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西首都規劃看台灣城市的重劃區

圖為巴西利亞的城市規劃,資料來源:researchgate.net

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Brasília),是一座服膺建築現代主義規劃、結合當時最新的國際建築規範及建築設計理念的現代城市。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在《國家的視角》書中以該城為例,說明一個經過簡化、標準化且「從零到有」憑空設計出來的人類城市當中有諸多詭異之處,摘錄書中精彩的一段敘述分享給大家:

「巴西利亞第一代的居民創造了『巴西利特』(brasilite)這個詞,意思約莫是巴西利亞炎(brasil(ia)-itis),這個詞很恰當地切中他們所經歷的創傷。它像是反諷科學的臨床狀態,意味著拒絕巴西利亞生活的標準化與匿名性。他們使用巴西利特一詞來指涉缺乏愉悅感的日常生活,缺乏了其他巴西城市會有的娛樂、對話、調情,以及一點儀式感的戶外生活。與人見面,通常意味著得在他們的公寓或是工作場所會面。就算我們接受最初精簡的前提,認同巴西利亞是一座行政城市,這座首都的結構中還是有一種枯燥乏味的匿名性。居民基本上缺乏他們可以開拓與印上他們生活特徵的小型、容易進入的空間,……當然,巴西利亞的居民沒有什麼時間透過他們的生活實踐改造城市,但這座城市仍然被設計成要頑固抵抗他們的嘗試。」

如果說「巴西利亞炎」反映的是一種人們對於標準化空間的無所適從,這種發炎的徵兆似乎也可以在台灣各地的都市重劃區當中,看到斯科特描述的類似情景:在這裡,空間被簡化成單一的使用功能,人行道、車道、公園及路燈構成了單調的街道景象;儘管有些大樓會在一樓規劃店鋪商家的商業空間,但是制式化的空間加上區位、房租、社會組成等諸多因素,使得這些商業空間離真正的「民生」總是有一段距離。而重劃區(通常)完善的交通網絡設定更令此地產生一股推力,迫使住在這裡的人們要尋求社交、休閒、娛樂要不是使用特定的室內冷氣房(家裡、大樓的會客室或是少數咖啡廳),不然就要驅車前往他處滿足需求。

更關鍵的是,重劃區這些被「重劃好」的空間,似乎沒有納入一個由下而上的設計可能性,所有空間都帶有它的「正式」功能,使得這些現代化空間可以被改造、隨著時間變化的彈性微乎其微。套句斯科特的說法,這種空間安排將「頑固抵抗人們日常生活帶來的各種變化、混亂以及種種可能性」。悲觀一點來看,由於城市建築勢必汰舊換新,類似重劃區的這種規劃方式將慢慢取代傳統城市豐富、有機的空間紋理,而斯科特正提醒著我們,這種讓城市空間「步上正軌」的思維和態度,並不見得會帶我們通往更好的未來。

延伸閱讀:
林思駿,〈平庸建築論:建築設計背後的人性與神性〉,The Affairs 編集者新聞vol.72
詹姆斯.斯科特,《國家的視角:改善人類處境的計畫為何失敗》,麥田出版

  • 更多在地介紹在我們的臉書頁面「在地偏好Topophiliastudio
  • 喜歡我們的文章,也請您不吝拍手給我們鼓勵喔!

--

--

在地偏好工作室
topophiliastudio

「在地偏好」是一間承接地方研究、空間觀察、視覺設計、插畫創作的工作室。「Topophilia」即為「在地偏好」之意,又可譯為「戀地情結」。我們擅長觀察、記錄複雜的空間與生活細節,再將其轉換成為易於理解的視覺表現。作品包含地圖繪製、田野調查、插畫創作、課程規劃、駐村研究等多重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