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倦怠?撞牆期?轉離職的念頭揮之得去?|January, 2023

Tiff Lin
Tiff’s Cafe
Published in
Feb 5, 2023

It’s about January, 2023.

和老闆最遙遠的距離,不是他要求太機車或是給了你一堆工作做不完,而是明知道他想要什麼,卻沒有能力給他…

年後第一週工作日,疲憊、心累、工時程度卻像是過了兩三個禮拜這麼長。

一旦念頭萌生了,就很難再回去了

今天在某集podcast關於職業倦怠的討論,聽到了這樣的分享,就像想要分手的一方,念頭有了,就很難再挽回什麼了…。最近有較強烈的轉職念頭,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在現任公司久待,一直以來都不在我的規劃(甚至連進入這間公司都不在原始設定中…)。第一年還在矇矇懂懂、儘管盡力吸收盡力學習的成長期,充滿幹勁上進心,要加班多晚都不是問題,直到近期接手了一個大project,讓我體驗到“做到懷疑人生”到底是什麼感覺…。

壓力、焦慮這類的情緒字眼應該是我文章裡的Top3了(畢竟我確實是個很容易給自己壓力的人),然這陣子的壓力和焦慮和以往又有些不同,更多的是,明知道自己需要時間停留、喘息、哭一場,工作的現實卻不容容你停留,就像被槍彈射中的歹徒,無法把自己送往醫院休息治療,而是要更賣力地繼續往前逃! 比起研究所那時的失魂落魄感,至少學生時期擁有自由,要休養多久可以多久,哭夠了、鬧夠了 摸摸鼻子重新開始; 現在不是,想哭,要憋住,憋不住,就躲到其他樓層的廁所哭。星期五晚上給你休息,星期六開始繼續焦慮,心理的傷口還沒來得及清理,按著紗布星期一又要繼續,如此傷口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直到潰爛了,就是想轉職的時候了吧。

另一難熬的,大概就是對自己的失望和奄奄一息的自信。

當一個人會一直自我否定的時候,眼前的所有工作都像一堵高牆,恐懼、恐懼、再恐懼。

有人想過「充滿挑戰」如此正向、積極的字眼,其實背後很黑暗嗎?

那天跟友人潘聊到,我們不約而同的相視大笑了,不,應該是哭笑不得呢

2023 已經過了十二分之一,but better late than never, isn’t it ?

今年給自己兩個工作外的side project目標(以往我會列一堆想做的、想達成的目標,今年頭一次練習精簡& focus! 一來是認知到以自己的時間資源很有限,根本沒辦法完成這麼多工作外的事)

其一就是回歸文字與紀錄。

從去年底開始,察覺自己的下班後生活有點脫軌(?!)說不上來的不對勁。對人、環境、心情一切變得“無感”,沒有任何情緒和想法。打開筆記本,連一點流水帳都寫不出來,很怕自己就這樣下去,連最基本的表達能力和感知都失去,於是興起了這個side project的構想。

以前在medium寫文章也是偶爾有很明確的主題才會po出,但今年想做的是,至少每個月產出一篇!(到底2023結束,這個部落格會不會多上12篇文章呢?…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D)

以一個禮拜做分界對我來說已經太匆促,一個月回顧、整理一次是對自己的期許。

紀錄每個月的重要事件、觀察、學習、podcast/閱讀心得、input/output。

By 一月難熬的26個日子&工作一年半的撞牆期

心情指數:⭐️⭐️ (一顆是基本分,多一顆是年假的日本行: D)

--

--

Tiff Lin
Tiff’s Cafe

An americano makes a day. 心思被歐洲擁抱的90後理工女孩. 從學生時期到出社會,仍在不停尋找興趣、熱情、定位和人生煩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