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閱讀書單

閱讀,是生活的延伸,亦是一種旅行的方式。

柏樺 Po Hua
乾 眼 人 Storyteller
10 min readFeb 9, 2020

--

2020 伊始,我們都應該好好地紀錄下這一年的閱讀地圖。

等到今年進入尾聲時,我們就可以回頭看看,自己在這一年年的閱讀地圖上旅行過哪些地方,以及哪些地方是我們還未行走到的?

▋2020 Top 10(目前總累積書數:17 本)

1.《蜜蜂與遠雷

2.《游牧人生

3.《並非故意與眾不同:我的衝浪人生

4.《少年來了

5.《行過地獄之路

觀看更多故事,歡迎追蹤 Instagram ►►

▋四月

1.《行過地獄之路

希臘神話的懲罰,是你永遠得不到最想要的東西。永無止境地重複相同失敗,便是置身所謂地獄。

2.《照護的邏輯

良好的照護不只追求改善處境,同時也尊重疾病捉摸不定的特性。

就因為疾病難以捉摸,所以好醫師並不會掛什麼保證,唯一確定的是:最終,你將死去。這個時刻何時會來臨,大家都不同,但確定的是,終究都會發生。

照護的邏輯試圖讓我們成為主動的病人,一種有彈性及韌性的行動者,透過照護,在疾病狀態所允許的範圍內,盡可能維持健康。因此,照護的藝術是去行動,而不是追求掌控。

3.《武漢封城日記

4.《原子習慣

只要你願意堅持多年,起初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終將像以複利計算一樣利滾利,滾出非比尋常的結果。過程中會有挫折,但長久下來,生命的品質往往取決於習慣的品質。習慣不變,結果就不會變;而一旦有了更好的習慣,凡事皆由可能。

▋三月

1. 《別睡,這裡有蛇 !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

所謂科學,不只是一群穿著實驗衣、在知名科學家手下工作的研究團隊。它也可以是獨立的個人,在艱困時空環境下賣力追求、在過程中感到失落費解,但依舊盡力從這般困境中得出新知識。

我們都是用自身文化所教導的方式來感知世界,但如果我們受文化限制的感知阻礙了我們,那麼面對特別環境時,我們的文化會妨礙我們對世界的感知,置我們於不利的處境。

2.《少年來了

所以說,人類的本質其實是殘忍的,是嗎?我們的經歷並不稀奇,是嗎?我們只是活在有尊嚴的錯覺裡,隨時都有可能變成一文不值的東西,變成蟲子、野獸、膿瘡、屍水、肉塊,是嗎?羞辱、迫害、謀殺,那些都是歷史早已證明的人類本質,對吧?

3.《面對蓋婭

「蓋婭假說」可暫且概括如下:各種生物和物質存在於地球之中,它們構成一個整體,彼此創造,相互依存,包括人類在內,哪一個都不能獨善其身。

作者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在書中解釋了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概念:

太古時期,氧氣曾對生物是種毒素,直到光合作用出現改變大氣的組成。現今,人類則以另種尺度反饋地球,其每日活動的耗能堪比板塊運動。

地球對於我們的行動變得敏感,而我們人類則多少變成了地質的一部分。

人類所有活動的一部分都轉變成地質的形式。

大家普遍認定人類世始於 1800 年左右,即歐洲工業革命初期。

舉例來說,確實,在岩石裡一切昭然若揭:水壩修改了河流的沉積作用;海洋酸度改變;侵蝕作用的節奏與性質發生變化;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持續提升,更不用說物種驟然消失,以至於生物學家眾口同聲稱之為「第六次大滅絕」。

「人類世」是否表示一個地質時期,這點或可懷疑,但無可否認的是它確實指出一個過渡時期,迫使我們重新考慮一切。

▋二月

《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1.《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

「如果今天婚禮我可以成為一個『新人』,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想要成為一個對他人痛苦有更多想像力的人,我想成為可以跟那些恨不得得精神病的孩子說『這種願望不對』的那種人,我想要成為可以讓無論有錢或沒有錢的人都毫無顧忌去看病的那種人,我想要成為可以實質上幫助精神病去污名化的人。」──林奕含

當人們在日常生活不經意透過語言或文字、感覺或姿態,以「瘋子」、「神經病」、「該看精神科了」等奚落語調品評人事物時,其實就是一再強化此一道德貶抑的特質,引發一種「羞愧感」的集體經驗,使得精神病患難以重新「做人」,僵固成某種特定形象的病患角色,也形成對立於所謂「正常」世界中的「他者」。

精神疾病並非看得見的身體殘缺或生理損傷,而是由家庭、社會環境、大腦分泌等多重因素交織出的心靈黑洞。除親身經歷外,常人往往難以感受並理解到底何謂精神疾病,以及要用什麼方式與生病的人溝通。

精神藥物的功能,只是提供重建「可欲的」生活的生理基礎,但終究無法回答:什麼是有意義的生活。這其實有點像哲學問題,一般人都不一定答得出來,但一個精神病人比一般人更需要瞭解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一月

