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博雅與囧星人談內容訂閱,我來談他們沒回答的問題

陳廷鴻
陳廷:搞內容服務的生意人
4 min readJul 12, 2017

昨晚 Yahoo! 奇摩直播節目《阿苗帶風向》邀請 Youtuber 囧星人摸哥,討論內容訂閱模式。阿苗針對內容訂閱,提出兩個問題,但現場似乎沒獲得清楚結論。

我在內容訂閱領域玩了三四年,分享些經驗。

自我揭露:

我在台灣科技付費媒體有物報告玩了三年多內容訂閱(歡迎訂閱有物報告的新產品)。現在在 PressPlay 繼續玩內容訂閱(歡迎到 PressPlay 網站逛逛)。

我寫這篇文章沒拿任何人的錢。但如果地上有錢,我會撿起來拿去警察局。

首先,阿苗提問哪些人適合走訂閱模式。以下是他的問題。

內容訂閱是人人都能加入,還是只適合超紅的人?

摸哥認為內容是否適合訂閱,跟個人魅力有關。而囧星人則認為跟創作類型有關。內容若實用價值很高,則適合訂閱。

囧星人丟出一顆栗子。

有些訂閱者根本不認識囧星人,只是覺得說書服務有幫助就訂閱了。而且這些人似乎都四五十歲,而且都訂閱高額項目 (每月 400–500 元)。

換我回答。

結論先走,誰都能嘗試訂閱內容。但訂閱是種交易,交易本質是價值交換。因此創作者必須找出自己能為訂閱者提供什麼價值。

例如囧星人以個人見解,幫訂閱者理解一本書的內容。這種服務幫訂閱者節省讀書的時間,避免看到爛書的時間成本,以及獲取新知。

較知名或經歷較為特殊的人,在訂閱服務剛起步時,確實有比較多的行銷操作資源。例如:在阿里巴巴擔任過財務長的人,就是比一位沒沒無聞且沒啥特殊經歷的會計師,來得有吸引力。

沒沒無聞的創作者則要花時間找到自我定位,以及對應的市場需求。市場到底需要什麼內容,而且是你能提供的。

最後,內容產業是破碎化的,並非贏者全拿的產業。就算英文教學領域有個阿滴,也可能繼續切出商業英文領域。

但要記得評估繼續細分市場,會不會導致市場規模過小,無法養活自己。

另外,就算市場很大,創作者也得評估自己手中資源能吃下多少市場份額。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你的。

台灣市場這麼小,能支持創作者組織化嗎?

目前成功組織化的內容創作者,似乎是阿滴英文。他成立公司,並組成 10 人以下團隊。囧星人表示自己不想組織化,因為擔心訂閱者可能隨時離開,怕招聘夥伴後又得炒夥伴魷魚。

換我上場了!

回答這問題前,我想問多大規模才算組織化?沒確定認知基礎,就不太方便討論。

如果你想打造萬人規模的組織,光吃台灣市場會很難。如果是 10 人以下的小型組織,還是有機會靠訂閱模式。

內容訂閱模式的營收預估,可以用這算式。

訂閱頁面觀看人數 * 下單率 * 客單價 * 續訂週期

訂閱頁面觀看人數:這應該夠白話,不需要解釋。

下單率:例如 1,000 人看了你的訂閱內容產品,多少人願意付費。

客單價:每位訂閱者每月願意付出多少。這可以做需求分層,針對不同需求強度的人設計不同價格方案。

中國不太玩這招,都以一口價為主。我猜測是由於人口基數太大,光吃下 0.1% 市場就是 100 萬人。

續訂週期:每位訂閱者平均續訂多久,這是內容訂閱的命脈。訂閱模式的特色是穩定且長期的信任關係。訂閱者願意續訂多久,除了代表他們對創作者的信任與認同內容品質之外,更直接影響營收。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建議去看看「客戶終身價值」 ( lifetime value)的計算方法與概念。

訂閱模式還有個特色。創作者可以直接從訂閱者的反饋 (例如:退訂人數飆高。哈!),找出內容優化方向。

對了,各地華文市場是內容創作者必須嘗試的方向。網路內容的成本大都是製作成本,傳遞交付成本極低。因此越多人訂閱,每個人分攤的成本其實更低。

至於台灣創作者怎麼走華文市場?目前還不知道。但我正在玩,若有新發現再分享。

--

--

陳廷鴻
陳廷:搞內容服務的生意人

一位搞學習的學習者。PressPlay Academy 營運長兼雜工。曾扮演阿里巴巴知識付費運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