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必讀:進入研究所前該建立的心態|研究所學什麼? 真有必要讀嗎?

Tiff Lin
Tiff’s Cafe
Published in
Jul 9, 2021
研究生必讀:進入研究所前該建立的心態
Photo from: getyourholidayon.com

離開校園生活快滿一個月,再過幾天就officially成為一名新鮮社畜了。如果說未來會有一陣子不能寫文章(希望不要啦~),那這一篇肯定是我的主題清單中,不可不寫的一篇記錄與分享! 不僅從去年就開始陸續蒐集靈感及感想,也為自己三年的研究所生涯做一個總結與檢討,更希望能透過分享我的經歷,給即將進入研究所的學弟妹們一些建議、建立認知,提早了解研究所生態與潛規則,幫助你在未來的研究生涯走的順利(尤其心理層面); 更甚者,如果你在研究所過程中,也幸運地遇上了我所經歷的痛苦與挫折,希望這篇文章的內容能帶給你一點溫暖和欣慰,讓你知道你不是孤單的:)

//我很忙,挑重點☟//

為什麼你需要看這篇文章?

最近準備入職了,常常會找些職場新人相關資訊給自己打個預防針,像是“給新人的n條職場建議“、”職場新人小心踩到老鳥這x個地雷“、”職場新人最容易犯的y個錯誤“,etc. 從文章、youtube影片到podcast節目,乃至於身邊已入職一陣子、有經驗的朋友、學長姐、親戚家人,可以接觸、搜尋到的資源不勝枚舉。

反觀,當我們進入研究所前,有曾想過要去找學長姐問問 “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或是上網搜尋 ”研究所新人該做什麼準備“嗎?

沒有。

至少當初我是不曾想過。儘管對於是否要繼續讀研究所有些躊躇,但又想想:“反正應該就像過去大學、高中、國中…一樣“,時間到了自然就可以從一個學位中畢業了,就只是過去讀書的延伸吧!

這,是我原先對研究所的想像與期待。

然而,如果有看過我前幾篇文章的人應該知道(還沒看過的人,或是正在經歷的人,也可以回去看看,希望對你們有幫助~),我在碩一碩二,經歷過幾次大低潮以及多次萌生想休學的念頭,最嚴重時,也懷疑自己有憂鬱症,找了學校的心理諮商做輔導(後續說明這項功能)。 若以股市線圖來比喻(希望還年輕的弟妹們聽得懂XD),從大學畢業到進入碩班,有點像是從股市的歷史高點突然一個跳空往下,摜破二十年均線,面臨人生大股災。不過好在最後也算是收了紅K棒,結束三年的空頭人生,但求接下來都可以多頭向上!

從大學畢業到進入碩班,就像股市跳空往下

在走出低潮並且漸漸了解研究所的遊戲規則後,我分析並整理出幾點我認為曾經犯過的錯誤。更重要的是,我所體悟到的「研究生心態」:“研究所學什麼? 除了拿文憑、做研究”以外,還能學到什麼?“ “讀研究所,真有必要嗎?”

//前情提要//

1. 我是以一個理工科研究生的過來人身份分享我遇過的狀況,會提及很多實驗相關經驗,其他科系若沒有這部分,也可以略過。

2. 本篇以碩士生的身份與經歷來說明,博班生可斟酌參考。

3. 沒有太多研究方法、實質有用的乾貨,著重在心理層面,研究生會遇到的低潮困境等。

首先,對於剛進入研究所/進入前或是任何正在研究生涯的任一時期,我非常推薦一本書: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是清大彭明輝教授所著。

相關資料可參考彭老師部落格:http://mhperng2.blogspot.com/2017/08/blog-post_14.html

老實說一開始我看到這本書名(進入研究所前),感到頗無趣(對老師不敬很抱歉><),翻了一下只覺是本生硬的工具書。直到碩一升二的暑假去實習時,我的partner再度推薦了這本書,甚至直接借我看。書都送到你手上了,好歹就再翻一翻吧!

經歷過一年的“研究生活”,雖然什麼都還不會,什麼認知都很薄弱,但至少也有過找paper、讀paper、想題目的無助與痛苦,所以書中的幾個章節標題吸住了我眼球,像是:期刊論文的閱讀技巧、十倍速文獻回顧要訣、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等等。 關於這本書的詳細內容,彭教授的個人部落格有詳盡的介紹,甚至演講影片,如果沒時間、懶得看書,花一兩個小時看影片也很划算!

