、蓖麻蛋白、洋地黃毒苷等致命毒藥應用於Gulag(人民的敵人)身上。實驗的目的在於找到一種無味、無臭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在驗屍時無法被檢測到。候選毒藥則被摻在飲食中作為藥物給受害者服下。

[4] 41計劃是美國在1954年3月1日於比基尼環礁上一個當量大到超乎想像的氫彈試驗「喝彩城堡」之後,對暴露在散落的放射性塵埃中的馬紹爾群島居民進行的一項醫學研究的代稱。這個計畫算是第一個核能輻射受害者的島民。

[5]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 — 許淑真【「連體嬰共生計畫」系列──偽科幻之前研究】之訪談影片

https://vimeo.com/56316561

[6]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入圍作品 — 許淑真【「連體嬰共生計畫」系列──偽科幻之前研究】之訪談影片

https://vimeo.com/563165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