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又不是沙發,追求舒適要幹嘛》|工作要選擅長的事還是喜歡的事?

Tiff Lin
Tiff’s Cafe
Published in
Jun 11, 2022
image from iStock

如果你搜尋到這篇文章是為了想評估這本書值不值得買?

那先送大家一個結論:(真的)不要…不需要…。

在買本書之前,我略翻了一些博客來上的評論發現蠻兩極的,批評的人講的很“辣”,但認同方也大有人在,

錯就錯在,當時急著把快到期而找不到要買什麼的藝放卷花掉,加上剛好在尋求一本可以作為新鮮人職場聖經的書,忍不住一股腦衝,還是不理性的買來看了 (其實在書店翻的時候已略有“預感”,只是沒想到,比預感的還更…)

儘管這本書是我看書以來十分少數直接打負評的(ㄜ….好,暫時也想不到第二本😅),不過每本書多少還是會有些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共鳴吧!因此,我也會談談三點書中提到讓我最有感的部分,或許也恰好是你的共鳴點,那恭喜你 現省284外加好幾小時的時間囉~ (誤)

以下就先分享為何我認為不需要買,更精確的說 ,不值得擁有這本書的原因。

  1. 看這本書不如看Youtube:初次認識“葳老闆”是從她的youtube頻道“葳老闆的辣雞湯”開始的,有各種職場、工作、情感、生活、女性議題的分享,印象中有幾部的主題和內容確實蠻打中我心,從老闆的角度來建議、看待員工應該怎麼表現才算是會被賞識的“表現好”。 而這本書的內容,基本上就像是youtube的逐字稿了吧?!全書都以“超~~口語化”的方式寫成(例如:”人生只有一次,你想要弱弱的退場,還是狠狠的表現?“),完全缺乏一本書的深度和文字美感,甚至覺得,作者用講的都比文字表達還來的有深度、還更貼切。(看完有種:痾…這一本算是有在看書嗎?😒)
  2. 作者口中的“辣雞湯”,不也就是雞湯的一種:不知道大家對於“雞湯”的定義為何? 以我來說,只要是太空泛、只講觀念沒有內涵的都算是一種“雞湯”。而這本書的內容,論述遠多於實例、方法、行動,不斷論述一些觀念的重要性,像是勞方與資方的立場、員工應該如何從老闆的角度想事情、要為自己想做的事情付出巨大的努力…等等,但沒有十足具體的方法或舉例(或是描繪得太淺,被我忽略了……),即便有少數的例子,也多侷限在單一產業,以致屬於不同產業、產品領域的人較難有共鳴與聯想。
  3. 一本沒有任何推薦序的書:看書前我喜歡先看目錄,挑自己有興趣的章節先下手,而大部分的書前面都要先跳過好幾頁的推薦序才會來到目錄。但打開本書,翻來翻去沒看到半篇推薦序?! 可能我書讀得不夠多吧,真是第一次遇到呢……。

總結以上,這本算是非常非常非常入門的書籍,看書快的人大概兩三小時就能看完(?!),有興趣的話可以在書店找幾篇章節來讀讀,或是上網爬幾篇摘錄文章也夠了,再不然就到圖書館借,或是到二手書店尋我的二手書吧…..😂

而書中幾個讓我印象較深、希望能加以應用在自身的觀點:

  1. 分辨“喜歡” 還是 “擅長“: 應該選擇“喜歡的事”還是“擅長的事”作為你的工作呢? 這個問題,兩種觀點各有擁護的人,沒有孰對孰錯。之前和一位我很崇敬的大學教授聊天時他說:「在學校裡,老師的工作就是逼你做你不喜歡、不擅長的事,這是訓練; 等你去工作了,就要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喜歡的事,就是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挑戰 ,就算做得不好也不會想放棄。」 但一直困擾我的是,“喜歡”與“擅長”的界線是模糊的,做擅長的事,容易有成就感,而成就感會讓我感到滿足與快樂,這樣是否就是喜歡呢? 相反地,貌似”喜歡“的事,如果做得不夠深、不上手,也會容易感到挫敗而興趣缺缺,這樣是否就不算是”喜歡“了呢?

