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作] 以 Mentor 的角度,給暑期實習生的五個建議

去年夏天,第一次當了暑期實習生的 Mentor ,產生了一些感觸和體悟。本篇分享以 Mentor 的角度觀察暑期實習生的幾個觀點,無論是正在找實習的你,或是對實習好奇的你,歡迎參考看看唷。

Tiffany Chen
82年生的蒂芬妮
9 min readFeb 28, 2024

--

暑期實習是許多美國大三以上學生在暑假會做的事,也是許多來美國留學的人的第一學年目標—找到暑期實習,能藉此拿到 Return offer 的話就更好了。

去年夏天,實習季節迎來尾聲的時期,因為名額有限的關係,看到有些明明很優秀的實習生,卻因為名額的關係沒拿到 Return offer,感到惋惜,因而萌生了寫下這篇文章的念頭。

有時候,不是表現不好,而是別人更好。

實習機會得來不易,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未來的實習生們,在短暫的兩個月內把握時間表現,在候選人中更加突出。

*本文為第一次帶暑期實習生,以 Mentor 的角度給實習生的幾個建議,各個公司評量標準略有不同,僅供參考唷。

名額是有限的

💡 Contents:
1. 早點報到
2. 跟 Mentor 以外的人聊天
3. 也跟其他實習生有良好互動
4. 大於 Meet Expectation
5. 留下聯絡方式
6. 後記

1. 早點報到

由於每個學校學期開始跟結束的時間略有不同,因此通常人資會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始實習。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建議早點開始,最好在學期結束第二週內開始。雖然這樣代表剛經歷期末大爆炸還沒有好好的休息夠,搬家安頓的時間也變短,不過,早點開始有幾個好處:

● Welcome Party 通常辦在第二週

如果公司小有規模的話,通常會舉辦歡迎派對歡迎實習生。歡迎派對中,可以跟組內的人輕鬆的聊聊天,吃吃飯,也是很好的認識其他組實習生的機會。

美國人在公司午餐普遍吃得很簡單,喜歡用貝果、優格簡單果腹,快速 15 分鐘解決,繼續工作,早點下班。沒有特別約的話,通常不太會一起揪去餐廳吃飯聊天,因此如果能藉由歡迎派對這個官方舉辦的活動,讓未來一起工作的同事們互動,將是個很好的開始。

由於多數實習生會在暑假開始第一周或第二周報到,因此歡迎派對也通常辦在第二周,如果學校學期是相對多數學校較晚結束的,雖然搬家安頓時間變短,但建議早點開始上班,或問問人資大多數的實習生在哪一週報到,如果晚一點上班的話,就會錯過這個讓同事們聚聚聊天的歡迎派對啦。

● 評量、Final Presentation 的日期是固定的

早點開始還有一個好處-有多一周的時間表現。由於主管給實習生最終評價的日期是統一的、Final Presentation 的日期也是固定的,早一個禮拜開始做事能夠早點上手,多做一些事,甚至可以教比你晚開始上班的人。

● 教晚來的其他實習生

有時候賦予實習生的任務是需要共同合作的項目,先報到,會先走過 Mentor 帶你上手的過程。或許上手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一些問題,會發現哪裡沒寫清楚,等到再下一周來報到的人,你有機會可以幫助他,雖然跟其他實習生是競爭關係,但別忘了,合作技能同時也是很重要的評量因子唷。

2. 跟 Mentor 以外的人聊天

主管不會只問 Mentor 實習生表現的怎麼樣,也會問其他同事覺得實習生怎麼樣,雖然最密切互動的大多是 Mentor,但是不妨也可以多跟別的同事聊天。通常,Mentor 會是比較資淺的同事,可能資歷 1~3 年,年紀跟實習生比較相仿,如同朋友一般。

● 不要怕問笨問題

新人最忌諱的就是不問,自己硬做,最後做出一個跟預期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有些東西你可能知道,但多聽一些,或許會有額外的收穫。譬如說,你可能已經會使用 Git,但 Git 大家喜歡的使用方式五花八門,如果 Mentor 問你會用 Git 嗎?與其回答「會,Git 是我很擅長的工具」,不如回答「我會使用 Git,也很想聽聽看你習慣怎麼使用 Git 」。

● 活歷史般的資深同事

小組裡,通常也有一些比較資深的同事。資深的同事在公司裡面如同活歷史一般,可以問到很多決策的來龍去脈,也可以藉由他來觀察公司文化,因為公司留得住他,勢必有什麼正向的原因。雖然第一份工作總是以「拜託,發給我 Offer 吧」的心情在求職,但也別忘了,求職是個雙向的合約,公司在選擇你的同時,你也在選擇公司,找機會跟這些同事聊天,或許會有驚喜的收穫唷。

3. 也跟其他實習生有良好互動

雖然跟其他實習生是競爭關係,但同時,也是合作關係。能不能跟別人合作是個很重要的指標,因爲公司就是個共同合作的機構,不然創立一人公司就好,還可以省掉溝通成本。

「可是我個性比較內向,不擅長跟新認識的人聊天,剛來到美國,不知道跟美國人聊天的私人尺度該怎麼拿捏,怎麼辦?」

沒關係,你不孤單。還記得剛來美國的時候,跟朋友聊過,我不知道該跟同事聊什麼,他跟我說,不用擔心,試試看這個超經典的聊天起手式:

  • 星期三以前,問「上周末有做什麼有趣的事嗎?」
    “How’s your weekend?”
  • 星期三以後,問「這周末有打算做什麼有趣的事嗎?」
    “Any fun plans this weekend?”

