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於穿越!瞎闖韓國傳統文化的教學場-韓國民俗村

張蘊之
Trade Winds Asia Institute
4 min readJun 26, 2018
用瓦片堆砌而成的矮牆與囍字柱(跪求解說),右下角的繩子是走繩技藝的演出設施。

位於龍仁市的韓國民俗村,是個依循生態博物館概念建造的朝鮮時代傳統文化博物館,是韓國各級學校校外教學的必訪之地。

大會安排與會者參加兩個田野行程,一個是首爾塔,一個是民俗村。直至田野的前一晚,大家都還在討論究竟要去哪一個。已去過民俗村的C皺眉説:「那個民俗村很假的。」

我參觀過不少這類型的博物館,台灣最有名的一個就是九族文化村,日治時期由日本的人類學家規劃建造,非常精彩。(對,我說的不是遊樂園那一塊!)

由於前一晚的爭論,在民俗村參觀時,我不斷思考、判斷眼前事物的真實性。文化展演究竟要如何拿捏、再現、重構,是個很複雜的問題。話說回來,以教育、解說為目的博物館中,我們需要在意的真與假,是以什麼為判斷標準呢?我想,「再現如真」就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了(呃,想想北投車站),而韓國民俗村應該是有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一定要搭配專業的導覽解說,才能夠把「再現如真」的價值傳遞給參觀者。

可惜我們此行匆匆,並沒有導覽人員陪同。

穿著朝鮮時代服飾的草蓆藝師示範古法編蓆(家家戶戶都有的草蓆,究竟是做什麼用的呢?)

我身邊的朋友是一位景觀學博士,一路走來,我們不斷吶喊「請求賜予我導覽解說員」,太多精采的事物,太多不解的謎團,讓我暗暗下定決心,下次一定要帶學生來訪民俗村,並聘請一位專業的韓國文化資產解說老師帶著走。

走到位於民俗村僻靜處的舞鳳山金蓮寺,這裡已無遊人。我們在山門處徘徊許久,由於它巨碩的原木柱、細膩的斗拱與彩繪,各種材料細節顯示出它應該不是做做樣子的佈景道具,很有可能是民俗村建設前就存在於此的寺廟。(事實上,虛應故事的「佈景道具」在民俗村中很少見,韓國人的「重構」做得非常徹底)

舞鳳山金蓮寺的山門,巨大的原木柱暗示著它的古老歷史。

我們看得太細太慢,沒有時間繼續往山上走,相信這座舞鳳山金蓮寺還有太多寶貝可以看。

旁邊的建築物外緣,以大量舊瓦片堆置成矮牆,瓦片中間沒有填土。朋友端詳了一會兒,猜測是韓國各地老屋拆除(或整修)時收集至此的舊建材。每個露出的瓦當和滴水,上頭的花樣都不同,儼然成為韓國傳統瓦當滴水的展示廊道。

用舊瓦堆疊而成的矮牆。

「太厲害了啊!韓國!」我們一路驚嘆,但實在走得累了(這個博物館大得不得了),是時候去覓食了。

「你有沒有發現,台灣對日本熟得不得了,但就在隔壁的韓國,我們卻幾乎一無所知?大家只知道韓劇和歐巴?」

「真的!眼前看到的所有事物都好陌生啊!」

「我們要努力的事情還有很多啊……」

由於謎團太多,詳細的韓國民俗村介紹,就待我下次找到導覽員、細細走過一遍,再為大家報導吧!

補充說明

韓國的部落客在部落格(有好多個,就不一一羅列了)說明這座寺廟建於朝鮮末期,是忠清南道儒城(今大田)的佛教院落(所以是遷移保存?),藝術形式為錦丹青(請參閱唐代建築的彩繪藝術),原規模為七院九寺。

謝謝您看完這篇文章,期待您透過 👏 告訴我您的感想:

  • 1~5下:不錯,繼續加油;
  • 6~10下:很喜歡,請多發這類文章,我會追看;
  • 11以上:我會轉貼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再次感謝您!

--

--

張蘊之
Trade Winds Asia Institute

旅行的人,寫字、拍照、教書。著有《吳哥深度導覽》等書。個人網站:https://wanzhi.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