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未來理應更加美好:那些想像中的「未來城市」教我們的事

--

經典動畫電影《風之谷》描述謎樣的巨大植物群「腐海」覆蓋了大半世界,其所噴發出來的致命毒霧實際上是過去人類汙染大地造成的結果。(照片取自吉卜力工作室:http://www.ghibli.jp/

在大友克洋的動畫電影《蒸氣男孩》的故事尾聲,巨大的蒸氣城兵器噴發巨量的白煙自地平面緩緩升起,伴隨著機械城市同步啟動的摩天輪、旋轉木馬隨著音樂搖擺起舞,如此衝擊性的畫面令人震撼又感傷。「那本來是設計給小朋友的啊……」閉上眼睛,彷彿還能聽到故事主角的科學家爺爺正在喃喃自語。

20世紀現代主義建築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提出的光輝城市構想(照片取自《幻影建築》)

自古以來,人類不斷地創造各式各樣的理想世界,以此表明自身對於美好人間的追求和盼望,從哲學家柏拉圖創造的理想國、文藝復興時期的理想城市繪畫作品、16世紀英國學者湯瑪斯.摩爾(Thomas More)的烏托邦小說、17世紀的神學家約翰.凡.安德里亞(Johannes Valentinus Andreae)的基督城規劃、20世紀現代主義建築師勒.柯比意(Le Corbusier)提出的光輝城市構想以及1960年代英國的前衛建築團體的建築電訊(Archigram)、日本代謝派(Metabolism)建築師設計的未來都市,每一個時代的藝術家、哲學家、建築師們無不竭盡全力透過圖紙、文字描述一個美好的人類世界,然而人並非全知全能的生物,至今為止所有的「烏托邦」總是有其侷限,甚至成為後人批判的對象;就如同電影《蒸氣男孩》當中蒸氣城的命運,那些善意的期望和構想最後往往諷刺地被扭曲成為完全相反的事物,進一步毀滅性的扼殺了人類的自由、創造力、感情甚至生命。

與烏托邦涵義相反的敵托邦(dystopia),又稱為反烏托邦,維基百科將其稱之為「是與理想社會相反的,一種極端惡劣的社會最終形態」,近年來因為氣候危機及多項國際政治議題而受到更廣泛的討論,其中經典之作莫過於小說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小說《1984》描述一個未來處處受到「老大哥」監控的世界;幾年前好萊塢賣座電影《飢餓遊戲》及《移動迷宮》也是揉合環境災難、極權國家並探討人性感情的作品。幾年前大辣翻譯出版的漫畫《再見巴黎》則描寫2055年的巴黎被包覆在巨大玻璃穹頂之下,是由漫畫家馮索瓦.史奇頓(Francois Schuiten)所建構出來的奇特世界觀。雖然多數敵托邦作品所描繪的未來世界對於生活在現在的我們而言總是過於誇張,不過不可否認地,這些想像出來的未來場景還是基於當代人類環境面臨的急迫議題與問題所做出來的提問、預測或反省。

《再見巴黎》描寫2055年的巴黎被包覆在巨大玻璃穹頂之下,是由漫畫家馮索瓦.史奇頓(Francois Schuiten)所建構出來的奇特世界觀。(作者翻拍)

儘管由人類想像、「發明」而來的未來世界總是破綻連連,建築學者保羅.多伯拉茲克(Paul Dobraszczyk)在他的著作《未來城市》中仍然肯定了這些創作者們的貢獻:「在思索未來時,人類需要透過『敘述』(narrative)來讓不可能真正具有未來性的未來可能結果變得言之成理,這種以故事為基礎進而想像未來的取徑包含隱喻性、倫理性、美學性、玄思性,其各自能提出的遠見並不屬於『預測的未來』,而是屬於一個『可能的、偏好的、期望的』未來。」既然人類並非完美,或許透過想像未來的城市是什麼樣子──包括烏托邦及敵托邦,都能夠讓現代人們以此為鑑,有意識地遠離那一個我們不樂見的未來,並往我們期望的那個更好的未來趨近。

