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閒聊-金爾君

Timing
Timingdance
Published in
9 min readJun 16, 2018

大家好,我是Timing共同創辦人金爾君,也是Timing影片的負責人。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影片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以及當中又經歷了哪些波折吧。

PC:林宓

其實一開始,是打算把Timing的重心放到文字上的。我一直以來都是那種會Po一大篇街舞介紹文在社團裡面的怪人,整理各種資料、研究每個老師想法跟跳法上的差異一直是我的興趣。但是,若只有純文字的描述,容易導致想傳達的資訊與熱情乏人問津。畢竟會動的東西在社群媒體上相較於長篇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因此,經過討論後,我們計畫做一些短小的High Light吸引人點進文章裡面。

當時,從沒想過能夠把影片做到這樣的程度,畢竟在此之前,我對影片的製作,是不抱任何興趣的。唯一的經驗大概只有成發時,用Pr簡單剪接過一個前導片,所使用的技巧就只是丟三個基本的轉場特效。

然而這一切都在訪談完Mask後有了改變。

那時候常跟Mask在北市大練舞,舞團裡又有就讀北大學材系的成員 — 冠智老大,其系上恰好有許多攝影相關的資源可以使用。於是,就在各方巧合無意間的催化下,Timing把Mask的訪談完整地拍了下來。

北市大練舞的Mask

我只記得聽完訪談的當下,內心是非常澎湃的。Mask分享的一切都是那麼地真誠、那麼值得被留下。氣場怎麼影響跳舞、老學校跟歐派嘻哈怎麼擦出火花……所有的故事,都讓我覺得沒有影片實在是在太可惜了。於是,懷著滿腔熱血,我開始奮力製作影片。

然而如何精簡訪談,是我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題。

那時我才發現大家真的很習慣講「然後」。若仔細留意,一般人聊天真的會無意間地重複這個連接詞。但除了這種刪不完的連接詞之外,真正困難的是去重新拼接老師的話語,讓講話會結巴的人,在影片中也能表現得簡潔有力。但可笑的是,我當時連Pr裡面可以用ctrl+c/ctrl+v去複製貼上都不知道。每個剪接的片段都是慢慢去拉影格(也難怪會用上百個小時去做)。

利用各種角度的鏡頭去切換、精簡訪談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學問

最令我崩潰的在於,當我最後順利把兩個多小時的訪談精簡成約二十分鐘後,Timing內部成員搖搖頭:「這個影片太長了,像紀錄片一樣敘事但又欠缺該有的素材跟質感。」畢竟紀錄片會需要受訪者大量的生活畫面,可是我們什麼都沒有,只有Youtube上的跳舞影片。

好險當時沒有放棄,消沉了幾天後決定正視Timing的問題:如果沒有夠好的技術與素材,那就要以短小有趣的內容取勝。如何從訪談中挑出最有價值又較容易製作的內容,變成我每天最煩惱的事情。(Mask 報導)

還好當時我們的編輯:林倚卉幫了我非常多的忙。跟我同屆的北舞社長,上大學後還去德國,基本上已經沒什麼在跳舞了。林倚卉雖然不是藝術專科出身,對美感卻有不凡的品味。最重要的是,她願意與我這個毫無美感的人溝通,每部影片皆會列出十幾點讓我改進,而且許多意見都會附上各種參考連結。像是這段影片左上角標示重點的圖示就是她給的意見。再者,因為我的文采造詣實在不怎麼樣,所以基本上裡面的用語她都會大幅幫我調整。

林倚卉建議的重點標示

另外,她也提供了許多關於影片結構的建議,使我受用無窮,如怎麼樣敘事才有邏輯、怎麼樣才不會虎頭蛇尾等等。日後Timing可能因為其他的因素而提升了層次,但當初林倚卉給我的建言與鼓勵,是十分關鍵的。錦上添花人人可做但雪中送炭我覺得就十分可貴了。

當時林倚卉給的許多建議
用心到還會拍解說影片

時間來到一月初,台大盃報導釋出前夕。當時已經剪好了Mask、Maniac、PHD、Mr Lady等團體的影片,隨時可以上線。這時我突發奇想,覺得台大盃專題好像應該有個開頭,一個總Highlight之類的東西。所以我就把剛剛上述四個專題內容,加上當時還沒有做好的Attitude跟AirDrop中精采的片段集結起來。但剪完卻覺得空空的,為什麼呢?

