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跳舞作為一種生活態度

Timing
Timingdance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n 27, 2018

小 P 的思考(12) 如果跟看電影或逛街一樣簡單就好了

撰稿人:小P

睽違上次的小P的思考已經一年多,這一篇其實想了很久卻一直沒有動筆
因為範圍很大,寫起來很容易出現漏洞跟誤會
但前一陣子收到一群很努力的想要為台灣的街舞文化留下一些東西的人的邀請,要寫一篇文章,所以我也就把這篇寫好當作是回應他們的邀約囉!

一些學生從學校畢業開始工作之後,有時候會聽到有些人說 :

「上班後變忙可能不跳舞了」

「老師我現在不跳舞了」

對於這種說法,其實在我聽起來的感覺是,如果有人跟你說 :「我最近要開始上班可能不逛街了」或是「我不看電影了」你應該會覺得很莫名其妙,因為這些生活上不太可能永遠不去做的事情,說 「再也不做了」真的好奇怪。

所以也許跳舞一直以來都不曾進入過他們的生活裡面,他們才有辦法說出 「我不跳舞了」這句話

這邊我想要大家換個角度去思考,那為何「逛街」跟「電影」可以進入我們的生活呢?

電影,是一個很專業且涵蓋範圍很廣大的產業。我這個只會「看電影」的門外漢,也能想出幾個成就一部電影的重要角色:導演、演員、編劇、燈光、音效、音樂、剪接、調色......等。
當你看了一場好電影會覺得很棒,很想分享給大家,電影傳達了許多訊息並讓人回想思考到自己的人生,對於自己的一些行為邏輯也許也會因而改變或更加堅定。
逛街也是,當你走進到一家店,感受到的氛圍,產品的品質,商品放置的位置,甚至是聞到的味道,都會影響你對這間店的想法。一條很好逛的街一定有許多很努力的店家,賣的商品也讓你可以用上好一陣子並覺得划算。

要能夠 「像逛街跟看電影一樣簡單」,其實一點都不簡單,那「跳舞」要如何或是憑什麼進入到我們的生活呢?

1. 先從許多人剛開始跳舞接觸的社團說起

社團真的很重要,它擔起了一個極重要的入門的位置 ——讓學生開始對跳舞有興趣。
不過也有許多人在社團開始跳舞,然後在社團結束跳舞(畢業五六年後 連老人們都不認識就自然的 fade out ),很多學長姐覺得:

「我很努力帶阿,為什麼大家不留下來?」
「為什麼辦了十元盃, 校內盃,但大家對於練舞交流還是興趣缺缺?」
「為什麼跳完成發就不留社了? 」

就好像一個免費的 APP 沒有任何的內購,其實你很容易就可以砍掉它,也許一些社團無法提供跳舞的全貌,也還不足以讓他們覺得跳舞已經進入生活了。如果只待在社團,沒有去跑一些外面的活動或是課程,其實在社團結束跳舞的機率非常高(自身教學許多社團十幾年實際看到的經驗)

2. 再從各地的工作室或是活動主辦單位講起

工作室或活動的主辦單位更重要的是應該要擔起社團以外的責任。自己的工作室 MT 已經十年了,我們每年有許多的活動,還是提供許多很棒的老師的課。活動方面,小從學生限定的比賽,大到進入藝術館的室內公演,每一個活動的核心目的都圍繞著「慢慢累積大家對跳舞的信心跟熱情,讓跳舞進入生活」,而且這些活動不是免費的,因為這些價值是需要被肯定跟付出的。

打個比方來說,一個你已經內購幾千元的 APP ,你就算換手機也會立馬載回來吧!但因為如果內購的內容太鳥,也有可能因此而砍掉這個 APP 。(原諒宅男一直用 APP 當比喻)

有些好的活動或是去上了好品質的課,會讓你對這個文化更了解更喜歡,並培養起好的品味,讓練舞變成事半功倍。但如果是花的錢跟你的感受搭不起來的活動,這對文化的反效果有時也是蠻嚴重的。

而一個好的活動,專業分工真的太重要,你也不可能看到什麼電影是全部自己來(大概只有 HOWHOW 這樣的神人有可能這樣做,可......可惡)提到專業分工這塊,之前也有人寫過我就不多寫了。

總之,我覺得社團工作室,也就是目前台灣街舞的主要族群所在位置,對於這個文化到底是可以永續或是縮小夭折, 兩者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所有的社團,希望你們不要因為覺得商業而討厭教室,除非那個教室是你花了錢卻得不到好的品質,所有的教室或主辦單位也要認知到:大家都同在一條船上,一個活動好是大家一起加分,一個活動爛也是大家一起承擔啦!

我由衷的希望,跳舞可以慢慢的進入到我們的生活裡;
當我老的時候,我可以去公園跟一群人一起 POPPING 太極;
常常有個好聽音樂的派對可以參加;
讓街舞能夠幫助到台灣人的藝術素養以及讓世界看到台灣;
然後再也沒有人跟我說「老師,我不跳舞了。」

最後解釋一下,我說怕誤會的一些地方在這邊:

・我不反對十元盃或是學長姐自己帶學弟妹,但我希望能夠同時從學長姐做起,多帶學弟妹去看看社團以外的世界
・這不是 MT 的業配文,整個台灣有很多好課好活動,當然有有爛課爛活動,大家都得戰戰兢兢,如果 MT 沒有好好注意,也有可能爛。
・老師如果願意跟學生做一些課後免費的心得分享,大家真的應該要覺得很感謝。
・APP的那個舉例不是百分之百適用所有情境

核稿/責任編輯:林麗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