2021年的台灣,除了面臨covid-19疫情升溫,缺水、缺電的心理陰影及焦慮感也在眾人的日常生活當中悄然蔓延。此時後回過頭來看歷史上各式各樣的「未來城市」似乎更具意義。如果就當代台灣人關注的環境議題來看,許多基於失去「陽光、空氣、水」生命三要素的恐懼所創造出來的「敵托邦」或許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事實上過去不少電影諸如《銀翼殺手》或《魔鬼終結者》早已描述過這樣的未來場景:因為環境汙染或是核子災害催生的氣候異變導致陽光被大量的有毒氣體所遮蔽,人類城市因此陷入永遠的黑暗。經典動畫電影《風之谷》則描述謎樣的巨大植物群「腐海」覆蓋了大半世界,其所噴發出來的致命毒霧實際上是過去人類汙染大地造成的結果。1995年的科幻電影《水世界》同樣諷刺意味濃厚:在一個沒有陸地,被海水包覆的世界裡面,要取得人體所需的淡水是多麼困難不易。

我們應該慶幸的是,目前現實世界並沒有像這些敵托邦的作品所描述的這麼驚悚可怖,那些天災人禍以及誇大的劇情總是讓深深入戲的讀者觀眾們驚魂未定,不過當我們轉頭別開螢幕與小說扉頁,望向窗外仍然還是一片祥和,又總是讓人鬆了一口氣。換個角度想,這些作品無疑也是一種最好的提醒,運用「想像」當作觸媒,讓我們提前「預知」某一個可能發生的未來(無論機率高低),如果現實中的自己能夠因此更加警醒、甚至改變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行為,那也不枉這些具有先知灼見的創作者們創造出這些如此多采多姿的未來世界。如果害怕能源耗盡,那我們除了盡可能地節約用水用電之外,也應該好好想一想如何在興建電廠、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在擁護自己的主張之前也應該設身處地理解他人的立場和需求;面對Covid-19疫情來襲不要恐慌,拒絕散布也不要相信那些試圖分化彼此、製造衝突和對立的種種訊息與假消息(人類群體因為彼此猜忌無法合作導致瘟疫失控,電影不都這麼演的嗎)同時保護好自身健康。在這個時刻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設法降低對他人造成的負擔與影響,還有餘力的話,請大家作為彼此的後盾,散播正能量給更多的台灣人以及辛苦的第一線防疫人員。

疫情期間,工作室推薦大家在家閱讀幾本描述、想像「未來城市」的作品,在沉浸、感受那些炫目城市場景的當下,請大家不要忘了想想我們的城市、想想我們的未來,以及想想身處當下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對這塊土地有益的事。

在家防疫書單:
《未來城市》,保羅.多伯拉茲克,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2021
《烏托邦的故事:半部人類史》,劉易斯.芒福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幻影建築》,菲利浦.威爾金森,典藏出版,2019
《建築實驗室》,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已絕版,可查詢圖書館或二手商店)
《半衰期》,蔣雅郁等,引號文創實驗室出版,2016
《1984》,喬治.歐威爾
《烏托邦》,湯瑪斯.摩爾
《再見巴黎》,貝涅.彼特,大辣出版,2018
《那年春天,在車諾比》,艾曼紐.勒帕吉,積木文化出版,2016
《福島核電:福島第一核電廠工作紀實》,竜田一人,尖端出版,2016

#防疫 #宅家 #看書 #感謝辛苦的防疫人員

*更多在地介紹在我們的臉書頁面「在地偏好Topophiliastudio
*喜歡我們的文章,也請您不吝拍手給我們鼓勵喔!
1-5下拍拍手:走走逛逛,到此一遊
6-15下拍拍手:有趣議題,值得推薦
15-30下拍拍手:深具啟發,值得收藏
30下以上拍拍手:太厲害惹,支持到底

--

--

在地偏好工作室
topophiliastudio

「在地偏好」是一間承接地方研究、空間觀察、視覺設計、插畫創作的工作室。「Topophilia」即為「在地偏好」之意,又可譯為「戀地情結」。我們擅長觀察、記錄複雜的空間與生活細節,再將其轉換成為易於理解的視覺表現。作品包含地圖繪製、田野調查、插畫創作、課程規劃、駐村研究等多重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