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輿論的危險
【資料來源:日經新聞】
網際網路在1990年代逐步興盛起來,記得那時候一位在美國微軟的好朋友告訴我,他可以從台灣連上美國的圖書館,覺得這樣的時代好新鮮,腦海裡頭也想像著從網路上看美國圖書館會是什麼模樣?當然,這些在現在所有資料都上雲端的年代已經不是一件新鮮的事情了。不過,當年的驚訝,至今依舊清晰。
日本經濟新聞的論說主幹 芹川 洋一先生就發表了一則「危險的與論成形」的文章。在文章裡頭他提到了,「不論從美國或是歐洲,現在許多影響政治變動的背景有許多因素,像是全球化、經濟不均、移民、難民問題,或是對於政黨政治的不信任等等。但是有一個因素,是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媒體」。」這裡的媒體指的是像是Twitter, Facebook, 這些交流互動型的媒體( SNS)已經是一個可以左右政治的武器。
芹川先生說,到目前為止輿論形成的主力一般來說都是像「報紙」、「電視」這些大眾媒體。發送方到接受方的資訊流動,是直立型的流動模式。但是SNS則改變了這種直立型的資訊流動模式,而變成了人與人之間的橫向資訊流動模式。透過網路,政治人物與個人成了直接連結的網路,過去在當中成為溝通橋流的「大眾媒體」被整個拔除了。
民主政治的重點在於尊重社會的大眾意識的公約數,而這當中,影響到政策本身的,就是輿論動向。我們可以回頭看看近代歷史中,新的媒體形式出現,對於民主主義所產生的影響。
德國的哲學家 Jürgen Habermas 這麼說過:「讀過新聞之後,在沙龍裡一邊喝咖啡,一邊聊政治,這應該就是近代民主主義的濫觴。」
回首十八、十九世紀,在歐洲不論是市民或是貴族,他們在咖啡廳或是沙龍裡,議論政治議題,因而形成了輿論。當然,這些議論的前提,必須要有報紙提供談資,這也就是紙媒與民主政治無法切割的關係。
芹川先生就以日本近代史的發展為例,代表大正民主政治時代的輿論先鋒應該就是「雜誌」。1916年1月的「中央公論」登載了吉野作造的文章「論憲政本義的美感與前途」(憲政の本義を説いて其有終の美を済すの途を論ず)。接著電台又把這樣的模式推進到下一個步驟,日本前首相濱口雄幸,在1929年就利用收音機做了第一次的政策廣播。最會利用電台廣播的,應該是日本前首相近衛文麿。他在1937年6月第一次內閣組閣的夜裡,自己拿起了麥克風,對全日本國民廣播。不只是近衛文麿懂的利用電台廣播,讓自己當成了「偶像」,遠在歐洲的希特勒,也是非常懂得利用電台廣播以及電影來宣傳政策以及確保權力的政治人物。
二戰結束沒多久,新的媒體又進入參戰了。電視機的年代,從那時候展開。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第一次的電視辯論會,甘迺迪就是以年輕領導人的形象,風靡全美。對手尼克森的撲克臉印象也是從畫面傳送給全美的選民。
日本也沒有逃過這樣的潮流。1993年細川護熙內閣就被稱為透過「電視機政治」(テレポリティクス)得到政權。甚至之後的首相小泉純一郎,也被稱為劇場型的政治人物。接著透過Twitter不斷表達自我主張的美國總統川普被稱為SNS政治,日本的橋下徹則是透過Twitter與大眾媒體唇槍舌戰。
輿論能夠拉到自己這一邊,對於權力的掌握當然有正面的幫助。所以鞏固輿論的戰鬥,就成了政治爭奪戰中,很重要的一環。這也讓懂得掌握新興媒體的政治人物,可以跟對手產生溫度差而取得勝利。
既然如此,大眾媒體與SNS所形成的輿論有什麼不一樣?明治大學的社會學教授竹下俊郎這麼解釋:大眾媒體透過專業的分工,把情報訊息傳達到普羅大眾手中,如果給一個定義,那就是:「資訊普及型的媒體」。但是SNS則是因為有共同的興趣、想法而聚集在一起的群體(同溫層?)所以就是一種水平型的「同溫層媒體」。
共同的想法或是好感為前提的情報資訊,那麼與其討論情報資訊的真實性,這個群體更重視的是「有沒有按讚?」「要不要分享」。至於是不是假新聞或是偽訊息,那不會是第一要務。甚至還會有不管事實,而以「另類真實」的角度去看事情。
與一但產生與事實不同的「誤報」就會產生信用破產的大眾媒體相比,SNS輿論在構造上也有它危險的地方。
還有一個就是網路世界有一種「資訊流」(Cyber-Cascade)的現象,每一個資訊都像是階梯形瀑布一般地奔流,會將一些相似的言論集中奔流,接著就容易爆走到極端的那一面,這也被稱為「集團極端化」的現象。
操作沒有根據的資訊產生的輿論,不能稱為「民主政治」。而且極端論述的言論,也不可能得到社會大部分人的同意,這一切還是構築在大眾迎合主義的土壤之上。
學會不在網路上接受單一方向的資訊情報,透過論理思考的其他媒體同時檢視一件事情,或許這是可以讓歪曲的輿論不容易產生的方法。從客觀主義的叫度去看問題、尋找真正的事實,同時分析數字、數據以及全體狀況甚至事物發生的的時間軸去判斷。聽起來好像很複雜而且麻煩,如果不想被一面倒的輿論綁架,也只能從這個方向去思考了。
有三本推薦的日文書:
給想知道媒體歷史的人:「明治メディア考」(加藤秀俊・前田愛)
給想知道如何收集情報的人:「スパイの世界」(中薗英助)
給想分辨事實與謊言的人:「うわさの遠近法」(松山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