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家在何方|在「貧窮」面前抽離自己,但請別失去同理心

柏樺 Po Hua
乾 眼 人 Storyteller
4 min readJul 16, 2017
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作者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為了書寫「貧窮」的真相,花費數年時間,住進底層社區訪問了許多名房東與房客,並將這些真實發生的故事,搬進他創作筆下的舞台,以揭露「窮人之所以窮」的面紗。

本書最讓人感到驚訝的地方,在於底層社區裡的房東,也多數是「窮人」起家的。然而,諷刺的是,這群房東壓榨的對象,便是窮人。書中有一名房東說道,「貧民窟,是好物,那兒是我的金雞母。」便為此下了一個完美的註腳。

「所謂貧窮,常常意味著禍不單行,意味著不幸的事件會交纏成糾結的樹叢將人團團包圍,活在其中只能鑽縫、或者千方百計讓自己不要發瘋(註 1)。歲月總是有讓人可以喘口氣的時候,但加加減減下來,貧窮仍註定你關關難過,但不確定能關關過。」

故事背景是在美國,但由於「居住問題」無所不在,這本書也就廣受到各國讀者好評。當然,廣受好評的原因,是作者他讓更多人開始去注意到,房東與房客之間的微妙關係,原來亦是造成社會「貧窮問題」嚴重不減的一大原因。

幾日前,在誠品新書講座上,講者談及台灣居住正義(註 2)的問題,也討論到台灣年輕人住(租)屋的現況。相對於前者,「年輕人住(租)屋問題」的感觸還稍微多些,我想,或許跟自己之後要找工作有關吧?所以也開始會想買房、租房、薪水是否足夠去支付這些費用、是否需要省吃儉用等大小事,然後將自己與書中人物做聯想,不免使人心煩意亂(註 3)。

我們有辦法客觀看待「貧窮」嗎?

這是作者完成這本調查著作後,給自己定的一道問題。他回答,「對任何一位田野工作者來說,難的都不是出發,而是揮別。」

在我看來,作者的回答並沒有完全刺中問題的核心,僅僅是在模糊的邊界遊走而已。但,若我們能夠意識到,現實生活好像就是如此,這段話就能夠做出另一種解釋:「無法抽離的情感」是人類在面對自己、或看見他人不好過的時候,容易袒露的一種情緒。

作者以「第三人稱」的方式寫完這些故事,但讀完以後,其實你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許多不客觀的描繪。

這讓我想到最近 Facebook 上流傳的一段影片,是我認為與本書內容相似度挺高的,影片中的母親與法官反映的便是書中世界的寫照。

回過頭看,我們真的有辦法做到客觀地看待貧窮問題嗎?或許真的可以,只是很難做到。

別忘了同理心!

柴靜說過,「別做了記者,就不是人了。」這句話自高中以來,便已是深刻地烙印在心頭,變成一種自我叮囑的習慣。而這也是我們在讀完本書後,應當銘記在心的事情。

「貧窮再不堪,也動搖不了他們內心深處的人性良善。」作者如此說道。

註1:「很多人沒有長期餓過,所以會低估飢餓的影響力,」心理學者馬斯洛(A.H. Maslow)如是說。「『他們』(有得吃有得住的那些人)會被較高層次的需求制約,而這些較高層次的需求感覺會比什麼都來得重要。」這就是為什麼這麼多思想家跟所謂的大師跑到貧困的社區裡解釋暴力是怎麼回事,卻沒有思考到在匱乏與苦難中掙扎的人還剩下多少理智可使。頁280。註2:居住正義不能彰顯、住的需求得不到保障,是導致低所得者職場生涯不穩定的一大原因。如果低所得的勞工並非出於自願失去住處,則他們的失業率也會顯著升高。檢視了工作史相對穩定跟工作相當不穩定的兩類租屋者,觀察了被驅離對他們造成的影響,結果發現無論哪一邊,被迫搬遷都是失業的一項元凶。頁313。註3:當然,這裡有相當大的部分是自己想太多。比方說,近年來也有注意到「玖樓 9floor-Co-Space」等組織,開始為台灣在租屋問題上尋找平衡點上的解決方案。

--

--

柏樺 Po Hua
乾 眼 人 Storyteller

閱讀、攝影、寫作、徒步|平時感性,做事理性|生活的目標是,當一個說好故事的人| 聯繫方式:tony18120141995@gmail.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