當初我們對推廣街舞的想像,仍停留在「傳承」前輩們的記憶,因此訪談影片的內容,幾乎都是老師所講的話。當時我們其實很擔心發表自己的意見,很怕大眾不會買單。可是這樣卻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舞者的訪談內容再怎麼精闢,也不可能對整個台大盃的格局有所描述,如果單純把「我覺得當年比台大盃真的很難」等等話語拼接在一起,整部影片的內容恐怕會顯得空泛,不理解台大盃的人還是不會理解。整段台大盃Highlight就成了粉絲見面會,對於推廣台大盃並沒有實質上的幫助。

訪談頂多配一些小註釋而已 很難決定內容架構

所以當時就很大膽地做了一個開頭動畫,來概略性地介紹台大盃的發展地位及其特別之處,寫好稿、用手機簡單錄個音就直接開始剪了。看到初剪的成果時覺得自己非常屌,有種突破了一個全新境界的感覺。因為想呈現的內容終於不再只是老師講的話,Timing終於不再只是老師的傳聲筒。整個內容架構都可以自己來決定,大量的動畫搭配也讓敘事變得容易很多。

沒釋出的台大盃總highlight初稿

不過這個時候的Timing其實進入了一個很危險的狀態:太過自滿是停止進步的根本原因。還好此時Timing出現了第二位貴人:我哥。沒有任何無意義的稱讚,他很誠實地告訴我:「你的影片其實還比較像個PPT,而且還不是最精緻的那種。」總之,這個動畫在兩大層面上出了很大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總Highlight比較像簡報而不像影片。若物件移入畫面後,呈現靜止的狀態而沒有繼續以某種方式運動的話,節奏的連貫感就會被破壞掉,變成像一張一張的簡報,差別只在於物件進入的方式比較華麗。(其實跳舞也有類似的概念存在)

第二個問題是:動畫中出現的物件都沒有使用到「icon」的概念。如果配音跟字幕已經提到這個物件了,動畫中就得避免再用一樣的手法去呈現,必須使用圖像化的解析才有意義。這兩大概念我覺得對Timing影片的進化是關鍵的,雖然尚無法像台灣吧等專業頻道,做出像卡通的東西,但是已經打下了自製動畫的基礎。

實際釋出的版本改善了許多

果然在第一部影片出來後,Timing有了不錯的開始。八千多次觀看、一千多個互動數(心情+留言+分享)。動畫製作上的成功,對於Timing團隊有如一劑強心針。我認為影片可以獲得成功的關鍵,實則是我哥的一句話:「你有想過為什麼大家不會覺得這部影片不是Vox做的嗎? Vox也有很多風格的影片,但為什麼大家不會覺得你的影片是他們其中一個風格呢?」沒錯,這感覺有點像是:有天你突然把自己跳Popping的影片跟Pete做比較,才發現自己的震點是多麼地可笑一樣。

美感的喜好是很主觀的,但我認為,質感的層級是有客觀差距的。所以我就開始像研究Henry Link的腳法一樣,把Vox的影片重播好幾百遍。去研究其中的每個轉場、每個素材的設計、每個訪談使用的方式跟整部腳本的節奏安排。

vox是知識型影片的王者

其中有幾個點我覺得還滿值得分享的

1.素材的實體感/風格

台大盃總Highlight就沒有什麼很顯著的風格,除了十分簡略之外,又沒辦法像卡通一樣運動,因此容易使人覺得質感低落,不會有很用心的感覺。

為改善這情況,我便開始使用具實體感的素材,可能是一張紙上塗鴉,或著放一臺Iphone到畫面中播我想要的影片。所有素材都被置換成了實際存在的東西,它們有影子、紋路等等。

實體物件對我來說有股特殊的魅力

而這些物件必須連結到自身的文化,才會有屬於我的風格出現。舉例來說,我會用Iphone來播放影片,是因為這就是我們生活中會拿來播影片的工具,觀眾看到時,較容易有共鳴;又如播音樂的物件,則是以練舞人都熟知的黑武士音箱為底所設計出來的,使人看到後能立刻與音樂做連結。

PHD美日韓第一集應該是這類概念最早的嘗試
這些控制鍵都是依據音箱的上的按鈕設計出來的

2.物體移動的速度感必須合理

在現實世界中,物體會受到加速度的影響而不斷改變速度,在各個向量上都等速移動的東西其實非常少見,但一般影像軟體的基本運動效果都是等速的。因此花了許多時間研究,要怎麼讓物件有在真實世界移動的感覺:如某物很快地被推進來,但接著會慢慢煞車趨緩等等。

關鍵影格對於速度的調控也是一個很大的學問

以上便是半年來的小小心得。本來只是想盡自己一點微薄的心力去推廣街舞,沒想到跨領域地學習到製作影片的相關技能,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覺得與時下流行的斜槓青年的概念有點像,希望這篇有鼓勵到一些正在朝夢想前進的人。

有任何疑問與意見也都歡迎在留言中討論喔!

兩位默默為Timing貢獻許多的人- 編輯|林倚卉 我哥|金爾康

特別感謝幫我潤飾文章的好友 簡宇劭 與 蘇聖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