書中倒是分享了幾個判斷”擅長“的參考依據:

☑️ 不用特別費力就會得到不錯的回饋、讚賞 ex: 善於寫報告/企劃、講話、搞笑、創意發想

☑️ 大部分情況下做得比別人好

☑️ 只要再多花一點點努力就能如魚得水、順風而行,回饋更明顯

☑️ 能自然地get到並累積某個領域的資訊、knowledge,常常你覺得稀鬆平常,別人卻會投以驚訝羨慕眼光,覺得你很厲害懂很多

☑️ 在該領域遇到考驗挑戰時,不會避之唯恐不及,反而很想突破、解決它

那麼,怎樣算是“不擅長” 呢? (作者說:要不是不擅長,就是處於錯誤領域)

☑️ 已經付出很多努力和時間,覺得已經設想周全,卻還是老出包、漏東漏西、被嫌棄,而且自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

☑️ 該領域應該知道的訊息,始終覺得自己追不上,不知去哪裡搜集來,不知道為何別人都知道?

☑️ 加倍努力卻也只能達到平庸的程度

我常常很羨慕,帶著崇拜的眼光看那些對於某個領域或某個興趣能夠侃侃而談的人,好像他們就是能“能自然地get到這個領域的資訊、knowledge“ , 而我儘管處於相同產業,卻一問三不知,甚至不知道從何獲取這些資訊,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但要能累積出一定的領域知識,也是需要時間的培養和投入,而非因為擅長就一蹴可幾。

回到作者的原意,盡量選擇擅長的事作為工作,才較能夠在職涯上有所表現、讓人看見。換言之,儘管是很喜歡的事物(ex: 很喜歡買衣服、打扮、化妝),但如果是”不擅長的“(ex: 對時裝產業沒有敏銳度、沒有相關的專業能力),容易陷於事倍功半還表現不佳的處境,反而不利於職涯的發展,如果能認清,不如早點轉換。

2. 工作應該主動回報,永遠別等老闆先開口:

☑️ 主動告知,才不會被老闆為解你都沒在做事,加班加那麼多都在幹嘛?

☑️ 就算有問題、事情delay,主動並提早告知也比事後被追還加分!

☑️ 回報工作的三大要點:說明進度(困難)、提出建議(選擇題>是非題)、保留老闆的決定空間

☑️ 向上管理與溝通技巧:Always 讓老闆聽起來都是正面的事情,感受大不同!

這看似一個很基本的工作觀念,但要做到卻也不是那麼容易。像我常常會想要把事情做到一個段落,蒐集整理完一定的data,先有個大概的構想後再跟老闆報告、討論。然而,老闆想的總是比你快!等不到你“準備好”的那一刻,老闆就會先開口找你問進度了。回報進度像是時間挑戰賽,要嘛做得夠快夠準,如果還無法(像我😅),可以試著把任務或問題分割,一次回報一點,不過淺在的風險就是會接到更多的問題….。還是要多摸索嘗試,了解你的老闆是哪一款、有哪些特性,再動態調整應對方式。

3. 不要把夢想和空想攪和在一起,有時候工作就只是工作:

「要嘛就把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職業,嘛就好好賺錢,再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不要把夢想和空想攪和在一起,有時候工作就只是工作!」

這句話其實有點點醒夢中的我。

我常糾結於找不到熱情、喜歡的事物,不斷想要再做更多嘗試來找到所謂熱愛的事物與工作,然而現實又有多少人終其一生能真的找到、做到呢? 更何況在父母那個年代,大多數的人也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的吧。

“有時候工作就只是工作” 似乎才是最實際、最真實的生活寫照,接受它,並且擁抱它帶來的好處(例如高薪的工作、有發展有淺力的產業etc),再利用這個優勢去發展生活的不同樣貌(過上舒適且較高的生活品質,更有餘裕的發展副業斜槓)。

書中對於「個人在職場中的角色定位」、「和主管同事的關係」、「職涯發展」這三個部分其實還是提出了很多值得吸取的觀點,只不過寫得太淺薄而不夠深刻。因此,如果買書是一種收藏,那我真心不推薦。不過在工作上有不順遂、迷惘,對主管公司有不滿、怨念的人,不妨翻一翻,釐清你的不滿有沒有理,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

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另外這篇讀書心得,寫得很用心,把書中的內容寫的更深刻了!➡️ Ryan|小凱的部落格

也歡迎留言討論你的看法和心得:)

--

--

Tiff Lin
Tiff’s Cafe

An americano makes a day. 心思被歐洲擁抱的90後理工女孩. 從學生時期到出社會,仍在不停尋找興趣、熱情、定位和人生煩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