天氣跟周末的休閒活動是最安全的聊天話題起手式之一,熟起來之後,可以再多聊一些更深入的話題唷。

● 如果想準備的話

如果你是準備派,想事先多查一些美國人喜歡的興趣的話,可以了解一下美式足球、籃球、棒球,你的地區的球隊叫什麼名字,還有 Pickleball

Pickleball 是近幾年越來越流行的運動,介於網球和乒乓球之間,簡單好上手,可以打的很激烈,也可以輕鬆開心玩,我的公司也在近幾年開始加蓋 Pickleball 場,並辦了 Pickleball 盃。打打籃球、乒乓球,查一下喜歡的英文歌歌名歌手是什麼,社團活動去參加一下,像是室內攀岩滿流行的,運動是最棒的交流方式。

4. 大於 Meet Expectation

強烈意識到要「大於期待」,是讓我寫下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 大於期待

大組上個暑假招了幾個實習生,與我互動比較密切的有兩位,兩位能力都很好,相處起來也都很好。實習期間到中段的時候,跟主管聊天時得知:

「大概再兩個禮拜就要決定將 Offer 發給誰了,我能決定的額度只有一個,目前討論起來應該會發給實習生 A,因為你算是跟實習生 B 互動密切的,如果你知道他有什麼優點、做的事沒被看到的地方,請盡量跟我說,如果真的很優秀的話,我可以試著跟其他主管討論看看

聽完後,滿腦子想著要怎麼在接下來兩個禮拜盡量讓他多展現一些他的技能。也跟朋友聊到,我覺得他沒被錄取很可惜,因為他不差,指派的任務都做得好好的,溝通起來也很好,該做的都有做,也都做得還不錯,如果是來一般面試的話,覺得大學畢業新鮮人以這樣的表現應該要被錄取,現在卻因為 Return offer 名額有限的關係,而把他刷掉,覺得太可惜了。

後來,友人一句話警醒了我:

「你有沒有發現,你對實習生 B 的形容都是『不差』,而不是『超棒』?」

友人精闢的反問,讓我意識到,對,好像確實是如此。雖然 A 跟 B 都很棒,但真的真的只能選一個的話,可能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

這讓我反思自己過去一年的工作表現,還記得第一次年度 Review 的時候,我問老闆這一年表現的怎麼樣,老闆對我說,「對於期待你做的事情,你都很好的完成。」當時聽到這個很開心,想說「太好了!這代表表現還不錯吧。」經過這次選擇實習生的過程,突然意識到,僅僅達成期待是不夠的,要大於期待才行

● 一百分之外的美國教育

在美國的中小學教育裡,達成一百分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比較台灣跟美國的考卷,可能會覺得,美國考的好簡單,考一百分很容易。然而,他們著重的是,除了一百分之外,你還做了什麼?給予留白的時間,是讓學生們去做一百分之外的事,主動去想要做什麼,主動去想要怎麼做,主動去想要怎麼完成。

回頭反思身邊那些覺得很佩服的同事,他們常常多做了一些讓系統更好的東西,有時候觀察之下會發現那些其實不是規定的、被分派的,那些很厲害的同事也很主動去協助別人,我問了問題,隔一陣子還會主動跟我 Follow up,問是不是解決了,也樂於多講一些來龍去脈。這也讓我在工作的時候多想想,除了分配的任務之外,有沒有做什麼可以更好,可以多做些什麼。

5. 留下聯絡方式

無論是收到 Return offer,或是沒有,對於每一段職場關係,秉持著好好開始,好好說再見的原則。在美國,人生地不熟,珍惜每一段連結。像是:

  • 離開前,主動問問方不方便加 LinkedIn 或留電子信箱保持聯繫?
  • 如果以後有任何需要推薦人的時機,方不方便請你作為我的推薦人?
  • 我在我履歷上加了這段實習經歷,能不能請你幫我看看對任務內容的說明是否精確?

就算最後沒拿到 Return offer 也不用太灰心,比起實習前的你,一定有所成長,你有確確實實的實戰經驗,也體驗了 Small talk 這個在美國職場的必備技能啦。

6. 後記

第一年在美國工作的時候,主管問下個暑假當 Mentor 如何呀?應該沒問題吧?當時處於對工作之外的美國文化都很一知半解的狀態,說工作上都可以協助,但覺得自己生活上好像很難輔助,而且會擔心不知道要跟實習生聊什麼。

第一個主管不是美國人,他對我說:

「不用因為覺得自己好像沒有 100% 了解文化而沒自信,我剛來的時候也是想像美國人一樣,什麼家務的修修補補、園藝除草,修屋頂修漏水,都想要試著自己來,後來發現自己還是比較適合請人來,而且這樣他開心我開心。」

不用將自己的「不同」直接解讀為「不好」,也不要輕易的把機會推開,大概是這次談話完最大的感悟吧。

“Women need to shift from thinking ‘I’m not ready to do that’ to thinking ‘I want to do that — and I’ll learn by doing it.’

— Sheryl Sandberg, Lean In

不分性別,祝褔大家都鼓起勇氣勇於執行,且在過程中成長,不要輕易地把機會推開。

最後,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到在找實習的同學啦。

-2024.02.28。

想敲碗什麼樣的內容,或資訊有誤/欲補充的話,歡迎在下方留言讓我知道,不好意思公開的話,也歡迎在Google 表單留言唷 : )

--

--

Tiffany Chen
82年生的蒂芬妮

Graphics Software Engineer @ MD。白天是名軟體工程師,晚上偶爾寫寫 blog,2021年秋天跟著 DRT 搬至美國亞利桑那州居住,記錄AZ新鮮人的日常生活&軟體工程筆記。現居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