我只能說,真的很敬佩彭教授把整個學術研究精神、過程,以非常之精緻、有邏輯、有組織架構的方式整理成一套“系統”,是目前沒有一個老師、一間學校、系所會開的課程。 如果真想完整的學一套“研究方法”,此書必讀,必練!

不過因為當時我已經浪費了一年,實驗不順,題目不定,狗急跳牆之際,實在無心扎根練功。

倒是書中對於“研究生”的定位與認知,狠狠把我打醒,讓我重新理解自己身為研究生的角色,什麼是該做、哪些是本分,釐清學生與教授之間的工作分配和責任歸屬。

所以,

「研究所,學什麼?」

除了學術、知識、研究之外,我總結歸納出最精華的兩點:

1. 自我Struggling 的過程

如果你在研究所之前已經經歷過了,那恭喜你! 人生愈早遇到挫折絕對是件好事(假如人的一生會遇到的困難、流的眼淚都是一定量的話,還是早點流完,接下來海闊天空吧~)但我自己是到了研究所後才經歷這麼折人的struggling (突然覺得之前二十年的任何挫折都不算什麼了),到底是什麼感覺呢?

那是一種很深的自我懷疑,不知道自己為何而讀、為何而做;

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對比其他人好像看起來過得很好、很順,會顯得自己可悲無助,最後喪失信心,認為自己很差很爛,怎麼做都贏不過別人;

漸漸的不喜歡接觸人群,有事沒事只想自己一個人,離其他人遠遠的,以為可以自我進修,慢慢跟上。(事實是,只會越來越遠…);

每天每刻都無法真正靜下心,腦海裡一直有些雜音魂不守舍,沒辦法專心上課、專心讀書、專心想研究實驗的事; 而那些雜音,都是些暫時無解、不知道怎麼解的問題。

以上,應該算是嚴重程度的struggling了,有經驗的應該懂我在說什麼,沒經歷過的其實很難體會,也不需要,祝福你不會遇到:)

雖然不是每個研究生都會經歷這麼重度的struggling過程,但我身邊大多數研究生,儘管“你”看他們好像順順利利,也一定都有實驗頻頻失敗的焦慮、被老闆分配過量工作的不爽、看不到畢業盡頭的煎熬等等。

研究所是一段“真正開始對自己(你的學位、文憑)負責”的鍛鍊。失敗挫折的時候會無助,就像一位初學者在溜冰場中央跌倒了四周卻沒有欄杆可以供你施力扶助。在研究所的過程中,也沒有人可以實質的幫你,就算有,也很少。

而這,也是我認為研究生最重要的第一項學習:

對自己的工作負責,挫敗、結果都得自行消化,試出解決方法(這是一個你可以大量嘗試不同解法的時期,請好好把握、盡量多試!); 還有,認知清楚沒有人可以真的幫你,只有自己可以幫自己。

2. 社會化的過程 — 應對老闆之道

說研究所是大學和職場的銜接,一點也不錯。還記得小時候體育課玩跳箱,後面都會鋪個大軟墊,研究所就像一個大軟墊,是邁入職場前的緩衝。

這個時期,開始有所謂“老闆”(也就是指導教授)這個角色,如何跟老闆溝通相處、做好老闆交代的事、做到他滿意,也是研究生很重要的一項修煉。

這裡要強調一個觀念:“老闆”和“老師”的差異。

  • 老闆想要做的、要求你做的,不一定是他會的,但你就是他認為會幫他實現的那個天選之人 ^_^。
  • 老闆提出的新idea,常常只是個“大方向”,實際上他也不知道怎麼做、該做到什麼程度 ^_^ ➔需要時間和老闆磨合,抓到他的口味; 有很大的發揮空間,但也容易不知所措。
  • 和老闆的意見、看法不同 ➔學怎麼說服別人吧!拿出數據、證據、參考文獻、合理解釋,最重要的是,老師聽得懂又能服他的說法 ^_^
  • 訓練自己找資源找人脈,否則老闆也可能救不了你。(得不到老師的實質幫助絕對是合理中的合理,研究新鮮人一定要清楚這點)

以上就是我自己走完這顛顛簸簸的碩班生涯所領悟的,可能我自己的理解力比較慢,費了很多時間和眼淚才搞懂研究生的生存遊戲規則。

“之所以感覺到痛苦、受衝擊,是因為現實和我們預期的不一樣; 而之所以不一樣,是因為不對等的認知,對彼此的誤會。“

在這跌跌撞撞,慢慢摸索的旅程中,以下幾點是我回頭看過去的自己,犯過的一些錯誤,或者說,不當的認知而造成自己的挫折與痛苦。寫下來,是希望讓學弟妹們可以先建立正確的觀念,減少發生像我一樣人生向下跳空的機會:)