1.《游牧人生

想要自由,最好的方法就是成為主流社會裡認定的遊民。

車居族是分佈遙遠的部落可以聚會的場所。它是「年長者的社交圈」。但對那些可能出於自己選擇,或者迫於環境而進入這個文化世界的人來說,它也是「提供養分的搖籃」,是「通過禮儀」的新手們會到訪的地方,更是「資訊的狩獵者和採集者」會跟部落平分賞金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你絕對不能憑露營車的大小來判斷車主的經濟狀況。比如說有些停在露營打工地點的露營車很像是高級遊艇,讓人誤以為是有錢人來這裡渡假。後來我學到兩件事:第一,有少數的露營車停放場,也是高薪的油田工人暫時棲身的地方,而他們有的是錢去買又炫又貴的東西。第二,很多人的露營車還沒還清貸款,這就跟住宅市場一樣,車主有可能透支,被債務追著跑。所以露營車也可能害你背債。

作者一再告誡自己在非小說類的文學寫作上所必須謹守的基本原則:故事會繼續發展下去,但在某個時間點上,你必須抽身離開。(按:雖然人們自己最後不見得抽離得了故事)

為了繼續活下去,你願意放棄生活中的哪個部分?

2.《貓派

作者魯潘妮安(Kristen Roupenian)擅長捕捉存在於真愛和蠢戀之間的模糊情感,透過書中 12 則故事,對兩性權力和人性欲望提出犀利的質問。

3.《全員在逃:一部關於美國黑人城市逃亡生活的民族誌

1960 年代末到 2000 年,美國在民權運動的推波助瀾下,逐漸出現一批具一定政治與經濟權力的黑人中產階級。在此同時,美國政府針對貧窮的有色人種社群,則是走向一個全新且嚴刑峻罰的年代,這是美國社會管理彼此隔離的都會區及其住民的重大變革。

在有色人種社群中,應付日常生活中已存的風險,其中一個策略就是完全避開危險的場所、人物和人際互動。因此,年輕人學會在警察出現時逃跑和躲藏。當小孩出生時,他不會出現在醫院;當他被打到頭破血流時,也不會尋求醫療協助。他們不會找一份正式的工作,不參加親密好友的葬禮或去探監,受到傷害時盡量不報警,也不透過法院來處理爭端。

第二種策略是養成難以捉摸、保持神秘、又躲又閃。因此,為了確保那些親近的人不會通風報信,年輕人以一種出入不規律且難以預測,保持難以捉摸與不信任的態度,在不同的地方睡覺,還要對那些親近他的人隱瞞自己的落腳處與計畫。他們一直避免使用真名,也撒了許多錢堵住潛在告密者的嘴,還花錢買偽造的文件、乾淨的尿液等等。如果一個人用盡一切策略而又真的碰上警察,他可以逃跑、躲藏或試著供出他所認識的人,來為自己的自由討價還價。

4.《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

如果拋開表面現象、直接深入到精神疾病產生的真正動機就會發現,精神疾病的衍生,都源於一個共同基本因素──焦慮,以及為了壓制焦慮而產生的防禦機制。無論精神病患者有多麼複雜、多面向的人格結構,精神疾病的產生與延續,都是以焦慮為驅力。

在我們的文化中,一般人很難意識到焦慮在生活中究竟有多麼重要。人們大多只能回憶起童年時代的一些焦慮,或者是為數不多、令人感到焦慮的夢,或者是面對日常生活秩序之外的某些情況,產生過的一些擔憂。

我們可能身陷焦慮,而自己卻幾乎沒有察覺。

5.《蜜蜂與遠雷

他的琴聲會觸及聽者潛意識裡或平常被壓抑的情感,也就是最真實的部分。

那是暫時被遺忘的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

也是任何人都擁有的心靈小屋。

一旦成為專業鋼琴家,小屋便會成為微妙的存在,因為在那裡存放著自己從小對於「真心」喜愛的音樂所抱持的印象,以及一張對音樂充滿青澀憧憬的稚嫩臉龐。

然而,成為獨當一面的音樂家後,「喜歡的音樂」與「美妙的音樂」是兩碼子事的「業界常識」就會漸漸滲透進內心深處。等到習慣音樂成了工作、音樂成了商品,反而難以公開啟齒什麼是自己真正喜歡的音樂;當然,也會深切了解到能讓自己感到滿足的演奏,或演奏出自己理想中的琴聲什麼的,根本是不可能辦到的事。隨著職業生涯年久日深,在專業水準提升的同時,理想卻變得更遙遠,心靈小屋也會成為越來越神聖的場所。當然,最糟的情形莫過於連自己也極少開啟小屋,甚至忘了它的存在。

6.《素食者

7.《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性別歧視應被視為父權秩序的「辯證部門」,厭女情節則是父權秩序的「執法部門」。前者是意識型態,後者是執行機器,兩者身為父權秩序的左右護法,缺一不可。

8.《鋪梗力

這本書對廣泛定義上的行銷領域都非常實用。我會定義為一本工具書,推薦對「行銷」有興趣者閱讀。

9.《並非故意與眾不同:我的衝浪人生

衝浪成為避開衝突的絕佳庇護所,它是竭盡身心讓人充滿喜悅活下去的好理由。衝浪的無用性有種模糊的叛逆,完全與以生產為目標的勞動脫軌,能漂亮詮釋個體對社會的不滿。

世界有很多種詮釋方式。對於有世界觀的美國人而言,全球都被《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以及當時的大型新聞週刊所涵蓋。

對我而言,只有活在浪中,時時呼吸海浪,才叫衝浪。

--

--

柏樺 Po Hua
乾 眼 人 Storyteller

閱讀、攝影、寫作、徒步|平時感性,做事理性|生活的目標是,當一個說好故事的人| 聯繫方式:tony18120141995@gmail.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