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都在為老屋再造而努力,台灣在做什麼?

青磚灰瓦、斜屋頂,是旅人對中華文化的舊有記憶,也是我們對老北京的印象。但是,當現代化城市開拓與鋼筋混泥土打造居住的房屋時,老建築逐漸打掉與逝去,不論是大陸,抑或是台灣,似乎難以見到完整的老屋瓦房之餘韻了?此時,旅人該去何處尋覓歷史烘焙過的老屋餘韻? 大陸政府已不斷立法與宣導試圖改變現況,那台灣呢?

中共中央國務院為了維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塑造,於9月27日提出「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 — 2035年)」。除了加強對世界遺產、歷史文化街區、文物保護單位、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保護之外,更希望藉此機會進一步凸顯北京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進而塑造結合古都風韻與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的確,我們都清楚,現代化的大樓與商場在城市裡的重要性。我們也理解,時代的快速變遷致使都市更新有其必要性。但是,同樣地,老胡同曾是城市脈絡與交通樞紐,也是老百姓生活的重要場域,以及歷史文化發展演化的重要舞台。老屋則記下了歷史變遷與時代風貌,並蘊含濃厚的文化氣息。走進這些地方,就好像進入一座座充滿歷史文化的博物館,接觸到各種社會生活的痕跡。你捨得遺忘這些文化涵養嗎?你捨得這些斑駁歷史消逝嗎?也許,我們更需要做的是試著找出一個平衡點,在新舊之間找到價值,並讓城市裡擁有不同的風景。也許,一座城市不但應具有現代化與便利化的交通,也應該保有歷史文化與時代風氣陶冶而成的景緻。也許,這樣能成就讓旅人駐足與流連忘返,甚至每次前往都能產生不同體驗的城市。

「改變城市風貌的方法,並非一味地拆舊蓋新,將現有的建築以整建的方式賦予新生命,也是一種活化建築的方法。」

「都市更新」和「文化保存」這兩件衝突的城市治理問題,同樣出現在台灣這片土地上,但多數情況下,都市更新似乎是政府與多數人願意選擇的選項。正當全球都在藉由歷史文化、老屋再造吸引旅人之際,台灣有許多美麗但老舊的房子因欠缺妥善的維護而崩塌,甚至在政府的命令下一棟棟的剷平老屋,讓我們最根本的在地文化快速消失。

即使,有些地方政府已針對街區保存提出相關計畫,例如,台南政府自2012年即開始著手「府城歷史街區計畫」,讓這處融合清代、日治時代、戰後初期等不同時代的建築與空間特色的府城歷史街區得以保存下來,也讓重要集體記憶的媒介有了保存的場所。但是,過時的台灣民宿法卻扼殺了許多老屋重生的機會,你不覺得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嗎?

即使,台灣目前已有一些老屋得以再造,像是我們熟悉的「謝宅」,藉由翻修日據時代的古宅,並搭配著混搭各種舊時代的元素,凸顯出古宅的味道。當旅人邂逅這些再造過的老屋,藉由近距離的體驗、沉浸在這個特殊場域中,隱蔽在磚瓦和木作間的歷史底蘊,將會向旅人訴說著故事,並進行文化層面的溝通與對話。也有許多透過歷史人文與藝術融合的發展脈絡,幫助老屋注入新世代的活力,進而化身為充滿迷人味道的咖啡館、藝文展演空間等。

然而,更多的是那些沒受到重視的老建築。一旦遭遇都市更新或交通改道問題時,也許就會面臨打掉的危機。要打掉這樣一座老建築很容易,要維護卻困難重重,但我們能因為困難而不做嗎?這些老建築上的傷痕,暗示著歲月遺留下的美,從破落處坦露出來的磚瓦,不但藉此展現前人的建築智慧,也代表經年累月的時代所刻劃出的脈絡。也許,我們該試著改善目前現況,積極重視與宣導文化保存與老屋再造的議題。也許,能因而保留下更多歷史文化之底蘊,不但讓更多人重新認識這個地方外,也替子孫們留下可供見證的文化脈絡。

「漫步在這樣的城市中,旅人彷彿能聽見跨越時代生命轉輪的滴答聲,甚至巧遇城市角落的老屋餘韻。」

--

--

Chiu Yu-Ping
Trinalysis 三帖 - 數位觀點

從媒體訊息設計、數位科技、電子商務、社群行銷到社會科學,結合相關但不同領域的知識,以期定位出自己的獨特研究領域。每天看很多產業報告,寫很多學術研究、調查報告、產業專欄,對於創新零售、社群行銷、消費行為、大數據等議題均有極大興趣。 現為助理教授、產業分析師、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