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型創業到微型創新,管太多的台灣政府與過時法律

Yang Jen Chieh
Trinalysis 三帖 - 數位觀點
6 min readDec 18, 2017
圖片來源:https://c1.staticflickr.com/3/2635/3915881396_0b1f53d614.jpg

「微型創業」自鳳凰貸款計畫以來,結合台灣的超多中小企業經濟體質、城鄉資源差距、服務業與輕資產為主的後群帶資本經濟體系(也就是年輕人只能做微創業),便成為台灣經濟重要的一環。當地方創生隨著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四大國策也躍上了台灣政治圈的舞台,成為政府與民意代表的熱門活動用詞,微型創業作為傳統服務業創業、年輕人沒法爭取資源創業、群帶資本主義現實下的靑年世代出路的高級說法,又能配合地方創生這樣的政策風向,又能在外資不來、中資表面上被阻擋(沒錯,只有表面上)、南向政策初始的同時支撐繼續支持台灣經濟動能,自然是很重要的概念(怨念不重,只是描述一下政治、經濟、風向等情境嘛)。

本文為《Trio 三帖數位觀點 — 旅遊創新產業》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另兩篇文章連結見文末。

然而,微型創業在網路、社群、共享等新經濟概念出現的現在,不只是傳統的低成本與輕資產創業而已,而是因應網路思維、社群媒體以及共享經濟概念而展開的新經濟型態。

微型創業的輕資產特色反映 — 從網路走入社群與互連網時代的新經濟思維

微型創業的特色是輕資產,輕資產可以有效因應群帶資本主義與房地產GDP時代的勞工M型化問題。輕資產降低風險,卻也降低門檻,讓眾人都可有所獲得,因為大家要的已是使用權,而非擁有權(因為擁有權太貴了),輕資產就像王品發股份,可以讓靑年人不會死賺錢,也不會賺死錢(畢竟也沒機會靠資產賺錢),輕資產輕風險的微型創業,表現為加盟、表現為群募、表現為共享模式中的服務提供者,表現為傳統創業與網路時代創業都適合的模式。

從網路發展以來,經濟模式因應工具改變也有了變化。網路時代讓我們超越時空限制能夠不舍晝夜的全世界接單;社群時代,強調了接單者的聲量與品牌,讓服務提供者可以結合個人的服務品質,持續累積為個人品牌以及網路聲量,從提供服務到成為媒體與授權品牌的進一步發展;而共享時代,則強化了每個人的能動性以及善用碎片化資源,讓更多人能夠投入生產與創業,每個人也都有機會成為品牌,畢竟 Uber 有五星司機、Airbnb 有超讚房東,從網路、社群到共享,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微品牌,消費者會認的是提供服務的那個人,像是導遊帶的好,也會進一步連結到其他吃飯或住宿的服務,每個人都可以是網紅、老闆。

只可惜,台灣的法規還停留在加工業與製造業盛行的戒嚴時代,上面講的能動性不太有。在大陸連乞丐都可以支付寶收款的時代,台灣沒帶現金還真難活一天,更別說打造人頭點對點付款、網路金融貸款的狼性商業習慣了。微型創業的成敗都是能動性,關鍵是台灣的法律是否阻止了能動性的產生與效果,曾經錯過了微信支付、支付寶這樣的金流服務以及背後整套信用、餘額服務創新,還自誇成為亞洲甚至世界第一個立法談金融創新沙盒的國家,把落後當榮譽的操作方式,實在值得檢討。

台灣需要的已經不是金融監理沙盒,而是一個創新創業的實驗特區。

台灣應該創造一個沙盒實驗區,來試驗包含共享經濟、Fintech、地方創生等等的創新;當網路開放到金融以及任何點對點的個人服務與關係,台灣不該在故步自封於生產製造消費的舊有線性邏輯。對於這些微形新創企業,重點從來不是資本投入多少,而是要開放能動性,讓人才願意投入,投資也不只是硬體,而是軟體與人才。

旅遊創新:旅宿、平台、旅行社,不開放就來不及了

最近吵得兇的旅遊產業創新,光是一個旅行業的定義就有得吵了,旅行社的確具有代收轉付的需求以及履約保證需要,但為何旅展一定要旅行社才能參加?青旅為何與旅館的牌照相同?部落與城市觀光的導遊導覽為何標準一樣?露營體驗難道只能在露營地?

