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波希米亞人

Gary Huang
Dublin so code
Published in
Jul 5, 2020
喜歡夜晚的布拉,格外寧靜的街道,適合思考

前往波蘭交換之前,學長交給我一本書,波希米亞人,並且託付我一件任務,代替他看看法國巴黎蒙馬特公墓(Cimetière de Montmartre) 內亨利.穆傑(Henri Murger)的墓誌銘。蒙馬特公墓沒有陰森的感覺,更像是美麗的公園,然而我並沒有特別找亨利.穆傑的墓。忘了學長的囑託,藉口出國前過於匆忙,這本書也沒有看完。

波希米亞原指捷克波希米亞地區族裔,穆傑延伸為「由窮困藝術家組成的龐大家族」,列舉從古希臘時期至當代的吟遊詩人與作家們,引述巴爾札克小說裡形容的「他們遊走在生活邊緣,尋找下一頓晚餐和可以遮風避雨的屋簷」,來為「波希米亞人」定義人。

名校畢業卻走向藝術,才華洋溢卻有點憤世忌俗,學長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即使銀行帳戶沒有存款也不以為意,藝術、音樂、文學才是餵養心靈的糧食,猶如亨利.穆傑筆下的波西米亞人一般,年輕、放縱、精力充沛。而我是羨慕著如此生活方式的巴爾貝繆謝,不時遙望著學長的生活方式,卻又過著「正常」的生活。對於詩詞曲賦也有自己的看法,卻稱不上獨到,大概接近陳腔濫調。

看完波西米亞人一書,令我想起竹林七賢的結局,曾經反抗司馬家的七人,最終各奔東西,王戎、山離開故友,投靠司馬朝廷換取功名。波西米亞四人年輕時沒有固定的工作,卻有多愁善感的靈魂,重視友情、獻身於愛情,日子大起大落、住所漂泊不定、財富來來去去。看在辛勤工作的人眼中,這些人就是遊手好閒,明明有辦法工作卻又藉口自由。

愛情或許是這群波西米亞人的轉捩點,無法提供伴侶良好的居住環境,讓他們痛失愛人。故事尾聲,咪咪小姐的離去並沒有幫我們找出答案,究竟應該追求愛情還是麵包?抑或是簡單的道理:三十歲以前愛情大於麵包,超過三十將會徹底反轉。擁有財富與名望後,波西米亞人開心嗎?作者沒有給我們答案,但這或許是他追求的結局。亨利.穆傑早逝於巴黎,飢寒交迫,除了本書以外並無知名作品。

十九世紀,巴黎拉丁區。在迎向燦爛的美好年代、海明威筆下流動的饗宴之前,一群年輕、窮困,卻懷抱著崇高夢想的藝術家們已經開始在這裡聚集;他們稱呼自己為「波希米亞人」。

相較於巴黎,我更喜愛捷克布拉格,或許波西米亞人本不該追求上流社會,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華麗衣衫,如果咪咪小姐沒有被有錢的鄰居們洗腦,她將會快樂一輩子,成為永遠的波西米亞人。柔順的絲綢與舒適的宅第固然令人愉悅,卻不能帶來永恆的快樂,當然,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不滅的歡快,猶如硬幣的正反兩面,悲傷註定是快樂過後產物。

如果你問我不喜歡這本書的哪一部分,我將會告訴你關於美麗的女士們的故事,大多是畫家的情人、公爵的情婦、詩人的老婆,他們沒有自已的名字,即便繆賽特屬於稱讚,那也不能掩蓋過她的名字。女人終究要附屬於男人,這種觀點已經過時,不禁讓我讀書時有點分神。

那些日子那麼快樂--從白天到網上,它們並不長久,但是,以後你會明白,最短暫永遠是最快樂的。

我喜愛魯道夫的愛情輓歌,即使我沒能聽見咪咪親口唱出,仍然能感受到微微地悽苦,以及明白真理後的感嘆。

波西米亞人一書簡介:
作者亨利.穆傑,當時住在拉丁區的破舊閣樓裡,不時發表劇本、短詩,也是波希米亞人的一分子。他以身旁的友人做為創作靈感,寫下以四個藝術家為主角的系列故事《波希米亞人》;書中主角年輕、窮困、沒有固定的工作,卻擁有對生命的無比熱情,以及與現實對抗的純真。該書出版後即獲好評,先有普契尼在1896年以書中主角魯道夫和咪咪的戀愛故事為主軸,創作出傳唱百年的歌劇經典《波希米亞人》;百年後,美國的編曲家強納森.拉森,將故事背景搬到紐約,改編成百老匯音樂劇《吉屋出租》。

台灣台北 POPPING 街舞

--

--

Gary Huang
Dublin so code

Self-taught in programming, currently working as a web developer and also a online course instructor, helping self-taught programmers find employ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