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那些構成地方的微小事物

在地偏好工作室
topophiliastudio
Published in
3 min readJun 11, 2020
在寶藏巖駐村的期間,花了半個多小時描繪工作室外面的風景。

每個人都懷抱著不同的情感或態度看待寶藏巖,就如同人們看待大城市一樣:對某些族群來說,它僅是一個暫時的棲所、落腳處、得過且過的所在;但是對另一些人而言卻早已是心中認定的終生歸宿。

林思駿,《台北建築觀察》

自2018年迄今,由我們工作室發起的「空間記憶採集計畫」已經進行了一年半載。前一個月才約了C到小觀音山走走,「這一帶以前都是芒草,以前我們小朋友都在這裡玩捉迷藏。」望著一片綠意盎然的小森林,實在很難想像幾十年前這裡荒煙蔓草的模樣。我們邊走邊聊,C一一告訴我小時候在這裡摘水果、在那裡玩遊戲,「當時的萬盛溪小小一條,隨便就跳過去」,如果想要找一點刺激的就爬到福和橋旁邊的電塔上面跳水,一躍而下後順著新店溪水隨波逐流。「這裡以前整片都是我阿公的菜園」,C指向前方,我沒看到什麼菜園,只見萬盛溪水靜靜地往新店溪流淌。

這些由各式材料拼湊而成的聚落景觀看似雜亂,但背後卻潛藏著居民自己的生活規則。

在寶藏巖,自力造屋曾是主流,早期人們在新店溪撿石頭,再買些木材,一點一點完成自己心中理想的家,屋外的街道廣場則仰賴鄰居彼此的默契與妥協逐步形成。人們對待自己所屬的環境總是習慣使用加法,為自己的房子加上一層又一層的添加物,這些由各式材料拼湊而成的聚落景觀看似雜亂,但背後卻潛藏著居民自己的生活規則。換句話說,這裡的每一棟房屋、每一條巷子背後都有自己形成的理由,端看你我是否有興趣去慢慢閱讀與探索。因此,其實我們很難使用傳統的美學觀念來加以判讀、理解這裡,或許反而需要更多像C一樣的人,告訴我們寶村的生活故事,我們才得以真正理解地方。

和C的訪談結束後,我沿著山城小徑蜿蜒而上,走進閣樓青年會所,景色豁然開朗:眼前水源快速道路上面的小汽車摩肩接踵,遠方的吊車以肉眼幾乎察覺不到的速度徐徐轉動,右方的新店溪隨著早中晚時間遞移變換不同顏色,這樣的風景美到像是精心設計過的螢幕保護程式。會所是我們進行調查計畫的駐點基地,每天工作有著心曠神怡的美景相伴固然開心,不過,直到收集了更多空間記憶之後,我才知道眼睛所見的電塔、福和橋、萬盛溪,對於這裡的居民其實別具意義。很顯然地,這些在地人如數家珍的地方角落,大部分都是由微不足道的日常瑣事組成,對我來說,它們都是寶藏巖的一部份。想要認識這裡,或許第一步我們應該對那些構成地方的微小事物給予尊重,探究它們曾經出現的原因與歷史。

  • 原文刊載於AGRI鄉間小路3月2020第46卷03期《隱市風景》
*更多在地介紹在我們的臉書頁面「在地偏好Topophiliastudio
*喜歡我們的文章,也請您不吝拍手給我們鼓勵喔!
👏1–5下拍拍手:走走逛逛,到此一遊
👏6–15下拍拍手:有趣議題,值得推薦
👏15–30下拍拍手:深具啟發,值得收藏
👏30下以上拍拍手:太厲害惹,支持到底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s://www.facebook.com.

--

--

在地偏好工作室
topophiliastudio

「在地偏好」是一間承接地方研究、空間觀察、視覺設計、插畫創作的工作室。「Topophilia」即為「在地偏好」之意,又可譯為「戀地情結」。我們擅長觀察、記錄複雜的空間與生活細節,再將其轉換成為易於理解的視覺表現。作品包含地圖繪製、田野調查、插畫創作、課程規劃、駐村研究等多重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