再者,台灣各個鄉鎮部落都有蹲點團隊,無論是靑年返鄉、駐鄉,這些團隊可能都沒有導遊導覽證照,也不一定適用過往的導遊導覽課程訓練,從戒嚴時代流傳至今的法規,是否應該因應旅行體驗以及科技工具的進展而改變,值得深思。譬如,可不可以讓考試變簡單或是根本不要考試,用受訓上課的方式來替代?除了考選部少了支出,本來接案子的協會也不會有太大的利益流失,也就機會讓 O’rip 這類蹲點在地、回饋部落與鄉里甚至幫忙政府規劃行程的優質團隊避免被開單。遑論這類小團隊志在蹲點與永續,不太會搶到既有旅行業的生意,甚至可成為產品供應商,養出台灣的特色旅遊平台。

台北目前也有 free-walking tour,用給小費、固定路線與出團的方式來做導覽,這些活水與創新,都面對目前法令的限制致使無法長大,也影響了外人來台的經濟機會,更影響了讓世界認識台灣的文化與外交可能。

另以靑年旅舍的開立而言,現金的旅館牌照與建築、消防要求,不僅一刀切的抬高了青旅的設立成本,一年的建設前置期讓青旅的成本墊高500~1000萬,更限制了特色旅店的設立,殊不知這同時扼殺了吸引潛在外國旅客的機會,畢竟台灣是個對歐美人來說相對偏遠的神祕小島,若不趁年輕學生壯遊時拉攏,有多少機會能讓歐美人願意大老遠飛來台灣?遑論一個全台夜市、老街都賣一樣東西的小島。(在地人才知道的店與景點很難讓觀光客接觸)

最後,幫忙販售體驗與旅程的平台為何需要有旅行社執照(假如上面的產品都是旅行社提供的話)?許多國際大平台本身也早已有履約後付款的服務後收款機制,為何不能販售這些合法的旅遊產品呢?

Airbnb Trip 正在全世界嘗試上線,可以面對國際銷售各式體驗遊程,以之前帶領國際踩線團的經驗來說,來自美國與新加坡的朋友兩天一夜的價格都願意支付 200~250 美金,這是台灣旅客 2~3 倍的費用,若是這樣的新模式可以在台灣開展,將對困窘的地方政府與團隊帶來多大的幫助?更能聚焦拉攏「亞洲的歐美人」,這些才是真的有可能來台灣的歐美人,也有高度的消費能力與市場機會。

假如不能支持,至少放她自由

從過往的微型創業到網路、社群、共享時代的微型創新,無資產者透過輕資產創業,既可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又不會大幅影響既得利益者的權益,執政者很適合多關注與投入,當然也能吸引靑年選票(這是現實)

同樣的方程式只會算出同樣的結果,台灣想要創新、想要不一樣、想要有機會,就該重新思考既有結構與限制。套一句教育學的話,如果不能給予孩子支持,至少給他自由。同樣地,假如我們已經不能充分提供資源來支持台灣之光,那至少我們不要拉扯與拖累台灣之光。

本文為《Trio 三帖數位觀點 — 旅遊創新產業》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另兩篇文章連結請待續。

--

--

Yang Jen Chieh
Trinalysis 三帖 - 數位觀點

勞者多能,與人為善。熱愛學習與理解世界,了解與時間為友的意義,也明白現實的理想主義才能實現。獲選TNL未來大人物及聯合報、TEDx等講者。 https://www.facebook.com/Andy.Flying