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烏托邦」這三個字對我們還有意義嗎?

Plan Voisin by Le Corbusier (https://architectuul.com/architecture/plan-voisin)

為什麼覺得「烏托邦」這三個字如此吸引我,或許是因為這個概念可以套用、解釋人類對於世界及一切事物的認知想像。以建築專業領域來看,如果「創造美好世界」是建築師的本命,那麼對於烏托邦的渴望必然流淌於設計師的血液當中,是不可忽視迴避的哲學問題。

從古至今五花八門的烏托邦理論看似複雜,其實概念卻相當簡單,歷史學者格雷戈里.克雷斯(Gregory Claeys)在《烏托邦的觀念史》當中告訴我們,人類想像的美好世界其實很大部分根植於原始的生物慾望,例如取之不盡的美食、無拘無束的性愛,值得一提的是,「人人平等」也是自古以來跟隨著烏托邦這三個字的重要論點。

遺憾的是,格雷戈里指出人類極盡所能地追求平等的結果卻是以犧牲自由為代價,回顧近代那些未實現、半實現或幾乎成真的現世烏托邦來看,理想或極致的平等必須仰賴高壓的權力統治、絕對的秩序控制才得以實現。自由和平等若要擇一,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格雷戈里和城市學家劉易士.孟福(Lewis Mumford)不約而同地提到,烏托邦在啟蒙時代後不再只是紙上空談,而是成為一種可被執行的未來藍圖,被置入現代性的城市規劃及建築設計手段當中加以實踐,然而過於著重秩序的建構以及有意無意忽視人性複雜的心理面向使得這些專業者腦中的美好世界戲劇性地,最終化身為反烏托邦。

這本書的後段也針對「反烏托邦」的演化展開觀察:從早期對於科技濫用的恐懼、對於極權控制的反抗到現在人類面臨全球性生態危機的所作所為,作者告訴我們,不僅烏托邦會隨著時代更迭改頭換面,反烏托邦也會跟隨著人類內心深處最深沉的不安與焦慮而不斷變形。

劉易士.孟福曾說烏托邦的歷史等於半部人類史。回首來看,烏托邦過去的「豐功偉業」看似令人悲觀沮喪,不過作者也拋出問題讓我們思考:儘管烏托邦存在顯而易見的缺陷,但是此時此刻的我們應該徹底放棄它嗎?還是認清它其實是人類心靈深處最根本、無法消滅的慾望和希望所在?又如今烏托邦真的只剩下「買一個希望」這麼卑微的功能嗎?如果烏托邦仍然存在,它會不會淪為宗教領袖和政治人物精心設計的騙局?

儘管在歷史中烏托邦始終跟隨著人類,不過我們真的有仔細思考過烏托邦既理性又浪漫、既理想卻又恐怖的本質嗎?推薦大家找這本書看看。

推薦閱讀

格雷戈里.克雷斯,《烏托邦的觀念史》,商務印書館

林思駿,〈平庸建築論:建築設計背後的理想與現實

  • 更多在地介紹在我們的臉書頁面「在地偏好Topophiliastudio
  • 喜歡我們的文章,也請您不吝拍手給我們鼓勵喔!

--

--

在地偏好工作室
topophiliastudio

「在地偏好」是一間承接地方研究、空間觀察、視覺設計、插畫創作的工作室。「Topophilia」即為「在地偏好」之意,又可譯為「戀地情結」。我們擅長觀察、記錄複雜的空間與生活細節,再將其轉換成為易於理解的視覺表現。作品包含地圖繪製、田野調查、插畫創作、課程規劃、駐村研究等多重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