1. 太依賴老師

我很晚才認知這一點:“老師和老闆的差異“。習慣性地依賴老師,等他給指示、給方向、給建議。實驗做不出來、失敗,就找老師,問還有沒有其他題目、有沒有什麼建議,卻很少慢下來認真想想是哪裡出了問題; 有時候好不容易自己想出題目,但報告了幾次發現老師興趣缺缺,感受不到他的認同就直接作罷。但有時候不一定是老師沒興趣,只是他也還沒了解這個題目,暫時想不到可以怎麼發展、怎麼給意見。所以如果你真的有興趣或是有把握,不妨先自己堅持一陣子吧!

2. 燜著頭自己做、自己研究,卻什麼都做不出來

就像前面提到的,有一陣子我很討厭人群,下課了沒實驗就往圖書館鑽,覺得多看paper多練習總會有點進步吧?殊不知一個禮拜又一個禮拜過去,什麼頭緒都沒有,還會愈看愈慌愈焦慮,最後還是只能找老師求救。後來,採取無腦撒網捕魚的方法,整天待在實驗室狂做猛做,雖然依然沒什麼好結果,但卻從和他人的互動、聊天、偷聽別人的討論,學到了很多。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愧是至聖先師的智慧。若不是絕頂聰明,智商一百八的天才,比起自己潛心練功苦讀,「人」才是最有效率、有效益的學習方法啊~ 和他人請益、學習的過程可能是比較零散、沒有系統化的知識,但是很多“眉角” 和 “經驗”都是書上、網路上查不到學不來的,是人與人互動最可貴的收穫。我的實驗最後能有突破,也是因為站在他人經驗的肩膀上,才得以走到最後。

3. 逃避

雖然有點難界定到底是因為不斷逃避困難才造成低潮,還是先低潮了而更加逃避困難,可以確定的是,兩者之間,相互形成了一個惡性迴圈。Paper看很慢、看不懂、看完就忘、找不到自己的題目、不知道該如何找題目、覺得自己做的實驗很蠢沒意義,遇到實驗失敗就想換題目(也因此真的做過很多…)現在回想起來,應該就是因為“逃避心理”:「做錯了、做壞了也不想修,直接買一個新的比較快。」這種想法與態度,造成每個題目的壽命都很短暫。

如果遇到好的老師對的老師,可能可以避免這些事的發生。但若否,希望看到這裡的你可以先把這觀念記下來,萬一遇上了,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面對它,是最快的解決辦法!想想問題的癥節點,找到可信的人、有能力的人、有經驗的人討論吧。

感謝看到這裡的你/妳

最後針對研究生常有的心理壓力與職涯探索問題(尤其對未來就業還迷惘的人、或是不清楚自己有哪些優勢能力的人)想提供兩個各大院校(應該)都有的資源與管道:

1. 諮商中心

在我最脆弱最低迷的時候,意外認識並使用了這項資源,也很幸運地遇到一位契合的諮商師。有時候對一位陌生人反而更能毫不保留的傾吐、訴苦,每個禮拜一次的諮商對話,結束後心情都會稍加明朗,三五個月下來,能慢慢建立起對的觀念與心態,對低潮的療癒與復原很有幫助。

不知道大家對心理諮商有什麼先入的看法? 但在此之前確實沒特別想過自己會需要、或是誰會需要?沒想到研究生的需求很大呢!(記得第二次要約的時候還要排隊等了幾個月)所以別擔心,你絕對不是孤單也不是唯一的~

2. 職涯發展中心

職涯發展中心有專業的職涯諮詢輔導員可以協助職涯相關評測與規劃協助,詳細的內容因為我沒使用過所以無法提供具體建議(只有在一次就博會短暫15分鐘諮詢)。不過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早點來諮詢或測驗,說不定我已經休學了呢!

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不知道是否讓你對即將到來/正在經歷的菸酒生活有更多心理準備了呢?

如果有任何問題或建議、在研究生涯遇到一些卡關,也歡迎留言或寄信與我討論唷! 我的信箱:tiffany841028@gmail.com

祝福大家研究生涯收穫滿滿,順利畢業最重要啦!~~~

--

--

Tiff Lin
Tiff’s Cafe

An americano makes a day. 心思被歐洲擁抱的90後理工女孩. 從學生時期到出社會,仍在不停尋找興趣、熱情、定位和人生煩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